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学文库》编撰出版专家论证会摘录
2020-10-23陈雨前姚若函
陈雨前 姚若函 聂 静
编者按:《景德镇学文库》是由景德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景德镇学”创始人陈雨前先生领銜组织编写的,该文库是经教育部社科司批准的特色出版项目。《景德镇学文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2004年出版的《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六本书的修订,另一部分新加了五本。“景德镇学”是于2004年景德镇置镇千年之际,在《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中提出,并以此为灵魂构建而成一个学科体系。“景德镇学”一经提出,影响非常大,江西社科院把它当做具有江西特色的一门学科推出,2006年在江西社科院举办了第一次“景德镇学”学术报告会,成立了专门的江西省社科院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所。《江西日报》整版进行了介绍,各主流媒体也竞相向全世界介绍,江西社科院以《专报》的形式上报到了中共江西省委。这之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举办了两次以“景德镇学”为主题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保护与发展文化遗产,弘扬文化多样性计划之中国与非洲、阿拉伯国家间陶瓷艺术与‘景德镇学’的交流活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国内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
2016年7月26日,为编撰出版《景德镇学文库》,江西高校出版社邀请了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百家讲坛主讲专家方志远,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博士生导师方李莉,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博士、博士生导师王能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著名陶瓷艺术家刘远长,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世界美学协会秘书长、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刘悦笛,景德镇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浮梁佛教协会会长、江西弘一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少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丝绸之路艺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罗世平,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著名陶瓷艺术家周国桢,南昌大学教授、知名作家胡辛,江西师大中文系教授、《深圳特区报》国学专栏作者高福生,江西社会科学院原院长、江西师范大学原校长、博士、博士生导师傅修延,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文艺学博士点负责人赖大仁;《景德镇颜色釉瓷》作者邓希平,《景德镇古彩瓷》作者方复,《景德镇陶瓷雕塑》作者方漫,《景德镇青白瓷》作者刘永红、蔡锐,《景德镇粉彩瓷》《景德镇墨彩瓷》作者李文跃,《景德镇陶瓷综合彩》作者张学文,《景德镇学文库》主编、《景德镇学概论》作者陈雨前,《景德镇陶瓷民俗》作者周荣林,《景德镇青花瓷》作者程云;江西高校出版社社长邱少华、江西高校出版社总编辑肖俊南、江西高校出版社总编室主任魏文清、江西高校出版社景德镇陶瓷分社原负责人邵碧玉、江西高校出版社景德镇陶瓷分社社长助理占士红、江西高校出版社景德镇陶瓷分社编辑部主任李智慧等专家学者,就“景德镇学”是否能立住?整部文库的结构、体例包括其他方面是否合适?进行了充分论证。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为让更多的人关注了解《景德镇学文库》,从本期开始,本刊分两期将专家论证会的精采发言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魏文清:今天我重点谈谈《景德镇学文库》出版的意义和价值的两性问题:
一、必要性
1、从历史文化角度看
