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界耆老殷凯生:像戈壁石那样执着,像雨花石那样多彩

2020-10-23

银潮 2020年10期
关键词:钟南山医生医院

文>>>本刊记者

2020 年7 月24 日晚,在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年会暨第十九届中国呼吸医师论坛开幕式上,殷凯生(左一)获得“呼吸医师终身成就荣誉”称号

殷凯生是南京医科大学二级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曾长期担任江苏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和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2012 年,殷凯生退休,但他的身影仍常出现在高级专家门诊、专病门诊及疑难病例讨论和会诊的现场,出现在国内外医学学术交流会议和医学新知识新进展的讲坛上。

殷凯生一生执著,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硕果累累,可从他的家庭中溯到源头。

秉承家风,不懈攀登

1946 年4 月,殷凯生出身于镇江市一个医学世家。父亲殷金泉曾任镇江市妇幼保健所所长、镇江地市机关公费医院院长、镇江第一人民医院肺科病区主任和镇江二院门诊部主任。母亲王哎玲是镇江市地市机关医院化验员,曾被评为镇江市勤俭持家积极分子。叔叔殷志坚参加过抗美援朝,初小文化,然学习刻苦,自学成才,曾先后担任镇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和第一人民医院内科主任。父亲和叔叔均为镇江市的名医。父亲待人和蔼、做事认真,母亲善良勤劳,叔叔学习刻苦,像雨露一样灌溉了殷凯生幼小的心灵,也使他对医生职业产生了憧憬。

父亲殷金泉退休后接受了医院返聘进行病历质量管理的工作,依然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医院,并将工作做得无可挑剔。殷凯生向记者感叹:“父亲的病历质量管理是做得最好的,每一份病历,他都一个字一个字进行认真修改……”

办事认真、一丝不苟的基因也融入了殷凯生的血液。

1963 年,殷凯生考入南京医学院医疗系六年制本科学习。毕业后依据当时国务院的规定,前往徐州郊区马场大队劳动锻炼。夏日,白天他打着赤膊与农民一起在水田里插秧,晚上给村民针灸治病;冬日,白天与农民在水利工地上抬大筐,晚上兼职做记分员。1971 年,他被分配到徐州市狮子山公社医院工作,培训赤脚医生、开展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深受当地百姓所欢迎。1975 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常年在外,倍感思亲,1976 年,他谢绝了上级拟提拔他为院长的好意,回到了家乡,成为镇江第一人民医院的内科医师。

1980 年春节,殷凯生无意间看到报纸上关于“报考研究生”的消息,决定一试。当时距研究生入学考试只有2 个多月时间,他不能脱产复习,只能白天照常上班,晚上挑灯夜读。最终,他克服了许多困难考研成功,成为我国著名呼吸病专家杨玉教授的开门弟子。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殷凯生创立了微量全血法嗜碱细胞组胺释放试验,用于诊断哮喘过敏原,被中国医学科学院命名为“殷氏法”加以推广。

1983 年6 月,他以全优成绩通过硕士学位答辩,在全省首先获得呼吸内科硕士学位。毕业后,他留校,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工作,1987 年到日本国立名古屋大学研修,1990 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6 年成为主任医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2002 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成为江苏省临床重点学科呼吸病学的学科带头人和全省呼吸专业的“领头羊”。

德术双馨,临危受命

1986年殷凯生与父母在医院门口合影

2003 年,殷凯生临危受命,担任江苏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组织协调省专家组的各项工作,指导全省的诊断、治疗。殷凯生戴着厚厚的口罩,穿着沉沉的隔离服,奔波于南京及全省各收治医院的隔离区,会诊阅片、讨论治疗方案。

重任在肩,殷凯生做好省委、省政府和卫生厅领导的技术顾问和决策参谋,调配技术力量,保证抗“非典”战斗和医疗、教学及科研等日常任务同步顺利进行,还于一周内撰写并由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科普读物《非典型肺炎防治手册》(该书后来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国家图书奖特别奖)。“非典”最严重的期间,他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他患有高血压病,由于防“非典”工作紧张,原先控制较好的血压又升高了……

一个下半夜,传染科主任李军急电殷凯生:“殷主任,您‘中彩’了!”

原来,上半夜,殷凯生到传染科隔离病房看过一位疑似“非典”的香港同胞,为其作过胸部听诊,为了能听清呼吸音,一度曾拿开了被雾气模糊了的密封罩……想到这里,他心中一惊,问道:“你们这项检查结果假阳性多不多?结果可靠吗?”

“我们查的这一批标本中,只有这个病人是阳性,而且是强阳性。”

他冷静了下来:“大不了得个‘非典’,也算是意料中的事,谁叫我是个呼吸科医生呢。”

幸运的是,他并未真正感染上。

“作为一名从事呼吸病专科的老医生,全力以赴地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这是本职工作。做好了是应该的,做不好是失职、渎职。”殷凯生坦言,抗击“非典”过程中,偶尔会产生恐惧感,但更多的情况却是实在没时间去想这个问题。

不管是在抗击“非典”的特殊时期,还是日常的工作中,殷凯生都坚持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当年,每一例“非典”病人的诊断与排除,都会涉及到方方面面许多人的利益,引起许多人的高度关注。专家们所提出的诊断和处理意见,不仅关系到具体病人的健康,往往也关系到对几十名、甚至数百名接触者的处理。

