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中采用延伸护理干预的疗效分析
2020-10-22刘艳梅刘玉娟李万红
刘艳梅,刘玉娟,李万红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宁夏 银川 750001)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指患者在摄入食物(饮水)时,因障碍导致食物(水)无法顺利到达胃部,而引起的硬噎、呛咳现象,长此以往患者会出现营养不良、脱水等情况,影响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1]。此外,吞咽时若呛咳导致食物进入肺部,还会引发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2]。具统计约30~60%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存在吞咽障碍,为改善患者的预后需进行科学的训练恢复吞咽功能。基于此,现探讨延伸护理对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患者的改善效果,规整、详述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7年03月~2018年03月收治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n=62),入院时按顺序编号,经计算机“随机”等分为2组,即31例/组。对照组:男19例,女12例;年龄44~80岁,平均58.76±4.21岁。观察组:男20例,女11例;年龄43~79岁,平均58.31±4.09岁。比较2组资料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入选标准:①经CT/MRI确诊为脑卒中者;②意识正常,无精神障碍者;③家属熟知本研究,并签订知情书。
排除标准:①不愿意配合本次试验者;②先天性听力障碍者;③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明显异常者。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延伸护理):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以下干预:
①定期随访:出院1个月内患者,每1周随访1次,从第2个月起每月随访一次,随访过程中主动询问、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相关情况,解答其疑惑,对下一步训练作出指示。指导其掌握康复训练的内容,主动加强交流,多鼓励、支持、安慰患者,帮患者建立康复的信心。②分期干预:评估患者的吞咽能力,制定相应的干预训练计划,根据其具体病情安排饮食,确保各营养成分的足量摄入,控制摄食量和摄取速度,尽量以半流质食物为主。喂食时,将患者的姿势调至坐位或侧卧,用食具将食物送至患者的舌根部,便于吞咽。每日进行咳嗽训练,确保食物完全咽下后10秒开始咳嗽,避免损伤气管机能。吞咽能力未完全恢复者,可予以鼻饲联合吞咽训练,期间一旦出现呛咳、误吸立即终止喂食,进行叩背。③康复训练:用针灸、吞咽电刺激等方式开展康复训练,以改善局部血流供应,重建患者的吞咽反射弧,促进神经元恢复。再结合舌肌训练、语言训练、吞咽进行训练。对吞咽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每月评估,依情况重新分级,并调整护理计划。
1.3 观察指标
在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和6个月时,通过《洼田饮水试验》[3]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判定标准:1分=5 s内1次饮尽300 mL温水,且未出现呛咳;2分=5 s内分次饮完300 mL水,且无呛咳情况;3分=5 s内饮完但出现呛咳;4分=5~10 s内饮完,且出现呛咳;5分=10 s内未饮完且呛咳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Excel2010和SPSS24.0分析,评分进行t检 验,以(±s)(平均值±标准差)”表示;性别比用“n、%”表示,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饮水评分比对:住院前:对照组(4.21±1.22)分、观察组(4.12±1.41)分,经检验(t=0.328、P=0.7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对照组(3.45±0.52)分、观察组(3.37±0.61)分,经检验(t=0.556、P=0.5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对照组(3.23±0.53)分、观察组(2.01±0.32)分,经检验(t=10.97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对照组(3.01±0.41)分、观察组(1.45±0.12)分,经检验(t=20.33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情况稳定后可出院,但即使在家也要严格坚持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和护理,早日恢复吞咽能力,提高自主生活能力。目前,我国的医疗护理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传统的护理方式已无法满足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需求。
延伸护理做为一种院外服务,保障了患者出院后的护理效果和质量,是整体护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护理延伸至家庭生活,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个体化康复训练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采用科学的训练措施,以最佳体位确保进食顺利,避免不良时间的发生;结合针灸、电刺激法可激发吞咽反射弧,依患者恢复情况进行分级训练,逐渐恢复吞咽能力。期间对患者取得的进步予以鼓励,消除恐惧心理,增加康复信心[4]。从实验可知,两组患者在住院时和出院时的饮水评分均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6个月时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延伸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中效果显著,建议常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