陶瓷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代表之一,是仍然并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的中国地道的传统文化。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从汉代出现现代意义上的瓷器到现在,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名窑迭出,名品更是层出不穷,其形制、纹饰、釉色更是丰富多彩,美不胜收。如人们在使用越窑青瓷茶器时,更是喜不自禁,咏诗佳句不绝于史,唐代陆龟蒙就有诗赞“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另外,景德镇窑和越窑、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耀州窑、德化窑、邢窑、佛山窑等名窑一起,成为中国大地上的明珠。在它们各自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深厚陶瓷文化传统,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可以说对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陶瓷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是中国连接欧亚大陆的媒介,让许多国家认识了中国。如今“一带一路”与“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使得陶瓷文化再一次备受关注。而景德镇陶瓷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景德镇至今仍保存着完整的古瓷业文明体系,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景德镇瓷器曾架构起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她不仅以光彩照人的外观征服了世界,更以其中注入的中国文化品质吸引了世界。China,中国;china,瓷器,不仅仅是语言的巧合,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更是一种必然。景德镇这座被两千年瓷魂窑火养育的古城,曾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瓷器推向极致,对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
2、从出版的角度去理解。
中国陶瓷和中国陶瓷文化传统有着极为丰富的出版资源,而且还是颇具特色的出版资源。中国陶瓷出版物,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从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陶埏》和清代唐英的《陶冶图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硅酸盐学会编的《中国陶瓷史》等,都出版了不少陶瓷书籍。
中国是陶瓷大国,是瓷器的母国,尽管个别出版物有相当分量,但从总体来说分量是不够的,与中国陶瓷本身的成就与水平相比还是逊色的。为了客观真实地反映和表现中国陶瓷的面貌、成就与水平。在2001年我们邱社长就站在更高的高度重新审视中国陶瓷的出版资源,对中国陶瓷出版资源以现代的观念和视角加以整合,统筹规划。邱社长和我作为《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策划者,由陈雨前教授担任总主编的《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一套六本,历经近四年精雕细琢,2004年正式出版,被列为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并荣获江西省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陈雨前教授在该丛书总序首次提出“景德镇学”,到2006年9月,江西省社科院完成了对“景德镇学”研究课题的论证报告。“景德镇学”作为一门具有江西地方特色和中国文化特色的独立性学科,正式由江西省社科院推出。
“景德镇学”提出距今已十年有余,“景德镇学”的提出和建设与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地位与影响相称。十年间“景德镇学”做到了真正作为一种学术、一种文化事业去研究,这也是“景德镇学”十年所带来的影响力和学术效应。“景德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成为了影响深远的学科。但在今后的道路上,“景德镇学”依然不能停下研究的脚步,仍需不间断地对景德镇陶瓷文化与“景德镇学”作研究与总结,这就有了今天的论证会,需要学者们共同去丰富和完善它。
二、重要性
一是历史赋予江西高校出版社的使命。作为江西唯一一家教育厅主管的大学出版社,与景德镇有着天然的地缘优势,也得到了专家、学者与陶瓷艺术家们的大力支持,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弘扬陶瓷文化、弘扬国粹。同时,以学科建设视野来探讨出版文化品牌建设,对构建我社品牌建设、发扬江西高校人勇于探索与坚守传统文化的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二是与陈雨前教授等众多学者长期接触结下的出版情结。江西高校出版社从1990年成立到现在,陶瓷方面的图书已出了五六十本了,特别是我们陈雨前教授主编的《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影响甚巨。在座的很多都是我们的老作者,还有新纳入到我们中的新作者。刚才我们的邱社长在会上也表了态,“景德镇学”要立学就需要很多著作出版,我们计划打造100本,需要更多的作者融入到团队中来共同编写与出版,这样我们的目标就更高了,“景德镇学”的学科体系和价值体系就更加完整。
