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者自我网络动态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2020-10-23武宪云毛荐其
刘 娜,武宪云,毛荐其
(1.山东工商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2.大连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现如今,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科技进步与竞争加剧了科技创新的复杂性也正打破创新活动的组织边界。新型创新组织形式层出不穷,创新的网络化趋势正逐步加强。创新主体嵌入的创新网络不仅促进其获取网络资源又限制其创新行为。学者对创新网络的功能机制开展了大量研究。某些研究反映了关系作用,关注创新主体的网络关系,如连接强度、连接多样性等;另一些研究反映了结构作用,关注创新主体的网络结构,如密度、结构洞、聚集性等[1]。这两个学派的研究成果对我们理解创新的社会资本前因和指导创新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他们关注的是静态的网络特征对创新的作用,忽视了创新网络动态演进这一事实。
创新主体的兴趣、知识需求及组织环境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这促使创新主体寻求新合作伙伴、维持有益的原合作关系或终止无益的原合作关系。创新主体重构自我网络的举动导致自我网络的动态演变,即自我网络的扩张、稳定及衰退[2]。自我网络是以焦点发明者自我为中心的网络,涉及的范围包括焦点发明者(自方)、与焦点发明者有直接连接关系的其他发明者(对方)以及他们之间的连接关系所构成的网络[1]。
Ahuja和Soda(2012)对网络研究进行了批判,认为已有研究只是将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对网络的动态演变及其产生的影响没有探索[3]。随后,Liu和Guan(2015)、Guan等(2017)实证研究了自我网络演变的微观动力基础[4-5]。Yan和Guan(2018)发现自我网络动态调节社会资本对创新的作用[6]。尽管学者对网络结构及动态的兴趣与日俱增,然而,我们对网络特征如何影响创新产出的理解并不充分。本研究的动机是在发明者层面探索自我网络动态对发明者创新绩效的影响,以丰富创新网络功能机制研究。
发明者相邻两期自我网络对比所发生的动态变化影响其知识的获取与传输,进而影响其创新产出。当然,发明者创新产出也必定会受到当期网络嵌入静态特征的影响。发明者的创新网络嵌入分为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前者一般用关系强弱表征,后者一般用结构位置占有如结构洞表征,它们必定会影响发明者的知识获取、权力和威望等。因此,我们对网络动态功能机制的探索不能将静态网络特征隔离开,发明者自我网络动态对创新产出的作用可能会受到其网络嵌入静态特征的影响。
综上,本研究以华为公司在美申请专利数据为样本,实证探索发明者自我网络动态,包括扩张、稳定及衰退,对其创新绩效的作用,并实证发明者网络嵌入,包括关系嵌入及结构嵌入,对二者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以期指导发明者创新网络构建,促进发明者创新产出。发明者自我网络动态示意图如图1所示。
一、理论与假设
(一)自我网络动态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发明者自我网络扩张意味着相邻两期网络相比新进入者占比较高。新合作伙伴的进入会带来新颖、异质的知识与信息资源,避免焦点发明者自我网络内部知识的同质化。新合作伙伴进入焦点发明者自我网络还可以扩大发明者的认知范围,有利于接触并获取更广范围的知识,使得其知识库得以更新[7]。新合作伙伴的进入同时会带来新协作惯例和差异化的战略议程,打破创新过程中原有的思维惯性,使发明者以一种更新颖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新的创新活动,提高创新效率。综上,发明者自我网络扩张能够扩大知识获取范围、带来更多异质性资源及形成新的战略决策,促进发明者的创新行为。
图1 发明者自我网络动态示意图
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1:发明者自我网络扩张对其创新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发明者自我网络稳定性意味着相邻两期网络相比其原合作伙伴即继续维持的合作占比较高。维持者对该发明者的创新模式更加熟悉,长时间的合作积累了一定的创新经验,解决问题时倾向于已经积累的经验或直觉,行动方式更简单而高效,在后继的创新活动中效率更高。其次,长期合作促使发明者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遇到相似或相同问题时,直接套用成功的经验,降低创新的失败率,更高效的完成创新活动[8]。再者,维持者与焦点发明者彼此更加了解,相互之间信任度更高,更容易进行知识与信息资源的分享与交流,加速知识的传播与交流[9]。综上,发明者自我网络稳定使其更高效的进行知识传递、交流与处理,促进发明者的创新行为。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2:发明者自我网络稳定对其创新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发明者自我网络衰退意味着相邻两期网络相比退出者占比较高。发明者都具有一个小型知识库,退出者会带走其本身拥有的知识与信息资源,导致资源流失,尤其是拥有特殊资源的伙伴,一旦离开则一时无法找到可替补者,阻碍创新活动的进行。此外,大量退出者导致自我网络中连接关系的断裂,破坏网络结构和关系,网络稳定受到挑战,动荡的网络环境不利于发明者获取知识与信息资源。网络关系的断裂还导致信息资源传输渠道的中断[10],发明者需寻找新的知识信息传输渠道,增加创新成本。综上,发明者自我网络衰退导致网络结构断裂,知识资源流失,信息获取成本上升,抑制发明者的创新行为。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3:发明者自我网络衰退对创新绩效有负向抑制作用。
