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外敷热疗法显著提高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疗效及对胃肠道微生态影响

2020-10-22李淑红唐艳萍天津市南开医院消化科天津100191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酸乳双歧胃炎

★ 李淑红 唐艳萍(天津市南开医院消化科 天津 100191)

慢性胃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随年增长而增加。传统中医将慢性胃炎归属于“胃脘痛”范畴,主要是以胃脘部近心窝位置的疼痛为主要症状,以脾胃虚寒型较为常见[1]。目前西药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类(PPI)药物联合阿莫西林等药物治疗,但治疗周期长,见效慢,治疗后易反复,且不良反应较多[2]。中医有“内病外治”理论及具体治疗方法,本研究采用中药外敷热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并分析该治疗方案对患者胃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旨在为慢性胃炎治疗提供临床实践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7 年1 月—2017 年10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 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 例。对照组中,男性41 例,女性19 例;年龄27~75 岁,平均年龄(59.32±8.27)岁;病程2.5~12 年,平均病程(5.82±3.12)年。观察组中,男性39 例,女性21 例;年龄28~78 岁,平均年龄(60.15±8.62)岁;病程3~12 年,平均病程(5.96±2.86)年。两组患者性别组成、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

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中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3];②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脾胃虚寒型诊断标准[4];③胃镜检查提示患者胃黏膜充血或水肿,胃粘膜表面粘液异常增加,可见类白色的渗出物,病变处黏膜有麻疹样改变;④临床资料完整,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主动配合治疗和随访。

排除标准:①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②合并有严重心、肾、肝等脏器功能疾病患者;③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④患者依从性好,能够积极配合,治疗过程中,未中断或进行其他治疗。

1.2 治疗方法 治疗前给予患者健康指导,包括改变饮食和生活习惯,禁食刺激性食物、禁酒,调整生活作息规律,保证睡眠;对疾病发生原因、症状、疼痛控制办法等进行宣教。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资料和护理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中药外敷热疗法治疗,具体操作如下:采用自拟中药粉剂(配方包括党参、白术、茯苓、干姜、肉桂等)30 g,加入60 ℃温水搅拌成均匀的面团状;将干净的纱布平铺,将面团状中药均匀铺于纱布上,压制成15 cm×15 cm 大小,厚约0.2 cm 的饼状,置于患者肚脐或者上腹部,要求覆盖患者天枢、关元、神阙和中脘等穴位;开启红外线照射仪,对准外服部位,加热30 min,加热距离20~30 cm;加热完成后撤去红外线照射仪和中药,清洁患者皮肤。中药外敷热疗法每日进行1 次,以7 d 为1 疗程,2 个疗程结束后评估患者治疗效果。

1.3 疗效标准 依据2002 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疗效标准[5],痊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或者完全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5 %以上;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1 %~95 %;有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 %~70 %;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病例数×100 %。

1.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①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6]评价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 个月时的生活质量,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四个维度,共计20 个因子、74 个条目,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②中医证候积分:参照《胃肠疾病中医证候疗效评分表》[7]计算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症状越严重。③微生物菌群检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取患者清晨粪便约1.0 g 置于无菌容器中,保存于-70 ℃冰箱。提取粪便样本及标准菌株(双歧杆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嗜酸乳杆菌)冻干粉DNA,提取试剂盒为德国QIAGEN 公司QIAamp DNA 粪便提取试剂盒。参照Rinttila 等报道设计长双歧杆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嗜酸乳杆菌等菌株16 S rDNA 基因引物序列。将菌株标准品10 倍逐级稀释,分别为1×107、×106、×105、×104、×103、×102copies/μL。采用荧光定量PCR 法定量检测粪便DNA 样本中4 中细菌16 S rDNA 含量。每个样本同时做3 个重复,以ddH2O 代替DNA 做阴性对照。根据样本Ct 值与标准曲线计算样本中4种细菌的16 S rDNA含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和70.00%,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60) 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QOLI-74 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GQOLI-74 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GQOLI-74 评分显著升高,中医证候积分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GQOLI-74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QOLI-74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比较(,n=60)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QOLI-74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比较(,n=6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微生态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双歧杆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和嗜酸乳杆菌含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治疗,两组粪肠球菌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双歧杆菌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大肠杆菌、嗜酸乳杆菌无显著变化(P>0.05),观察组大肠杆菌无显著变化(P>0.05)。观察组治疗后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微生态变化比较(,n=60)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微生态变化比较(,n=6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胃痞”等范畴,临床多表现为上腹部饱胀、嗳气、疼痛,是发病率居于首位的胃病。祖国医学认为脾主运化和升清,胃主受纳,慢性胃炎为脾胃肠病证,多是由肝胃气滞、寒邪客胃、食滞胃肠、瘀阻脉络、胃阴亏虚、脾胃虚寒等导致。其中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最为多见,多是由过度劳累、饮食不规律、久病脾胃受损、肾阳不足等原因造成。现代西医多采用止痛药或者抑制胃酸分泌类药物进行治疗,但长出现迁延不愈、复发率高、副作用大等缺点[8]。中医药具有疗效佳、副作用小等特点。

中药外敷热疗就是将中药外敷于既定的治疗区域,通过加热作用将药物中的有效成分通过渗透至病灶。本研究中采用中药外敷热疗法将自拟的慢性胃炎方剂在红外照射仪照射加热下通过天枢、关元、神阙和中脘等穴位穿透抵达病灶,结果显示,相较于西药治疗,添加中药外敷热疗治疗的患者临床有效率为86.67 %,显著升高;治疗后GQOLI-74评分显著升高,中医证候积分显著降低。提示经过中药外敷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中医证候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本研究中药方剂中,党参多用于脾虚食少便溏,具有补中益气、和胃生津之功效;白术和茯苓均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中医多用于治疗脾虚食少,腹胀泄泻;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与白术配伍可用于脾胃虚寒,腹痛下利之症;肉桂具有补元阳,暖脾胃的作用。

研究显示正常人胃内乳杆菌为优势菌群,幽门螺杆菌阳性但无临床症状者和有症状者胃内乳杆菌数量和比例均下降,且以后者最为明显[9]。李荣富等[10]研究显示长期使用奥美拉唑能够显著降低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造成患者胃肠道菌群的严重失衡。李淑红等[11]研究表明活血益气类中药联合西药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消化性溃疡能够改善肠道菌群生态环境,取得满意疗效。本研究比较了两种治疗方案治疗前后患者双歧杆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和嗜酸乳杆菌含量变化情况,可见经过治疗观察组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含量高于对照组,提示中药外敷热疗法能够改善胃肠道微生物菌群。

综上,中药外敷热疗法能够显著提高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胃肠道微生态,可在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酸乳双歧胃炎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热处理和转谷氨酰胺酶对凝固型酸乳品质的影响
亲和人体与非亲和人体双歧杆菌之间的生理特征差异
Role of Microphysical Parameterizations with Droplet Relative Dispersion in IAP AGCM 4.1
酪蛋白磷酸肽-钙络合物对酸乳贮藏特性的影响
双歧三联活菌联合硝苯地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40例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治疗之我见
嗜酸乳杆菌NX2-6冻干发酵剂的研究
母乳婴儿源产细菌素双歧杆菌的分离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