三是我们在拯救景德镇的文化遗产。很多教授都是七八十来岁的高龄,所以这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需要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像王能宪院长、罗世平教授、我们师大的傅校长、方志远教授、赖大仁教授、李文跃教授、方复教授、周荣林馆长,还有未曾谋面、大名鼎鼎的方李莉所长等。2004年出版的《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我们虽然取得了不少荣誉,但十多年来你们的发掘整理和研究积累,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即共同编写、出版学科体系和价值体系更完整的《景德镇学文库》。同时,这也是在挽救陶瓷文化遗产,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四是在全国打造景德镇陶瓷文化出版品牌。正如邱社长在欢迎致辞中所说,出版社有这么一个打算,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全国打造景德镇陶瓷文化出版品牌,成为“景德镇学”出版重镇,使景德镇陶瓷文化出版走向世界。争取《景德镇学文库》出版以后,去申报国家出版基金、去增补国家“十三五”规划重点图书、去参评中国政府奖和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邵碧玉:2006年9月初,江西省社科院完成了对“景德镇学”研究课题的论证报告,举办了第一次“景德镇学”学术报告会,并把“景德镇学”作为一门独具江西地方和文化特色的学科向社会推出,影响很大。9月16日,“景德镇学”作为一门具有江西地方特色和中国文化特色的独立性学科,正式由江西省社科院推出。
根据“景德镇学”的研究体系,许多专家与学者在陶瓷文化理论与实践探索中,系统地进行陶瓷文化整理与研究,产生了非常优秀的成果。2004年10月,由陈雨前教授主编的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荣获江西省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共六本。该丛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将陶瓷文化理论研究与陶瓷工艺创作紧密结合,在原有的陶瓷文化研究基础上,对器物文化、美学文化、地域文化等一系列文化做了补充与发挥,同时,系统地整理了传统陶瓷技艺文化与现代陶瓷理论。可谓前无古人。
从2006年到2016年,历经十年的发展,“景德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景德镇陶瓷文化已经真正作为一种学术、一种文化事业,被广大学者所研究,这也是“景德镇学”十年所带来的影响力和学术效应。“景德镇学”的研究和建设与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地位和影响相称。“景德镇学”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欣赏和喜爱。
尽管成绩显著,我们依然不得不承认,“景德镇学”与陶瓷文化发展到今天,一些门类正在或多或少地隐退至边缘化的地位,陷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有的门类发展前景很不明朗,有人甚至认为这些门类已失去生命力,应该送进博物馆。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形态的日趋多元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撞击,在西方的文化艺术、生活方式、价值观、审美观如潮水般涌进的情况下,“景德镇学”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此,在今后的道路上,“景德镇学”不能停下研究的脚步,仍需不间断地进行陶瓷文化研究与总结,这需要专家学者们共同去丰富和完善。众多学者十年来的发掘整理和研究积累,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是我们出版《景德镇学文库》的原因,也是“景德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这也是挽救陶瓷文化遗产,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
《景德镇学文库》从“景德镇学”及其构成体系与研究范畴入手,旨在弘扬景德镇陶瓷文化,以学科建设视野来探讨出版文化品牌建设,对构建我社品牌建设、发扬勇于坚守与探索传统文化的精神具有重大意义。《景德镇文库》已入选国家教育部全国高校出版社主题出版选题,当时是九百余种,入选八十九种,可谓是百里挑一。因此,我们有信心将《景德镇学文库》打造成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唯一一部陶瓷文化史诗巨作,把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再一次推向历史的高潮!
