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的清远实践
2020-10-23蔡如鹏
蔡如鹏
清远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崔建军授课。2018年10月15日,清远市乡村新闻官培训学院揭牌仪式暨2018年首期乡村新闻官培训班在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摄影/李思靖
今年2月,广东省清远市长岭村受疫情影响,数百万斤黑皮冬瓜找不到销路。眼看着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蔬菜,将烂在地里,农户们急得满脸愁容。正当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候,村干部肖立鑫带着直播设备来到田头。
通过网络,这位年轻人将冬瓜滞销的消息上传到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分享平台上。在视频中,肖立鑫双手抱着半人高的冬瓜,恳请网友们购买,帮帮村民。视频发出后,很快有了回音。
当天晚上,肖立鑫就接到几十个热心人士打来的电话,更多的网友则通过微信联系他,表示愿意购买村民滞销的冬瓜。与此同时,消息也引起了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包括清远市委市政府、广东省农业厅都主动与他联系。
短短半个月,长岭村滞销的400万斤冬瓜,全部销售一空。肖立鑫也因此成了“网红”,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冬瓜叔叔”。但他谦虚地说,这不是他个人的功劳,要归功于他的另一个身份——乡村新闻官。
带货的红色“网红”
乡村新闻官是清远市于2018年8月在全国首创的一项制度,旨在解决农村信息不畅的问题。这项制度通过选拔一批熟悉乡村工作、表达能力较强的村干部或乡贤,用本土语言传达上级政策,讲好本土故事,帮助农民致富。肖立鑫就是清远首批乡村新闻官中的一员。
在成为一名村官之前,肖立鑫曾在北京、西安、乌鲁木齐、郑州等地闯荡多年,还从事过文字工作。2014年进入村委会工作后,他写作、表达方面的能力,很快凸显出来,写文章、作宣讲……2018年他还被清远英德市评为“十大乡村名嘴”。被聘为乡村新闻官后,肖立鑫有了更大的舞台,施展自己的特长。
乡村新闻官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农事播报,畅通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一开始,村民对通过网络宣传家乡农副产品、网上卖货是不太认可的,觉得网络上的东西比较虚。”肖立鑫回忆说,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他从实际出发,考虑到村里种植墨兰的比较多,便决定以此为突破口,拍摄一组墨兰的短视频,放到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推广。
在拍摄过程中,肖立鑫一边改进拍摄、制作视频的技术,一边学习传播技巧,反复琢磨一些“网红”视频的特点。经过一点点地摸索,肖立鑫不仅熟练掌握了从构思、找素材、拍摄、制作到发布的整套技术,还拥有了1.2万忠实的“粉丝”。
“自从他在网上帮我们宣传后,来买墨兰的人越来越多。”长岭村花农范世利说,“现在,我们村墨兰种植突破300亩,产值达2000万。”
清遠市西牛镇花田村村干部林旺花,也是一名乡村新闻官。在2018年12月举办的“乡村新闻官丰收播报暨农特产品博览会”上,她赤手抓起一把水蛭的举动,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花田村是省定贫困村。林旺花是村里的扶贫专干,自从担任乡村新闻官以来,每到农产品上市前夕,她就主动承担起对外播报农产品信息的责任,积极推介村里的扶贫产业,2017年引进用于制作药材的水蛭养殖就是其中一项。
“一般来说,大家见到它就怕!”对着镜头,林旺花从容地抓起一把黏糊糊的水蛭说,“但花田村的水蛭不吸血,只‘吸金,是不可多得的中药材,欢迎大家选购。”
经过培训和学习,林旺花不仅掌握了抖音、快手等媒体社交平台和部分电商平台的使用方式,而且给自己善于表达的个性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
2019年1月,“清远乡村新闻官爱心年货节”在市中心的顺盈时代广场举行,林旺花积极登台,由她推介的花田笋干,卖出了上万斤,最终获得最佳人气年货,她本人也成为年货节上的“播报王”。
现在,在清远,有1206名像肖立鑫、林旺花这样的乡村新闻官,每天活跃在田间地头,收集农事信息,帮着村民在网上销售农产品。据不完全统计,成立不到一年,乡村新闻官就开展线上播报100多期,阅读量超过55万,短视频在快手、抖音等平台点击量超过1300万,视频直播点击量超过1500万。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乡村新闻官也成了“网红”,拥有了上万甚至十几万的“粉丝”。肖立鑫说,正是因为有了“粉丝”的支持,他才能在疫情期间,帮着村民们把滞销的几百万斤冬瓜卖出去。但与普通“网红”相比,他们又有很大的不同,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做红色的‘网红,只有心中红才能成为真正的‘网红”。
