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递延所得税费用与盈余管理行为研究

2020-10-21张驰

科学与财富 2020年10期
关键词:盈余管理

摘 要:上市公司肩负着向其利益相关者披露财务报表的义务,当其真实经营与预期不符时,企业便有着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而我国颁布新会计准则后,会税差异的存在为企业利用递延所得税费用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利用Probit模型探究递延所得税费用对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解释程度,并将2016-2018年阶段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究递延所得税费用在此方面的变化。

关键词:递延所得税费用;盈余管理;Probit模型;修正的Jones模型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鉴于我国的证券市场的有效性目前仍处于弱有效性向半强式有效性的过渡阶段,会计盈余信息是影响股价的一大重要因素。本文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和制度允许下,通过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做出对外财务报告从而最大化管理者或企业利益的合法行为,包括披露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相当广泛。因此,本文认为从递延所得税的角度研究企业盈余管理是成立的。郭建玲(2011)、朱军生(2011)曾基于2007-2010年的数据对此问题进行过探讨,递延所得税模型在解释盈余下滑行为和避免盈余亏损行为时均不如应计值的琼斯模型来得有效,本文将以此为研究基础。

二、研究假设

假设一:递延所得税费用可用于检测亏损上市公司在其亏损年度会做出调减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也可用于检测在其扭亏为盈年度,做出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

假设二:递延所得税费用可用于检测企业为避免亏损而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并可提供可操纵性应计项目之外的增量解释力。

三、模型建立与数据选择

(一)数据来源

1、本文数据拟采用同花顺数据库,同时参考ccer、国泰安等数据库,选取了2016-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

2、本文数据拟剔除上市公司中2016-2018年间递延所得税费用均为0的企业数据。

3、本文数据拟剔除上市公司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类企业数据。

(二)模型建立

(1)用Healy model来计算总应计利润项目。

本文借鉴Healy(1985)计算总应计利润(TA)的方法,设立模型为:

TAi.t = NIi.t - CFOi.t

(2)用扩展的修正的琼斯模型来计算非可操纵性应计利润。

上式中的参数通过下式采用横截面数据估计得出:

(3)计算可操纵性应计利润(AC),其值等于总应计利润减去非可操纵性以净利润的差额,即

ACi.t=TAi.t-NDAi,t

(三)研究方法

假设1部分本文将采用Probit模型估计出下面的方程(1)来进行实证检验:

EMi.t=α+β1 DTEi,t+β2 ACi.t+β3 ΔCFOi.t+εi.t(1)

假设2部分对于避免盈余损失而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

EMi.t=α+β1 DTEi,t+β2 ACi.t+β3 CFOi.t+εi.t  (2)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AC的平均数(-0.02012)为负数,最大值为0.29972,最小值为-0.27037。而PanelB中,AC的平均数为-0.04341,最大值为0.18426,最小值为-0.29415。

ΔCFO和CFO的平均数分别为0.00654,0.02268,其最大值分别为0.34289,0.29108,最小值分别为-0.41257、-0.1295。

在EM1=1的观察样本下,DTE的平均数为-0.00857。AC的平均数为-0.01356。△CFO的平均数为0.00371。在EM1=0的观察样本下,DTE的平均数为-0.01181。AC的平均数为-0.02906。△CFO的平均数为0.01040。

在EM1=1的观察样本下,DTE的平均数为-0.00174。AC的平均数为0.04525。CFO的平均数为0.02542。在EM1=0的观察样本下,DTE的平均数为-0.00164。AC的平均数为-0.02122。CFO的平均数为-0.0105。

(二)相关性分析

相关矩阵来看,DTE与AC负相关、与ΔCFO正相关,AC与经ΔCFO正相关,但相关系数不大,这说明企业若通过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来调节盈余,其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变动越大。

相关矩阵来看表明当企业的递延所得税费用增加时,AC与CFO会随着递延所得税费用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是很明显这说明企业如果更多的通过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调节盈余,其通过经营性现金流量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小。

五、结论

由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对于递延所得税款的变动指标确实能够用于检验上市公司实现扭亏和平滑利润行为。同时,递延所得税费用对于避免盈余下降的盈余管理解释程度增加,是应计利润指标之外的一个增量解释,且其解释能力在逐渐增强。但递延所得税指标在避免连续亏损企业的盈余管理能力方面仍然有所欠缺,与国外的研究结果相反,本文认为这一方面由于国外的资本市场发展已相对比较平稳,而我国仍处于落后发展阶段;另一方面,避免连续亏损的企业可能更倾向于真实盈余管理,毕竟利用递延所得税费用而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有限,可能难以达成其目的。

参考文献:

[1]Scott著、陈汉文等译,2008,财务会计理论,机械工业出版社

[2]陈涛,2007,基于递延税款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财经论坛,03

[3]程敏,2009,国内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比较分析,商业时代,8

[4]陈小悦、肖星、过晓艳,2000,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经济研究,1:30-36

[5]丁芸洁,2008,递延所得税资产与盈余管理,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42

[6]Healy;P,M, and J,M,Wahlen,1999,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

[7]Holthausen,T,WD,F,Larcker,and T,G,S1oan,1995,Annual Bonus Schemes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Earning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作者簡介:

张驰(1994-),男,汉族,籍贯:江苏泰州,现就读于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2017级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会计。

猜你喜欢

盈余管理
股权融资方式下盈余管理综述
企业盈余管理相关问题及应对
定向增发、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
关于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及防范措施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关系研究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
浅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两税合并、税收筹划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
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会提高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