王能宪:《景德镇学文库》的编撰,刚刚陈雨前教授和我们出版社的各位,介绍了它的来龙去脉,它的背景,它的各方面的价值,以及目前做的一些前期的工作,我感到这套文库的编辑出版,非常有意义,有价值。它实际上是由原来的《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到《景德镇学文库》的一个飞跃。由丛书飞跃到文库,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飞跃。从目前首批11本书来看,可以说囊括了我们景德镇最优秀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同时我们江西高校出版社,可以说是倾全社之力,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来对待。我想这一套文库一定能够顺利的推进,为我们景德镇的陶瓷文化研究,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我们都认为,“景德镇学”不仅是景德镇的,也是江西的,是国家的、世界的。《景德镇学文库》的编辑出版,不仅仅是一套地方性的丛书或者说文库,实际上,它从很大程度上讲,是具有国家文化建设意义的。今天我们请到的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是这方面非常有影响力、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可以说代表了我们国家各方面顶级的权威学者。我相信通过今天这样一个专家论证会,会对这样一套文库的编撰,起到非常大的帮助与作用。
傅修延:2006年雨前把“景德镇学”的宏伟构想告诉了我。十年了,我觉得“景德镇学”非常重要,要支持,不光是景德镇,不光是江西,应该是中国的大事。中国有“敦煌学”、“红学”。“敦煌学”是“显学”。“景德镇学”不能成学吗?当然能成学,因为瓷器是中国的代名。中国我们叫China,日本是漆器,叫Japan。china是瓷器,Japan是漆器,漆器可能用的比较少,瓷器的用处很大,我们中国人以瓷器为荣。“景德镇学”通过新闻主流媒体《江西日报》,还有国家重要的通讯社,一度轰轰烈烈在社会上推送。现在看来,“景德镇学”经过十年的努力,现在又上了新台阶,陶瓷大典也出了,社会的关注也有了,原来我记得还有一个建馆的伟业。团队强大了,现在感觉到正在向当初提出的初衷靠近,江西高校出版社又准备推出《景德镇学文库》,我觉得也是适得其时。因为有一套文库,把整个跟“景德镇学”相关的成果囊括进来,是极其重要的。
我大致浏览了下,关于文库的设计比较全面,琳琅满目。我感觉还可以再进一步,包括一些现在看到非常有必要的,如陶瓷本身、工艺本身相关的品种门类。分门别类,概论的概述一些相关内容有些还是要单独成书,也就是说跟人文,跟文化,跟这些相关的文学艺术可以包括进来。因为我也做过一些跟陶瓷有关的研究,觉得非常有意思。不光是研究做瓷器,不光是陶瓷有哪些,还有它的外围,我觉得非常重要。器物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何况是陶瓷和我们中国人的生活和生活方式紧密相关。这里有大量的内容,很值得研究。
周荣林:从高层到基层,我是基层见证之一,也是六本书的作者之一。“景德镇学”和《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这一套书是一起诞生的成果,我要谈三个方面的感受:
《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整个编撰组织过程中,陈雨前作为主编,经历了比较长时间的酝酿、写作与修改。参与的过程,我们知道其中的艰辛,配图片跑了很多地方,书出来以后,我记得魏主任说过,社会效果非常好,书是2004年出版,2005年就获得江西社科成果一等奖,要书的很多。讲一个小的成果,当年李文跃评大师,我评正教授的研究员,这本书是有份量的。文博系列的正教授研究员全景德镇就两个人,另一个是刘新园。现在十年了,随着“景德镇学”的研究和发展来修订这本书,这是非常难得的一个好机会。我编写的《景德镇瓷业习俗》,这个书名要进一步斟酌,做修订,我早就有这个想法。一是经过十年,这本书由于各种原因,也有自己的才疏学浅,有一些先天不足,错漏;另一个有更大意义的是,2005年,中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遗产的概念,进入我们国家领域。非物质遗产的内容,规定了6个部分,其中一个大的部分就是民俗。所以这个民俗,特别是景德镇有特色的陶瓷民俗,我们修订就要加入非遗的研究和最近景德镇考古的新发现,重大成果。还有这些年对民俗研究的成果,对古代文献的研究,景德镇陶瓷文献的校注,我们要对得起这个好机会,把这部书修订好,这是我讲的第一点。
第二点,这一套书叫《景德镇学文库》,库这个关键词就大了,是文,是文库,不是瓷库,不是装瓷器,也不是其他库。我的理解,只要跟景德镇有关系的,都可以收进来。再就是一个学,所谓学,它就是一个体系,实际上就是基础性工作,是一个提纲挈领的工作。整个一套文库的书,应体现一个科学性与正确性。
第三点,这次搞得第一辑《景德镇学概论》,我认为这本书是《景德镇学文库》的奠基与总纲,最重要的是这本书。所以我在这里提出一个建议,我认为所有的内容,都应该装进第三章,第四章。第十六章涉及到“景德镇学”的本体论,是对其他书研讨的重点。
