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 社区商业
2020-10-23聂容止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席卷而来,不仅打乱了正常的社会经济节奏,也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疫情当前,人们无法像过去一样外出购物和消费,在“以不动应万变”的日子里,只能通过在社区周边采购或宅在家里网购的方式解决此类问题。
于是,社区商业的便利性、高频次、强粘性等优势凸显,再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重点。
小生意扛起大担子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改变了商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关系,人们的日常活动从“集中式消费”转向“分散式就近消费”,提供便利购物和即时服务的超市、药店、便利店等立足社区、贴近社区的社区型商业扛起了“民生重任”。
在广州市番禺区的城中村里有一家便利店,开店还不到一年。村子里只有这一家综合型便利店,并且配备有线上下单小程序。疫情期间,村民们都不愿意出门,夫妻俩为了方便邻里,一个人看店,一个人上门配送。仅2020年2月份,店主每天配送的蔬菜肉类就有将近60单,平时在店里并不起眼的油盐酱醋,在这期间的销售量翻了好几番。
这样的案例在全国各地都随处可见。在青岛市,与大商场内人流稀少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各大小区内部商业的火爆。2020年4月初,在一家大型居住社区内,一家社区超市为满足邻里街坊的需要,在疫情期间不得不扩大了经营规模,门口摆满了各种瓜果蔬菜,不时有小区居民前来购买。可是与该超市仅一门之隔的小区外部的一家大型生鲜超市却门庭冷落,与疫情发生之前的火爆形成鲜明对比。
北京某小区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小型综合超市)的负责人表示,春节以后,生鲜蔬菜和米面粮油的销售量翻了好几番,前来购物的基本都是小区内的业主和周边社区的居民。“我们店负责进货的车有两辆,还经常忙不过来。以前来买菜的大都是中老年人,销量比较稳定,但并不大。现在年轻人成了主力军,而且还会跟我们提出一些个性化的需求。比如我们原来不卖黄油、奶油、芝士、奶酪这些,小区里根本不走量,但前不久有顾客提出需求,我们就尝试上架了一些,结果销量非常好。”
疫情的突发倒逼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行为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没有了各种同学聚会,没有了走亲访友,也没有了酒吧电影,很多人都在闲暇之余加入到了挑战美食的队伍。小李就是被疫情逼出来的新“美食家”。她说:“我原本不怎么会做饭,下班了往往与朋友约饭看电影,或者叫外卖。现在我已身经百战,中餐西餐信手拈来,发个朋友圈经常能得到一堆赞。”
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变化使得人们的活动逐步从公众场合“转移”至社区,社区逐步成为集中的销售点,其商业价值也开始凸显。
社区商业的本质是生活服务,以自身社区以及周边1公里~3公里范围内业主作为保底消费客群,满足的是周边家庭生活刚需型的要求。相比于大型商场在特定时间内才有较大的客流量,社区商业经营时间上也更为灵活,消费客群基数也更加稳定。
事实上,近些年电商的崛起,对实体零售业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但社区商业作为“小而美”商业的代表,推进数字化运营,线上线下融合之后,正在突出重围。
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各实体商业、线下门店、餐饮等行业受到影响,人们的消费下沉到了最后一公里,也造就了“社区经济”的新风口。而家门口的社区商业,作为刚性需求,具有便捷、亲民、实用等特点,也正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们的习惯。小李所住的小区实行24小时封闭管理,“每次出门取快递的时候,我都会顺路去社区超市买点蔬菜水果零食之类的,总之下趟楼只为了拿快递感觉太亏了。”
社区商业正在迎来一次很好的发展机会。中国消费经济学会会长杨继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少扎堆、非接触型”的社区消费新场景不仅将作为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的生力军,而且还将成为城市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的社会消费基石。
不管是新加坡的邻里中心模式,还是美国的社区百货模式,社区商业始终承担着社区服务和居民生活保障的重要功能。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基本消费的基础上,社区商业还关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与优化。通过此次疫情,社区商业对于民生的重要性正在逐渐凸显。
小生意的大未来
社区商业,也称“社区经济”,也有些观点称其为“城市社区经济”,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出现。当时由于家庭汽车的普及,新建了城郊发达的高速公路,使得城市居民大量向郊区扩散,由此产生了专门为郊区新建居住区服务的社区商业服务机构。20世纪60年代,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也由于居民的郊区化而出现社区商业服务;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的社区经济也开始大规模发展起来。
我国也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社区商业的萌芽,比如小卖部、理发馆、早餐摊位等。这些商业模式随着住房私有化改革的持续推进,慢慢呈现出来,一些历史延续下来或自发形成的、小规模的、主要服务于本居住区(社区)居民的实体商业组织开始慢慢普及。但客观上讲,当时的社区商业也只能算是特定时期的一种经济服务形式。
2005年5月,商务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我国社区商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内首部针对社区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文件。随着21世纪更多现代居住小区的兴建,各大城市才逐渐将发展社区经济提上日程。