殷凯生心如明镜,如履薄冰。“如果漏诊一个病人会使一批人得病,如果错误诊断一个病人会使一批人受到不必要的隔离。”他给自己提出“既不漏诊一人又不错诊一人”的目标。在“防非”早期,殷凯生力排众议,提出对江苏省首例“非典”疑似病例的诊断。当省卫生厅派他给南京市上报的第一例“非典”病人作鉴定时,他也及时、果断作出诊断,并从该例病人前一阶段的诊断和隔离工作中发现“防非”工作中存在的漏洞,立即向卫生厅领导汇报,并连夜向省政府防非总指挥部领导汇报,避免了南京地区疫情的传播。

殷凯生以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先后参与了近百例疑似“非典”病例的诊断与排除诊断,创造了“非典”病人零死亡和医务人员零感染的纪录。他为江苏省“无传播、无漏诊、无误诊、无死亡”的佳绩作出了积极贡献,也被媒体誉为“江苏的钟南山”。

仁心仁术,以身试教

殷凯生喜欢当医生,也喜欢做教师。

当医生是自己亲自去治病救人,做医学院的教师是让更多的人去治病救人,两者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迄今为止,他培养的学生(包括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已有60 名。当时全省5 名呼吸专业的“重点人才”中,有3名是他亲手培养出的博士生。课间课后,殷凯生都像春蚕吐丝一样向学生们传授他所领悟的医道——

“你们认为有天生的名医么?不!俗话说‘名医身后怨鬼多’,没有天生的‘名医’。真正登上医学高峰的名医,都有十分坚实的实践基础。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终身学习,多读书、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及时掌握这些人类进步的新成果并恰当地应用于医学实践,医生是需要终身学习与实践的职业。”

“需知看病犹如‘破案’,没有哪个学科像医学那样与自然辩证法之间密不可分,人文医生会用哲学的动态的观点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知识分析患者的感受,并以平等的友善的态度与患者交流、沟通。他与技术医生使用同样的药物,但疗效却明显好于技术医生。” 殷凯生希望学生们不满足于做一个技术医生,而是去做一名人文医生。

“医学是仁学,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的医生只关注那些少见、疑难、可供发表论文的临床病例。他们‘爱病不爱人’,对常见病、多发病患者漠然置之。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名好医生的。相反的,不少扎根偏远乡村基层医院的医生,虽然没有发表高质量的论文,但他们数十年如一日,为广大最需要医疗帮助的患者贡献自己的一切。他们是真正的‘仁医’。”

“在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例如‘非典’、禽流感、地震等)面前,不顾家庭和个人的安危,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救死扶伤的,也是真正的仁医。”他说。

美石养心,慈情忧国

殷凯生爱好奇石收藏,常常利用外出开会和讲课的机会,各处采集和收藏奇石,晚间略有闲暇,便取出藏石品鉴玩味。赏石,是灵魂的壮游。此时的殷凯生,自由自在,神驰千里。大美无声的雨花石,为天地灵气凝结而成,他沉醉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中。

殷凯生不仅主编了数十部医学专著与教材,还花了3 年的业余时间编写了大型专著《奇石收藏与健康》,该书首次系统地介绍了收藏观赏石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奇石是大自然的缩影,亲近自然,自然有益于身心健康。”殷凯生告诉记者。

殷凯生70 岁生日时,钟南山院士为其题词“像戈壁石那样执着,像雨花石那样多彩”,在认可他的工作成就的同时,也称赞了其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知道殷凯生痴迷于石,钟南山赠他一石。

殷凯生示范查房

2005 年6 月中国哮喘联盟成立会上,殷凯生与钟南山合影

2015 年殷凯生70 岁生日时,钟南山致赠题词

正所谓“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深情的眼睛发现了“美”、真诚的心灵追求着“美”。大美之物则往往滋养着纯洁而深沉的爱。

说起“仁心仁术、实事求是”的钟南山,殷凯生饱含敬重:“钟南山院士长我十岁,他身上体现了老一辈医学工作者的特质:工作刻苦努力,待人厚道诚恳,做事实事求是,渴望为国分忧。我非常尊敬他。”

2020 年初,新冠肺炎在武汉暴发,殷凯生向门诊部报名参加了督导组。当他看到疫情持续发展,每天新增病例超过1000 人,每天死亡病人超过100 人时,忧心如焚,辗转反复……凌晨3时,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唐金海书记和赵俊院长分别接到他的电话和短信——强烈要求到武汉一线参加战斗。他在“请战书”中写道:

我是一名有45 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到了武汉,我可以发挥临床经验丰富的优势,协助中青年医师们更好地诊治新冠病毒肺炎患者。我每天都在关注这场疫情,实在睡不着,只能半夜向你们请战了。

——一名渴望为国分忧的共产党员

院方考虑到他的安全,终未批准74 岁高龄的老人亲临武汉一线。殷凯生在南京也没有闲着,在线免费为许多患者诊断、治疗,在家制作防治新冠肺炎的科普视频,接受了多家媒体记者的专题采访,为多家医学杂志审阅防治新冠病毒肺炎相关论文、评审相关科研项目。江苏省人民医院高级专家会诊中心在《老骥伏枥,心系疫情》的文章中介绍了殷凯生在抗疫战斗中的事迹。

不管是在2003 年抗击“非典”,还是在2020 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老一辈医务工作者都无私奉献、为国分忧;与此同时,他们也致力于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2016 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明确提出“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钟南山建议强化医改中的供给侧改革,增加政府对公立医院的直接投入,特别是对医院发展和医生薪酬的直接投入;根据各地区不同条件,进行公立医院试点。殷凯生希望从加强基层业务能力、突出三级医院的公立性、增加政府投入三方面努力。

殷凯生等老专家们热切地盼望破解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更好造福亿万群众。

猜你喜欢

钟南山医生医院
最美的等待
钟南山:做诚实的孩子
钟南山
钟南山之歌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萌萌兔医院
你擅长在脑海里列表吗?
认一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