高福生:谈景德镇,“景德镇学”,肯定是有点渊源。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北师大做访学,王能宪在文化部工作,我们那时候非常密切,我们一起协助陈雨前完成了《景德镇瓷雕作品选》文稿修改、翻译与出版联络工作。景德镇的瓷器,我此前是一点都不了解,就是因为那本《景德镇瓷雕作品选》我才了解景德镇与景德镇雕塑瓷。《景德镇瓷雕作品选》要写序,当时,王能宪提议并找到时任中国美术馆馆长刘开渠先生为这本书写序。刘老师委托王能宪写初稿,王老师讲,罗兰说,雕塑是一个完美的艺术,雕塑瓷是更完美的东西,火烧是不可预见的。王能宪这个序,得到刘开渠先生首肯。
今天我们的论证会,时间有限,不讨论细节怎么修订,我们讨论结构的东西。《景德镇学文库》我没有看过,他事先没有给我们,当时我翻了下,大多数作者本身就是这方面的专家,可见这本书是有质量的。我看这个框架分的很细,我这个人喜欢提意见,坦率的说,叫不叫“景德镇学”?当然刚刚周老师说的,有个基本的研究方法理论,艺术史也好,方志远老师是研究历史的。我有一个意见,应该写瓷器的人物史,要利用当时的政治情况,只有有人的时候,才写的丰满。我们能不能够从文献的角度,如青花大王,把人物写出来?胡辛老师可能已经有这个考虑,这样书才很好看。可能你会这样解释,史学观点,可能冒险。放在任何时代,只要把历史还原,不影响它的价值。陈垣,辩证,从家族的角度来写,这样才有血有肉。如与刘远长老师的师承关系,这方面增加,从一个文化史、专业的角度来写。
方志远:我完全同意高老师的意见,见物不见人,例如包括张松茂老师,张松茂和他岳父什么关系,人脉也树起来了。余秋雨说到南昌不好玩,南昌的文化不好看。粉彩,斗彩,里面的人物也要写出来,鸡缸杯文化挖掘出来,我赞成高老师的说法。第一,还是需要总结与论证研究《景德镇学概论》的序。你这个总序不写到一万字不行,否则你就立不住,让别人不承认都不行。要感动别人,当然作者要先感动自己,必须要谈一个大论,序言需要一篇宏论;第二,要整理资料,资料在哪里?现在许多作者,都喜欢抄,说他们评教授,真正受到学术界承认的,必须要著作。你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推进多少步,你就要靠资料。在收集资料的同时,当然我们也可以资源共享,就是要大量的资料,凡是和陶瓷有关的,与大家共享,你帮助别人越多,别人越承认你。同时也是“景德镇学”能不能立得住,必须给别人提供新的东西,要用你的东西;第三,是否增加一本当代《景漂与瓷都》。我听说景德镇有几千个“景漂”,如果能够请一个作者,写写“景漂”,各种各样的工艺景德镇都有,景德镇是一颗大树,把景德镇的枝叶都写好了,景德镇这棵大树就枝繁叶茂了,树林参天了。
方李莉:刚刚几位的发言对我的启发很大,怎么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景德镇的故事?一个“学”怎么建?方志远老师谈到,“敦煌学”能建立起来,“吐鲁番学”没有建立起来。是不是一个“学”没有关系,关键是人。任何研究要有新资料,新资料很重要,资料来源怎么来?今后如何建立一个资料库?我对这个很赞成。当下的研究是对历史的解读,景德镇当下面临的情况,我写过三部景德镇的书,越到后面越胆小。我的看法,我觉得“景德镇学”还是很重要的。
关于全球化和一体化,有位作者他就是用一个全球化的眼光看。多元化是永远存在,因为人就是多元的。但是不同的地方,包括景德镇也有其他地方,首先要看到景德镇特殊性和独特性在什么地方。我觉得景德镇是很有价值的,价值在哪里?从历史的角度,我认为景德镇是走上全球化最早的一个城市。其次,景德镇对自然环境依赖很多,窑业在景德镇也从依赖自然到离开自然,因为交通不再需要水运了,然后原料,景德镇的陶瓷并不是完全景德镇的瓷土。第三,就是制度上的特点,形成了分工合作化。它的优势,我们以为过去了,其实没有过去,景德镇的瓷业一直没有中断,我们以为这种手工技艺很好。
我的一个英国合作人,我对他的看法很有兴趣。他说英国这个手艺不存在了,景德镇的手工艺不仅存在还能复兴。景德镇有资源优势,有非物质遗产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艺术家。他们只要空手来,只要有想法,画好烧好之后,通过物流邮寄到各地。我特别想写一本书就是《古镇归来》,这个问题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景德镇的血缘地缘,是什么家传,我研究过以前民国时期的,研究家族史很有意义,景德镇可以研究的非常多。
我再说说《文库》,没开这个会之前,我觉得出版社是有魄力的。《文库》是开放性的,我想今后还会出很多。景德镇有太多东西可以写,但是没关系,这只是刚刚开始。这十几本书的作者本身就是行业专家,如邓老师、方复,周荣林老师就写过民俗,方漫,周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选的这些作者很有意思。我想技艺是非常重要,还是很有特点。我觉得,你要成立一个“学”,希望能够积累起来,希望能把“景德镇学”立好。高校出版社,是有远光和魄力的。他们的设计能力很强,书设计得很好看。我认为书的设计很重要,所以我也比较挑剔设计。书的好坏,当然和作者有关,和设计有关,和推广有关。景德镇是我所有理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也衷心希望“景德镇学”能够建立起来,《文库》能够不断出版。
王能宪:方李莉是全国非常知名的学者,更重要是她是陶瓷方面研究的学者,她去年出版的《中国陶瓷史》,这个书在学界反响很好,因此方老师绝对是《景德镇学文库》不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