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之旅游可持续发展
2020-10-22刘晓亮
刘晓亮
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中等职业学校
关于中国的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字面的理解,以文化为依托的产业化发展形式,文化产业对激活文化的再生以及文化载体的良性留存有一定的反哺作用。说的简单些就是,文化通过产业化的形式被重视,二产业的目的也是为了能持续的保留这种文化或者说文化载体。反哺的作用是靠文化来养活文化。以达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是政府在大力提倡发展的一种产业形式,从创意和文化的角度打造一个产业,属于绿色的无污染的产业,符合中国一直提倡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由于政府的提倡,中国在各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或者乡村社区或者一个有文化载体的地方都会尽量的提倡产业化。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一种很普遍的形式,就是文化旅游,以文化特色旅游为手段的生态、经济、文化发展。是目前中国遍地都在发展打造的产业。
关于依托旅游打造文化产业
以云南为例,云南由于独特的气候、生态环境、民族文化等在中国成为旅游热点地区,同时,也是因为这些,云南在国际上也属于旅游热点地区。因此,云南以旅游为主的文化产业发展是云南省政府提倡的“绿色云南、文化云南”发展的重点。
关于云南的旅游产业发展
云南分布着中国56个少数民族里面的25个少数民族,其中15个民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这在中国是少数民族数量里最多的省份,因此,云南成为了中国的民族文化大省,云南省也在数年来一直打造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西双版纳等为代表的旅游热点地域。由于政府的资金、政策的大力扶持,这些地区目前成了云南省的旅游发展龙头力量,甚至全国的旅游发展模式都在以云南为主,云南在全国更好的实现了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其中,在云南旅游相关的政府部门、文化主体(社区、民族)、旅游者等各个不同的利益群体都得到了很大的实惠。政府部门取得了社会效应,实现了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他们的诉求点,社区或者文化形式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游客不管是观光还是体验都有了“文化的参与与震撼”感受,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文化产业项目得到了预期发展,比如丽江。但是,这样的旅游也存在了一个现象,就是过度的商业化,旅游主体在得到了很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多的,不是去继续留存这种文化主体,而是在改变一种文化,使一种独立的民族文化变成了依附在另一文化体系上的文化结构。
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更多属于生态文化,比如在云南的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佤族村寨,属于佤族传统古村落,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佤族在民族学上称为“直过”民族,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由于社会形式没有过多的被改变,所以这里保留着最原始的生活生产方式。他们崇拜祖先,信仰原始宗教,敬重生存的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深谙与自然相处之道。属于把信仰穿在身上(服饰),把祖先供奉在火塘边(民族建筑),以古老的方式与天对话,灵魂匍匐在神鬼世界里的民族(宗教活动)。他们的生活生产就是信仰和生态完美结合的生存方式。在2005年开始发展旅游的时候,游客在进入这种生活空间里,由于独有的信仰体系、知识体系(乡土智慧)、制度体系(乡规民约)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首先感到的是一种“原始文化的震撼”,然后急切的进入这种世界里,慢慢的在提出各种要求,翁丁的人在开始属于排斥外界的人对这里过多的要求,但是在短期内得到了游客的经济利益后会就慢慢做出了各种妥协。政府也是在这样的去引导,慢慢的这里被称为每年一次的佤族“拉木鼓”宗教仪式只要在游人愿意出钱的情况下,随时可以进行表演,这里原本不是茅草房的建筑形式,为了迎合游客,都改成了茅草屋,这里现在变成了旅游观光的好地方。然后政府开始以打造当地文化产业的方式介入,为了更多的去吸引游客,政府部门为翁丁重新建造了一个村寨,原住民都搬去新寨,老寨全部用来做旅游开发,目前这个村寨正在进行着这样的改变,他们改变的最终形式就是云南丽江古城,村民和政府部门认为这样是他们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最终归宿,其实这也是整个云南省正在进行的改变。
翁丁在2012年底被中国住建部评为第一批传统古村落保护名单,翁丁只是一个现实的例子,在中国,这样的村落改变成像翁丁的旅游点是常态发展的一个途径。鼓励村民去迎合游客改变一些民族习惯,比如为了和游客的假期统一改变了节日时间、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手工艺等,甚至更有些改变了这个民族的居住环境,这样的例子在云南有很多,这些特色文化旅游就是以游客消费为中心,游客有任何所需,就要以各种形式去满足,甚至改变原有的文化结构。一切只为了经济利益的获取,虽然文化一直是在发展,但是现在的发展是在改变这种文化特有的基因。慢慢的,就会发现这个文化变成了另一种非本地域非本民族的文化。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疑问,文化产业的打造中,旅游这个形式的目的到底是以文化为目的还是以产业为目的,政府、旅游主体、游客三者的相互关系中,是不是属于一种文化平衡的态势,很明显,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不是以文化为目的的,而是以经济为主导,文化在这里成了一个依附的东西。对比国外,
鉴于国内的旅游发展,可有以下建议。
1.尊重原住民或者旅游主体的本族本宗文化,在打造旅游之前,政府要建立专家、政府、游客、社区或者旅游主体等各利益群体的平等通话机制,平衡话语权,目的是为了一种共识,什么能变什么不能变,要根据不同情况做不同对策,避免“一锅端”现象。
2.政府尊重文化的基础上去引导发展,不能过多干预,多听取专家意见。
3.增强旅游主体的“免疫力”建设,比如社区,对突然大量的资金收入是否能保持清醒状态这个需要一些专家或者政府去干预,不能因为经济利益而不顾其他。
4.关于游客的自身素质,在中国,游客其实属于意识主导,什么样的游客就有什么样的旅游点,旅游点就是为了游客量身定制的一样,这样的思想要避免,游客要尊重当地文化习俗,提高自身素质,不去过多要求,一样要在尊重文化的基础上。
以上的共同意识表达一定要建立在尊重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去实现。这样的文化产业这样的旅游发展才是真正的人性的、良性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