清远乡村新闻官刘逢明在进行农特产品播报。摄影/承孟华
中国作协会员、河北省网络作协副主席聂昱冰评价说,清远乡村新闻官以真实身份进行宣传播报,背后有政府站台的方式,极大地弥补了当前民间网络声音公信力不足的问题,产生了很好的品牌效应,这是普通“网红”所不能比拟的。
事实上,除了卖农产品外,乡村新闻官还在网上赞美景、讲趣事,让更多的人了解乡村、喜爱乡村,推动乡村振兴。
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有“小桂林”之称的清远石潭镇水西村,四周青山环绕,中间是一片平整、开阔的稻田,村容古朴整洁,村舍错落有致。很多城里人来了流连忘返,称赞这里是现实中的世外桃源。但就在几年前,水西村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垃圾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
村党支部委员刘逢明感慨道,说到水西村的变化,还要感谢乡村新闻官制度。他介绍说,水西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但之前由于没有致富的途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村子也因为疏于管理,日渐衰败。2015年刘逢明决定回乡创业。最初,他和乡亲们一起种芦笋,但并不成功,要么收成不好,要么卖不出去。转机出现在2018年。
这一年,刘逢明被清远市委宣传部聘为乡村新闻官。他开始学习拍摄短视频,推介家乡的景色和农产品。为了更好地掌握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在清远市有关部门的协调下,他还专门到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功夫不负有心人。回来后不到3个月,他就发布了30多条短视频,收获了500多万人次点赞。
网友们的点赞,让刘逢明意识到,之前他们是“抱着金饭碗讨饭”,水西村的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于是,他和乡亲们开始整治村容,将村里分散的土地整合到一起,搞绿化,办农家乐。很多来农家乐的游客,都是看到刘逢明的视频后,专门从外地过来,感受田园生活的网友。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扩大,水西村不但吸引游客慕名而来,也受到外地企业的青睐。一家香港有机农业公司在看到水西村独特的生态环境后,当即决定租赁400亩土地,种植零农药、零化肥、零重金属标准的高品质农产品,在港采取会员制销售。“这里空气好、水源好、土壤肥沃,很适合种农作物。”该公司技术总监说,“最重要的是,这里是一个天然小盆地,气候湿润度在55%~60%,最适合农作物生长。”
香港公司的入驻,不仅每年可以给村集体增加30多万元的租金收入,还能够提供近60个就业岗位。有了游客,有了工作,村民的口袋也鼓起来。据统计,2019年水西村营业收入约900万元,村民劳资收入150万元,村集体收入从2015年的0.5万元增加到当年的68万元。
如今,刘逢明在快手上的“粉丝”超过12万,直播已经成为他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水西村的自然风光、村民的日常生活,还是游客游玩的场景,都成了他镜头下的素材。不过,与成为“网红”相比,他更希望家乡能红起来。他说,他愿意做一座连接家乡与外界的桥梁,让更多的网友了解水西村、喜欢水西村。
在乡村,需要传播的不仅有美食、美景,还有习俗、文化。与其他代言农产品的乡村新闻官不同,张亚男代言的是“非遗”传统手工刺绣产品——新瑶绣。
出生刺绣世家的张亚男,从小喜欢刺绣,大学毕业后访遍中国四大名绣产地,拜师学习各种刺绣针法。2016 年机缘巧合之下她来到清远,发现这里有许多会刺绣的绣娘,却没有一个带头人。于是,她创立了清远市刺绣文化协会,在清远各地义务培训刺绣技法。
2020年連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吉田镇三水口村乡村新闻官赵代利与村干部进村入户派发传单。
新瑶绣是在传统瑶绣的技法基础之上,融合现代人的审美和先进的刺绣技法,使作品更富魅力,既顺应潮流趋势,又让瑶绣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从2018年3月开始,清远市刺绣文化协会通过精准扶贫,对300 多名山区妇女及少数民族群众进行培训,传授新瑶绣技法,让绣娘有能力承接各类刺绣订单,足不出户即可实现就业。至今,绣娘们已绣出两万多件刺绣产品,并通过乡村新闻官这个平台,吸引了众多的客户和订单。
“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清远不仅要展示壮美山河或者千年奇观,还要塑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张亚男说,刺绣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清远文化里面极具特色并且又丰富社会价值的一部分,应该去弘扬和发展壮大。
城乡互通的连接器
位于粤北的清远,是广东的农业大市,农产品丰富、品质好,且富有地方特色,如英德红茶、清远鸡、乌鬃鹅、连州菜心等均有较高的知名度。但长期以来,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