(二)网络嵌入的调节作用
对于发明者的网络结构嵌入,我们关注其结构洞位置占有。发明者若占据结构洞位置则将不存在直接连接关系的发明者连接起来,充当“桥梁”作用,具有信息不对称优势,接触大量异质知识[11]。此外,桥架者能够控制信息资源的流通,具有较大的权威和影响力。自我网络扩张能够为焦点发明者带来更多的新颖异质知识资源、形成更多新战略思想,当焦点发明者占据结构洞的有利位置时,加强了对其他合作伙伴的控制力,进一步提升发明者的创新绩效。自我网络稳定使合作伙伴间形成信任,知识资源传输渠道相对固定,当焦点发明者占据高的结构嵌入位置时,则会利用其位置优势带来的权利与权威获取更多的异质知识,促进创新绩效。焦点发明者若占据有利的结构洞位置,其在网络中的权威和获取异质性知识的能力不仅能够弥补自我网络衰退导致的资源流失,还可以稳定网络衰退破裂的合作关系,减弱自我网络衰退对创新绩效的抑制作用。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4a:结构嵌入正向调节发明者自我网络扩张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H4b:结构嵌入正向调节发明者自我网络稳定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H4c:结构嵌入负向调节发明者自我网络衰退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对于发明者的网络关系嵌入,我们关注其关系强度。强关系嵌入的发明者与其他发明者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流与合作意愿更强,更易建立良好的信息与资源共享互通机制,便于焦点发明者快捷地有价值的知识资源[12]。此外,强关系意味着谈判和监督所花费的时间减少,交易成本降低。强关系嵌入降低发明者对私有知识的保护,增强分享知识的意愿,带来更多创新机会。自我网络扩张能够扩大焦点发明者的认知范围、接触更多新知识元素,关系嵌入则会加强知识传输渠道,加快知识传播的速度,增强自我网络扩张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自我网络稳定使发明者间建立信任机制、形成思维惯性,关系嵌入则进一步加强发明者间的紧密联系,巩固这种信任关系,使焦点发明者获取更多知识资源,进一步提高创新绩效。自我网络衰退导致焦点发明者原自我网络中资源的流失、破坏原网络结构、阻碍发明者的创新,关系嵌入带来的密切联系,增强了知识的传输,缓解自我网络衰退对发明者创新的不利影响。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5a:关系嵌入正向调节发明者自我网络扩张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H5b:关系嵌入正向调节发明者自我网络稳定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H5c:关系嵌入负向调节发明者自我网络衰退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综上假设,本研究构建的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理论模型图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
本文选择技术密集型高技术电子通讯设备行业中的中国华为公司为对象开展研究。一方面,该公司研发活动频繁,产出专利较多,便于构建发明者间的合作创新网络;另一方面,该公司存续时间长,易于观测合作网络的动态变化。我们收集了华为公司2000-2017年间在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申请的专利数据,经数据清洗,获取5981项专利。我们以五年移动时间窗运用Sci2Tool软件构建发明者间的合作网络(2002-2006,2003-2007,2004-2008,…)。发明者网络动态涉及了相邻期网络结构的对比,因此,我们删除仅在一个时期出现的发明者。样本最终涉及1353名发明者,4031个观测样本的非平衡面板数据。
(二)变量
2.自变量。本研究自变量为自我网络扩张、稳定及衰退。我们使用刘娜等(2019)测度网络相对动态的方法对比识别相邻两期网络计算三个自变量[2]。具体如下,对每个焦点发明者相邻两期自我网络的对称邻接矩阵对比,识别出其在当期自我网络新增、维持和退出的合作伙伴,使用新增、维持和退出的合作伙伴数占上期和当期自我网络所有合作者总是的比值作为三个自变量的测度。我们用Ct-6-t-2和Ct-5-t-1表示焦点发明者在上期和当期自我网络人员集合,则自我网络扩张计算公式为:(Ct-5-t-1-Ct-5-t-1∩Ct-6-t-2)/(Ct-5-t-1∪Ct-6-t-2);自我网络稳定的计算公式为:(Ct-5-t-1∩Ct-6-t-2)/(Ct-5-t-1∪Ct-6-t-2);自我网络衰退的计算公式为:(Ct-6-t-2-Ct-5-t-1∩Ct-6-t-2)/(Ct-5-t-1∪Ct-6-t-2)。
4.控制变量。本研究涉及一组控制变量控制发明者间的异质性,具体包括发明者个体指标及网络特征指标。专利存量反映出发明者的创造能力,发明者创新绩效产出受其之前创造力的影响,我们控制发明者在过去四年中所获得专利数量。发明者任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与树立的权威,我们对发明者的任期进行控制。此外,我们控制的网络特征指标包括平均路径长度、接近中心性、度数中心性,它们可能会影响发明者的创新产出。
(三)模型设定
