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月婷:紫霞堂里说制砚

2020-10-23尹忠华

侨园 2020年8期
关键词:松花本溪砚台

文 尹忠华

“我打小就是在石头堆里长起来的,能记事了就随手可以摸到温润的石材,有想法了就想做一件自己的作品,这是我的生命,也是我的生活。”说这话的,是一位刚接过父辈衣钵的“85后”,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松花石砚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她和石头的故事,犹如她对砚台的娓娓讲述,追根溯源、条清缕析,情有千千结。

历史:深藏闺中的“松花砚”

松花石砚与早已声名在外的端砚、歙砚相比,甚是默默无闻。但若是了解其出身,便会知道松花石砚的低调无名,却是最高调奢华的“内敛”。

关于松花石砚的起源还有个故事,相传康熙有一年在回乡祭祖的路上,路过一个名叫砥石山的地方,砥石被当地的百姓用作磨刀石,康熙看这砥石细腻、颜色清丽,便心想着带回清宫造办处,后尝试做砚台,结果也没令他失望。于是便有了康熙亲撰的《制砚说》:“盛京之东,砥石山麓,有石垒垒……”详细记录了康熙发现、设计、制作松花石砚的过程。而这名不见经传的松花石砚,倍受康熙、雍正、乾隆青睐,康熙末年陈元龙所编的《格致镜源》中有关于松花石砚的最早文字记载;乾隆所编《西清砚谱》更是提到了“品埒端歙”,足可见松花石砚的绝优品质。

“能受得起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皇家代言的,怕只有我们的松花石砚了。”冯月婷不无骄傲地说道。松花石砚虽然面世的时间不长,仅有300多年历史,却凭借出身皇室、成长在深宫内院的资历而令其他砚台望尘莫及。在清中期的康、雍、乾年间,仅有清宫造办处奉旨,才能监制皇家宫廷御用松花石砚的制作,从材料到成品砚台也一直为皇家所垄断——宫廷独享,只有极少数王公大臣获赏赐才得以使用松花石砚,民间不得流传。乾隆二十三年,清高宗下旨封闭采石厂,严禁庶人盗采。嘉庆晚期,国力大不如前,故停止了松花石原材料的开采,同时也中止了清宫造办处的琢制,松花石砚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松花石原料被重新发现,而在其上施展雕琢技艺的手艺人也将目光聚焦于此,松花石砚制作技艺重浮于世,得以再次弘扬和传播。2014年,由本溪市申报的“松花石砚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石材:“松花石”里说道多

作为文房四宝中浓墨重彩的一宝,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包括端石、歙石、洮河石、菊花石、红丝石,形制包括陶砚、铁砚、玉砚、瓦砚、瓷砚等,地区不同、材质不同,名称也各有特色,那么松花石何以得名呢?且听这位年轻的传承人冯月婷继续娓娓道来。

松花石源于长白山一系的矿脉,松花石的两大重要产地,全国仅有两处,分别为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和本溪市的桥头镇,而这也得到了科学的探测和证明。早在2007年的时候,吉林省地质勘查局606队便对松花石产地进行全面勘查,结论是吉林江源区域松花石矿脉属本溪南芬组沉积层的第五层深层。南芬组沉积层分为四段,地层最厚处500多米(本溪桥头段厚约300米),有17层沉积岩,只有其中5层可称“松花石矿”,其品相丰富、色彩变化奇特、“露头”点较大、易于开采,储量较为丰富,且大多分布在沉积层的下部。

冯军在雕琢砚台

沉积地下的松花石以绿色为主,与吉林不同的是,本溪的松花石材并不仅限绿石,而是出产清宫御用松花石砚所用各色石料(紫、黄、紫绿相间、黄白、青黄相间等),这一点也是吉林石材无法企及的。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嵇若昕先生给出了较高的评价,这在其专著《品埒端歙——松花石砚研究》中可见一斑。嵇若昕先生指出,清宫御用松花石砚除绿松花石产于吉林外,其他紫、黄兼色的两种石均产于本溪桥头镇,绿松花石在本溪储量也很大。

若从专业上而言,绿色是松花砚中的上品色,色泽均匀,润亮和谐。按照绿的浓艳程度,可以依次划分为:翡翠绿、苹果绿、杨黄绿、菠菜绿、青灰绿、淡灰绿、暗灰绿七个绿色级别。前面三种绿色是绝好的砚色,为广大收藏家所钟爱。犹如“好水酿好酒”“好马配好鞍”一样,出色的石材资源成就了这里独一无二的松花石砚制作技艺。

技艺:“看三个月,思两个月,做一个月”

摊开看冯月婷的双手,似乎少了些手工艺人尤其是雕刻艺人的老茧和畸形。她打趣地坦言,自己喜欢“多动脑,少动刀”。小时候摸过的那些石头,对她而言不是硬梆梆的石头块,是可以唤醒她畅想自然的一块块敲门砖,是幻化于脑海中的苍松翠柏、青竹红梅、行云流水、山水花卉、龙凤云鹤以及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等题材。