2018年10月,习近平视察清远时就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要下功夫解决城乡二元结问题,力度更大一些,措施更精准一些,帮助人民群众脱贫脱困。
事实上,清远一直在进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探索,乡村新闻官制度就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即使在信息化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乡村对外界信息的接收依然存在闭塞现象,村里‘听不到外界,外界‘看不到村里。一边是很多优质特色农产品默默无闻,处于自产自销的状态,不为外界所认识,甚至出现‘千亩冬瓜滞销‘砂糖橘滞销等问题;另一边是很多城市企业家和创业者,对乡村的投资信息是很渴求的,但缺少一个比较权威的通道去了解农村社会。”清远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崔建军说。
他认为,究其原因,一是城乡市场体系不畅通,互联网时代没有实现城乡市场体系的去中间环节,导致农产品销路难;二是城乡一体的话语体系不畅通,农村缺乏懂行的专业资讯人才和有话语权的传播渠道,城乡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没有信息链接起来。
如今,乡村新闻官的设立,不仅让芦笋、毛葡萄、清水鸭、太子参、擂茶等一大批原来默默无闻的农产品被挖掘出来,摸清了清远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底细,而且畅通了渠道,解决了农产品销路难、价格低的问题。经过乡村新闻官的播报和全市政务新媒体的集中推介,城乡农产品市场信息渠道被打通,乡村新闻官播报的产品成为民众的关注点,被抢购一空。如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横坑村的红衣花生,由原先的7元/斤提升到9元/斤,且在不到20天时间里被预订完,目前该村正考虑扩大种植面积。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太保镇黑山村的清水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被预订8000余只,基本上完成了上一年的销量。
“清远推动的乡村新闻官机制,起到一个非常好的信息联通作用,打破了原来城乡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建立了一个立足乡村生活实践、面向城乡社会的权威信息通道。”华南农业大学城乡融合发展研究院院长刘义强说。
在很多人看来,既熟悉农村,又通过培训,掌握信息传播方式和城市需求的乡村新闻官,实际上扮演了城乡间信息交流“桥梁”的角色。美丽乡村建设评价国家标准专家审查组组长魏玉栋说,“这座‘桥梁是多向的,主要还是村庄与外面世界之间的桥梁,二者之间的连接处,恰是乡村新闻官。”他认为,乡村新闻官的做法,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这一时代难题提供了创新的解决之道。
作为城乡互通的连接器,乡村新闻官不仅成为脱贫攻坚、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而且嵌入到乡村治理中,成为基层治理的有效载体,同时激活了基层党组织。
在清远广大农村,乡村新闻官享有很高的威望,他们播报推介农产品,让广大村民切实受益,在村民的支持下参与村务管理。有些不是村委的干部,乡亲们遇到烦心事,或是一些村干部难处理的事情,也会找他们帮忙解决。
基层工作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有效性的问题。“很多工作做了,但起不到任何效果,包括基层宣传工作。”清远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崔建军说,乡村新闻官由于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再加上采用的是农民自己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所以真正实现了政策有人说,说了有人听,听了能入心。比如在今年疫情期间,乡村新闻官就化身防疫宣传的“轻骑兵”,对清远广大农村的防疫起到了奇效。
今年1月25日,中央召开会议对疫情防控动员部署后,清远市1000多名乡村新闻官,结合《人民日报》关于“防控疫情,别把农村漏了”的呼吁,马上引导村民加强防护,劝停了村里红白喜事等一切聚会。有的还发挥乡村新闻官的本领,制作短视频,宣传防疫知识。
比如,肖立鑫就制作了一条在村民中引起良好反响的防疫短视频。在视频中,他对着镜头说,“我们长岭村,没有钟南山,没有火神山,只有抬上山(意即病死后埋在山上)。”用这种幽默的方式,劝说乡亲们加强防护,不能放松警惕。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认为,乡村新闻官扎根农村社区,既可以直接收集、归纳、反映农村的民情民意,也有利于准确了解各项政策举措的实施效果。他说,“从这个意义上看,乡村新闻官是密切党委政府与村民关系的有效沟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