大国点名,没你不行
2020-10-23
对中国来说,开展好人口普查,有助于全面摸清我国人口总量、结构和分布等状况,准确把握人口变化趋势性特征,为科学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完善人口发展政策、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此外,人口普查还可以发现失踪人口甚至揪出逃犯。
“大国点名,没你不行。”11月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将正式启动。人口普查是摸清人口家底的重要手段,此前我国已进行过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普查到底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中间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判断国力的重要数据
一个国家有多少人口,往往不只是几个统计数字那么简单。比如,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大约有4亿人口,也就是“四万万同胞”这一用語的由来。这种说法,从清朝末年一直用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
当然,这个数字最终被证明是不准确的。因为在1953年,中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得出的数据是当时中国人口已经超过了6亿。当下,人口普查仍是判断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数据之一。
为什么选在11月1日
关于人口普查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全国人口普查的时间选在11月1日?这个日子有一个专用名词:人口普查标准时间。一般考虑两点:全年人口流动最少的那一天;要有年平均人口的性质。
中国的人口普查标准时间最初选在了7月1日零时。如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1964年第二次、1982年第三次、1990年第四次,标准时间都在7月1日零时。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变成了当年11月1日零时。
这种改动和中国的气候有关。每年6至7月,全国已经进入了雨季,特别是南方地区,甚至会因为暴雨引发洪灾,各级政府和干部群众不少人在忙于防洪、抢险和救灾工作,而人口普查需要短时间内投入大量人力,所以7月1日并不合适。
如果从气候的角度,10月1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说和中国气候类似的日本,就把人口普查标准时间放在10月1日。但在1999年,国务院修订发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首次规定了国庆长假。很多人利用长假旅游,人口处于大规模的流动状态,显然不适合进行人口普查。
对不少地方来说,12月1日又太冷。所以中国从第五次人口普查起,标准时间就选在了11月1日。人口普查标准时间的变化,体现了时代的变迁。
人口普查,能明白这些事
通过人口普查,还可以获得不少信息。比如,全国哪个姓人数最多?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从第一位到第十位,依次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总人口超5亿。而且各个姓氏在不同省份的分布不一样,陈、黄、吴这3个姓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而赵姓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
此外,还有男女比例多少,人们在什么岁数结婚,平均生几个孩子,经济状况如何等。
人口普查还可以发现失踪人口。据报道,冯某因和妻子不和睦,8年未和家里联系,连家人到法院申请宣告他已死亡都不知道。直到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他去申报人口登记时,才发现自己的户籍已经被注销,于是他赶紧和家人联系,并到法院申请撤销宣告他已死亡的裁定。
人口普查中,还曾经不止一次发现过逃犯。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北京大兴警方在入户调查时,发现一个租户神情反常,引起了注意,之后发现他是网上逃犯;同一次人口普查中,桐乡警方进行户口整顿工作时,也发现了一名潜逃11年之久的四川籍逃犯。
本次人口普查前期摸底排查中,有些地方也揪出了逃犯。比如说前段时间,沈阳警方就因此抓获了一名福建籍逃犯;包头市固阳县警方在入户登记时,发现一名因为非法存储爆炸物品被山西警方通缉的网上逃犯。
借助哪些新兴的科技手段
“和以往使用纸表登记不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将改为使用平板电脑或个人智能手机进行登记,登记完成后,数据会通过网络实时上传到集中的节点。”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李晓超说。
在李晓超看来,普查数据直接实时上传,有效杜绝了中间环节可能受到的人为干扰,有利于提高数据质量。同时,此次普查还将充分利用部门行政记录,进行比对核查。比如,与公安部门的户籍数据、卫生部门的出生数据等进行比对,以确保数据质量。
普查对象可以利用移动终端扫描二维码,自行申报个人和家庭信息,是此次人口普查的一大亮点。选择自主填报的住户需要在11月5日前完成信息申报,如果没有完成,普查员将入户登记普查表。
据了解,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此次普查的内容大体相同,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等,所不同的是,增加了公民身份号码(身份证号)的填报。“增加这一项,主要是为了与公安、卫生等部门行政记录的数据进行比对。我们会对身份证号信息进行保密处理,在普查全流程中,采用多项新技术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李晓超说。
确保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是此次普查工作的重心之一。据介绍,此次普查采用互联网云技术、云服务和云应用部署,按照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标准要求进行安全管理,构建坚实的数据安全保障屏障。在数据采集处理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安全防护体系和安全审计机制。
此外,还采用多种安全技术。比如,信息采集的移动端和服务器端采取了严密的数据加密和脱敏技术,数据传输过程全程加密,保证公民个人信息不在互联网通道泄露,确保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
普查数据未来会应用到哪些方面?李晓超介绍,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将全面查清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准确把握人口变化趋势性特征,为科学制定“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人口信息支持。
(《科技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