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姬的中国结婚证
2020-10-23余泽民
余泽民
在布達佩斯,我见到了一张纸页泛黄变脆、还是繁体字的中国结婚证。上面写着:“诺姬(女,十九岁),伊万(男,二十五岁)自愿结婚,经审查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关于婚姻之规定,发给此证。”落款是“一九六一年七月八日”。新婚夫妇都是匈牙利人,新郎伊万当时是留学生,后来于80年代出任匈牙利驻华大使;新娘诺姬更是有故事的人,我两次对她做过采访。
诺姬的父亲纳吉·山多尔是匈牙利著名的地质勘探学家,1957年以外国专家的身份援华工作。诺姬随父母初到中国时,还是15岁的少女。勘探队上千人,分成12个勘探小组,纳吉先生作为勘探技术负责人,平均每月要去一个勘探点,一年正好走一圈。
先在包头住了几个月后,诺姬随父母转战西北。他们坐了三天卡车,在戈壁上几乎被颠散了架,但诺姬并不觉其苦。对15岁的姑娘来说,这简直是历险。专家随员被安排在一个伊斯兰教村庄居住。对诺姬来说,那是一段神话般的日子,她经常去清真寺看当地人做礼拜,欣赏原始风景,感受朴素民风。
一年后,她又随父母去了西安和海南岛。之后,去了杭州、武汉、南京、广州等大城市,感觉大开眼界。唯一让她感觉不舒服的是,不管走到哪儿,都有人追着他们喊“苏联,苏联!”当时在中国有很多苏联专家,所以人们见到白人就以为是苏联人,但很少有人知道匈牙利专家的援华业绩。
1959年,全家北上,抵达当时还是冻土的大庆。土坯房、连灶炕和白窗纸,是留在她记忆中最清晰的影像。在那里,她父亲完成了大庆油田的前期勘探工作,为新中国发展立了一大功,为此应邀参加了国庆十周年大典,在答谢外国专家的国宴上坐在周恩来总理旁边。
援华五年后,纳吉于1963年携妻子返匈,但女儿诺姬却留了下来。因为她在中国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成为了伊万·拉斯洛夫人。
结婚登记是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委员会。“我穿一身西式婚纱,伊万西服革履地站在我身边,对面是工人打扮的中国官员,你可以想象那个场面的喜剧效果……”办事人员始终跟伊万交谈,只问了诺姬一个问题——要不要中国的布票,她说不要,父母已给她准备好嫁妆。她咯咯大笑:“他居然没问我是否愿意嫁给身边的这个男人!”
伊万毕业后留在匈牙利驻中国大使馆工作,他们在北京生下长女,生活美满。但是“文革”爆发了。匈牙利使馆的窗户对着北京市委大楼,每天都能看到那里聚集着成群的红卫兵,政府官员和学者被戴上高帽、挂着牌子游街。后来形势越发严峻,1968年,使馆人员和家属被安排撤离。
离京那天,机场气氛紧张,士兵们用身体拦住向他们涌来的人群,他们则用身体保护着孩子们。群众挥着红宝书向他们怒吼,有人的拳头越过警卫线落到他们头上。诺姬看到瑞士大使被人拽倒,但爬起来,头也不回,继续保护自己的妻子。诺姬说,那时的中国,已不是她爱的那个中国了。
70年代,她作为参赞夫人重返中国。80年代,她作为大使夫人亲眼见证了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她说:“中国人一旦恢复理性,就有很好的未来。”
她父亲回国后再没到过中国,但一家人常坐在一起回忆在中国的日子,关注中国的发展。诺姬前后在中国生活了20年,她说,自己生命中最美好、最重要的记忆都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