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中轴线
2020-10-22张洁
2020年3月2日,午门前,市民吴立群一个人喂着鸽子。 张洁 摄
2020年1月31日,奧林匹克公园,两个人行走在中轴线上。 张洁 摄
老北京城是一座四方城。站在老城最高点景山公园的万春亭上,能清晰地看到一条中轴线把这座方城一分为二。中轴线与城的关系,就像是“中”字上的一竖,由南到北,由天至地,端端正正地穿过历史与现实。
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经天桥、珠市口、正阳门、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金水桥、天安门、端门、午门、故宫、景山、地安门、钟鼓楼,向北延伸到APEC景观大道、奥林匹克公园……
中轴线上的建筑每个都有响亮的名字,都有讲不完的内涵。
中轴线上的景致每个都有精巧的设计,都有道不尽的文化。
中轴线上的故事每个都有不同的意义,都有说不清的背景。
中轴线上,还有一个我。一个融入其中,侧身而立,独立观察的我。
2020年6月25日端午节、雨天,市民在北京奥林匹克下沉公园的购物中心门口跳舞健身。 张洁 摄
2015年10月15日,故宫的游客。 张洁 摄
2020年7月5日,永定门城楼下,放风筝的市民。 张洁 摄
我与中轴线的情缘可以追溯到50多年前。初到北京,我的家就住在这条中轴线上——安德里北街21号院,我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条线上度过的。当然,那时,快乐的玩耍是我人生的中轴,我还没有意识到北京中轴线这个地理坐标与我后来人生的意义。
1990年,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召开,北京打通了北中轴线,21号院一分为二,我位于中轴线上的家被搬迁了。后来的几十年里,几经周折,我于2000年前后又回到了中轴线上生活。至今未再离开。
作为一名以记录时代为宗旨的新闻纪实摄影人,拍摄记录下这座城市的状态,是我的责任,也是一名摄影人应有的担当。近些年,我的业余时间几乎在这条中轴线上穿梭。我看到了它的繁华,领略了它的厚重,分享了它的风雨,也看到了它在某一特殊时刻的落寞。
它是京城乃至全国的晴雨表。
它是了解北京历史和文化的参考书。
它是我生活中每一步脚印踏及之地。
我的生命在追随它的身影中一点点老去。它在历史中越发厚重坚实,我紧紧跟随着它的每一寸光阴,每一道红墙金瓦的光影,每一棵古树的枝繁叶落。
我在中轴线上的拍摄几乎接近街拍。因为这是我的生活。拍摄时,我喜欢与被摄者聊聊天儿,这样,影像背后会赋予更多的信息,更接近真实。哪怕建筑是静止的,融入了人的故事元素,历史会鲜活起来。而这些鲜活在快门按下的一瞬,也会成为历史。
2020年的年初,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段。这使我有了一个重新认识中轴线的机会。疫情之下,拥堵的街道上没有了往日的喧嚣,很长一段时间,这座城像是一座“空城”。此时镜头下的中轴线,却似乎恢复了历史的原貌,不再拥挤,不再烦闹,不再新潮,而是静静地归于风中,雪里,还有时空。
人来人往,中轴线还是那个中轴。
人去人空,中轴线还在从容地穿过那座城。
人在人无,中轴线也许记不得远古的声音,是它故意地忽略了生活的某些细节。
毕竟,中轴一矗,不偏不倚,城安地宁,古韵流芳。
中轴在,方向便在。可以让人一直找得到北。
“中轴线上的故事每个都有不同的意义,都有说不清的背景。”
2020年3月10日,景山公园万寿亭前,一位男士在观望这座城的中轴线。 张洁 摄
“中轴线上的建筑每个都有响亮的名字,都有讲不完的内涵”
2020年4月26日,鼓楼脚下,拍婚纱照的情侣。 张洁 摄
2008年8月19日,天安门广场上跳舞的女孩。 张洁 摄
2019年11月16日,五湖四海聚精龙舞队在鸟巢前表演。张洁 摄
2019年6月16日,小雨中的前门西大街,据居住在这里的80多岁市民介绍,多位名人曾在这里居住过。 张洁 摄
2015年10月30日,由安定门街道办事处主办的第六届“钟鼓楼杯”象棋比赛如期举行。 张洁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