近年来,我国社区便民商圈建设工作如火如荼。商务部数据显示,2019年,大型连锁便利店新开业的门店超过1.2万家,各地建设改造的标准化菜市场140多个,已建成城乡便民消费服务中心200多个,推动传统的中小型百货商场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转型,向集超市、餐饮、教育、培训、娱乐、文体、健康等为一体的邻里型社区服务中心转变,构建便民服务消费圈。
但目前来看,我国的社区消费才刚刚起步。世联评估价值研究院研究表明,社区商业发展现状外国发展经验显示,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之后,社区商业所占消费零售总额的比例一般在40%~60%区间。2019年中国人均GDP首次超过1万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属于中高等收入国家。但即使在中国一线城市上海,社区商业也仅占社会商业支出总额的30%左右,侧面反映出社区商业背后蕴含的巨大商机还有待挖掘。
中国商业史学会会长王茹芹也认为,在欧美地区,社区商业占商业总额支出中的60%~70%,而目前中国整体水平还不到30%。这意味着,生活服务便民商业还有很大的潜力,将成为中国商业发展的新亮点。
2020年3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3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中,促进社区生活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便利店、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拓宽物业服务,加快社区便民商圈建设被视为未来挖掘消费潜力的重要增长点。
此前,商务部曾连续两年将社区商业发展列为消费升级行动计划推动的重点内容,各地也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措施支持社区便利店建设。比如北京提供财政资金支持,部署用3年时间建成连锁便利店6400个,实现社区全覆盖。
数据显示,2015年-2018年,北京市共建设蔬菜、便利店、超市、早餐等8类基本便民网点5000个。2016年,北京市每百万人口拥有160个便利店,2019年每百万人口拥有220个便利店。但与其他特大城市相比仍然存在缺口,北京计划将用3年时间使每百万人口拥有便利店数量达到300个左右,并将重点打造22个商圈,其中社区商圈将着力满足市民对早餐和深夜食堂的需求。
2020年3月2日,北京市商务局发布《关于申报2020年度生活性服务业发展项目的通知》,对生鲜超市、社区菜店、便民早餐网点、社区蔬菜直通车、摄影网店、绿色餐厅等予以支持,助力生活性服务业企业复工复产、稳定经营,提高社区商业发展水平和生活必需品保障能力。其中,单个生鲜超市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150万元,单个社区菜店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70万元,单个便民早餐网点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50万元,单个便利店、理发、快递分拣中心网点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30万元,单个家政、洗染、便民维修网点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20万元,单个洗衣代收网点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10万元,每组智能快件箱补助金额不超过1万元。
透过密集的政策支持,可以看出社区商业正在走向新的未来。
社区的商业和智慧的社区
据凯度研究预测,疫情过后,消费者养成的在家门口便利店购物的行为预计将会被保留,在特殊时期形成的情感纽带和便利店社群会得以延续,便利店也会进一步丰富门店的品类结构,增加生鲜、蔬菜、速食的比例。
社区商业,顾名思义,就是社区的商业。社区商业本质上是社区,而社区作为平台更多承载的是属地居民的社交活动,当社交活动发生的时候,商业行为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因此,社区商业的角色不单单是满足日常基础性采买,更应该是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发生地。当二者被割裂的时候,商业收益与社区活力势必受到影响。
对于社区商业的发展,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研究员赖阳建议,社区商业是百姓社区生活的第三空间,它应是智能的商业、有温度的商业、共享的商业,而且还是时尚的商业。社区商业必须以消费者为核心,而不是围绕投资人眼球。
事实上,创新社区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社区商业的发展仍将是进行时。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副司长王斌表示,商务部门将继续推动各地积极推广自助结算、扫码支付等智能技术进行便利店的数字化改造,整合实体便利店与线上资源,开展全渠道的经营,强化互联网+便利店建设,探索推行社区体验式电商、社区无人零售、无接触配送等新模式的发展。
随着5G时代的到来,为社区商业带来了挑战,也成为社区商业差异化突围的关键。阿里巴巴(盒马鲜生)、京东(京东便利店)、苏宁(苏宁小店)、顺丰(顺丰优选)等线上巨头纷纷抢滩社区商业,增加消费者的黏度,实现与消费者的无缝对接。
随着巨头的纷纷入局,社区商业线下空间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和意义,它是个体家庭空间和工作空间的过渡地带,有利于重构社区邻里关系,降低商业交易成本;线上空间则依托新技术丰富用户体验,提高生活便利度,有利于进一步增强用户黏性。
北京商业经济学会会长王成荣认为,国外发达国家在智慧社区方面拥有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例如,在美国主要发展几级的购物中心,其中社区购物中心非常发达,同时也在往智慧化方向走,同城速递、鲜花配送、代办代买公司、保洁维修公司等专项O2O服务向社区延伸得较为成功。
诚然,商业世界瞬息万变,未来不可控,不过对于社区商业来说,看似体量小,辐射范围有限,但如果深挖客群需求,同时在空间运营上做到其自身独特性的时候,其未来发展将具有更持久的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