得到了一块上好的松花砚石,冯月婷直言,雕砚高手并不着急把它磨平磨光、做成成品砚料,第一步要做的是仔细观察它的纹理结构、色泽变化。这也是父亲冯军和老一辈雕刻师父传授给她的雕砚秘诀:“看三个月,思两个月,做一个月。”看要看出石材的温润程度、颜色层线、大小形态,并动用文化积淀和学识进行意向性的构思,若这都可以一气呵成,那么最后付诸实际的寥寥几刀,便是对石材的画龙点睛、精益求精。

实际上,在具体雕琢一方砚台的时候,其复杂工序多达数十道,完整的技艺流程包括选材、设计、加工(俗称“砍大荒”)、细致雕琢、修光、题款、刻铭等。雕刻过程中的初步加工,需将松花石砚大体轮廓粗线条地雕凿出来;接着进行细节上的琢磨,刻画出纤细的人物发丝和植物筋脉纹理等。此后还要通过修光、磨削等步骤去掉较为明显的刀痕,以示精巧。题款是本溪松花石砚的点睛之处,充分考验雕刻者的刀工、书法造诣和文学修养,精美的题款可以极大提升砚台的神韵和金石之气。

与随型砚台不同的是,本溪松花石砚有自己的制式要求,而这也是其宫廷庄重、严谨、方圆规整、对称、平衡的独特标准。器型小巧(多在六寸以下),“夔龙纹”“祥云纹”“五福捧寿”“福禄万寿”等吉祥寓意纹样随处可见,最重要的是砚盒的高度匹配。其他砚种的盒使用优良木质配盒、是砚的包装,而松花砚的盒却是砚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使用松花石中极为稀少的双色和多色石料,经巧妙设计,俏色利用将图案浮雕和透雕在砚盒之上,其做工往往更繁琐、更复杂于砚台本身,甚至在主题命名上都是以盒的图案内容去称谓的。本溪松花石砚将砚体置于石盒之内,不仅便于存放和养墨,也增加了砚盒之处可供鉴赏的风雅空间。其代表性砚台《庆寿砚》,经过严谨的技艺打磨,创造了石头心、石头盒最佳的气密性,可实现内置墨汁45天不干墨的神奇效果。

传承:坚守紫霞堂,做好掌门人

本溪松花石砚雕刻技艺一般以师带徒传承,至今已传承五代,第四代传承人冯军延续传统御砚的雕刻风格,长期挖掘梳理清代御用松花石砚雕刻技艺,凭借稳健流畅的刀法、臻于精巧细致的雕工,以松花石砚的原石材“桥头石”高仿了89方“清宫御用砚”,并更加注重石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于2014年荣获“中国第三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

接过父亲冯军的接力棒,冯月婷成了“紫霞堂”的主人,也成为松花石砚雕刻技艺最年轻的女性掌门人,坐拥“紫霞堂”的数方尊贵砚台,她的步子走得扎实且稳健。

2019年3月,冯月婷受邀在北京恭王府举办了“祈福纳祥——辽宁松花石砚制作技艺精品展”,40余方精美砚台与八方游客见面。松花石砚经历了从宫廷到民间,又从民间回到宫廷的轮回,让更多人近身领略宫廷御砚——松花石砚的精妙与绝美之处。5月,在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冯月婷的砚雕作品松花石“卷轴册页组合多宝盒”获评“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10月,一场“振兴传统工艺学术论坛暨辽宁松花石砚制作技艺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本溪市举行,省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辽砚制作技艺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和本溪辽砚产业发展的未来。此时的冯月婷和她的松花石砚,已经成为提升本溪市文化产业综合实力的重要系数之一。

手艺人的精致还要在手艺上见真章,“85后”的奋斗、执着和勇气在冯月婷身上体现无疑,她抓住了“松花石砚制作技艺”这根准绳,牢记心中的那份承诺,势要用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上好作品说话。她联络年轻的手艺人,大门敞开将其汇聚于自己的工作室内,为他们解决衣食之忧,他们只需绽放自己的精湛手艺。在砚体或砚台盒盖上镶嵌玉、宝石、化石等装饰品;为了适应东北冬季严寒的气候,制作可放置炭火和热水也能保证墨液不冻的暖砚;将大漆与螺钿结合做盒盖的配饰,且厚度不超过1毫米;松花石与玛瑙结合相得益彰;推出最薄处仅两毫米厚的以松花石为主的文创产品;为每种创新器型和技艺申请专利……诸多的尝试和努力是他们对典雅、华贵的松花石砚的时尚化转型。而这种努力,每天都在继续着。

打小在石头堆里长大的冯月婷

《春雪暖砚》

曾经,松花石砚以其发墨如油、涩不滞笔的特点博得了“群砚之首”(康熙《制砚说》)的美称,如今本溪松花石砚被列入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古老的制砚技艺和年轻的传承人之间,正在迸发着更为灼热的火花,不负韶华、未来可期,期待着这位意气风发的紫霞堂主继续书写制砚佳话。

猜你喜欢

松花本溪砚台
如何鉴别砚台
如何鉴别砚台
浅谈本溪松花石砚石材产地及现状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首届“本溪水洞杯”中小学生征文比赛启事
墨锭和砚台
八吉集团
履职尽责:为松花石鼓与呼
挖出来的白云绿水
松花鸡下松花蛋
本溪红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