本文因变量为计数型变量,且分布为非正态,普通线性回归并不合适。泊松回归模型需要满足均值等于方差的限制性假设,然而,我们的因变量过度分散。为处理计数数据的过度分散问题,本研究选择负二项模型验证我们的理论假设。此外,根据Hausman检验的结果对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进行选择,检验结果支持选择负二项固定效应模型。
三、研究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表1列出了所有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等。所有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都低于10,表明多重共线性不成问题。此外,自我网络扩张、自我网络稳定与创新绩效的相关系数为正,而自我网络衰退与创新绩效的相关系数为负,与我们提出的假设相符。
表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
(二)回归结果
表2给出了固定效应的负二项回归结果。假设1和假设2提出发明者自我网络扩张及稳定对创新绩效存在正向作用,假设3认为发明者自我网络衰退对创新绩效存在负向影响。模型2的回归结果显示自我网络扩张、稳定及衰退的系数分别为:β=0.292,p<0.01;β=0.240,p<0.05;β=-0.233,p<0.05,回归系数与我们提出的假设符号一致,且在统计上显著。假设1、假设2及假设3得到验证。
表2 固定效应的负二项回归结果
续表2 固定效应的负二项回归结果
假设4a及假设4b认为发明者合作网络中结构嵌入加强自我网络扩张及稳定对创新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模型3自我网络扩张x结构嵌入的系数(β=0.574,p<0.01)符合预期且显著,假设4a得到验证,模型4中自我网络稳定x结构嵌入的系数及显著性为:β=0.335,p<0.05,假设4b得到验证。假设4c提出发明者结构嵌入减弱自我网络衰退对创新绩效的负向抑制作用,模型5中自我网络衰退x结构嵌入的结果并不显著,且符号与预期假设也不一致,假设4c未得到验证。
假设5a、5b分别提出发明者合作网络中关系嵌入能够加强自我网络扩张、稳定对创新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模型6及模型7中自我网络扩张x关系嵌入、自我网络稳定x关系嵌入的系数分别为β=0.322,p<0.01;β=0.422,p<0.05,假设5a、5b得以验证。假设5c提出发明者关系嵌入减弱自我网络衰退对创新绩效的负向抑制作用,模型5中自我网络衰退x关系嵌入的系数与预期假设不一致,假设5c未得到验证。
(三)调节效应
为了直观地表示出结构嵌入和关系嵌入对自我网络动态和创新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根据发明者自我网络扩张、稳定及衰退,将样本分为高、低组,画出网络嵌入的调节效应图。
图3中的(1)(2)展示了结构嵌入调节自我网络扩张、稳定与创新绩效关系的效应图。可以看出自我网络扩张、自我网络稳定与创新绩效间存在正向促进关系,当结构嵌入处于较高水平时,两者之间的正向关系加强,与负二项回归结果相对应,验证前文提出的假设1、2和假设4a、4b。图中的(3)可以看出自我网络衰退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负向抑制关系,与假设3一致。但是当结构嵌入处于较高水平时,根据图像可以看出自我网络衰退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加强,与假设4c不符。
同理,图3中(4)(5)(6)展示了关系嵌入调节自我网络扩张、稳定及衰退与创新绩效关系的效应图。从(4)(5)可以看出自我网络扩张与自我网络稳定与创新绩效间存在正向关系,当关系嵌入处于较高水平时,两者之间正向促进关系增强。(6)中可以看出,自我网络衰退抑制绩效的产生,当关系嵌入处于较高水平时,这种负向抑制作用进一步加强。可知,(4)(5)验证了假设1、2和假设5a、5b,(6)验证了假设3,假设5c的关系嵌入的调节效应未得到验证。
图3 网络嵌入调节效应图
四、结论与讨论
已有研究关注静态网络特征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忽视了网络动态性的功能机制,本文实证自我网络动态对发明者创新的作用,并实证静态的网络嵌入的调节作用,丰富创新网络功能机制研究。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发明者自我网络扩张及稳定能够提高其创新绩效,自我网络衰退则起抑制作用;发明者网络结构嵌入和关系嵌入皆增强自我网络扩张及稳定对创新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网络嵌入对自我网络衰退与创新绩效间关系的负向调节未得到验证,原因可能是发明者间连通性较弱,每个人都掌握一定的异质信息资源,其他人员不易获取。自我网络衰退导致人员的流失,带走大量关键资源而不能立刻进行补充,即使焦点发明者在自我网络中占据重要位置也不能立刻获取到流失资源的可替补资源,导致创新活动受到更强的抑制。
本研究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一定的指导。自我网络扩张和稳定促进创新绩效的产出,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要注重研发人员的招录工作,尽可能扩充研发人员的团队,使研发团队注入新鲜血液,保持企业研发活力;同时,把员工在企业的任期加入到绩效评估体系中,使员工产生归属感,让研发人员对企业产生情感上的依赖,使企业处于稳定状态。自我网络衰退阻碍创新绩效的产生,因此,企业要给予研发人员足够的重视,树立风险意识,防止竞争对手以各种手段将企业的人才挖走,降低研发人员离职率,避免破坏原有的创新系统。只有对研发人员的流动进行合理安排,才能保证企业的创新绩效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