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院士”印遇龙
2020-10-21周勉袁汝婷
周勉 袁汝婷
【名片】印遇龙,1956年1月生,湖南桃源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2019年获评湖南“最美科技工作者”。
认识印遇龙的人,都称他为“养猪院士”。
“我的工作就是和猪打交道。”1978年,22岁的印遇龙从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后,与生猪养殖结缘。
长期从事畜禽健康养殖与环境控制研究的印遇龙,他带领团队发表SCI收录论文300多篇,从2011年至今,一直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等殊荣。
除了上述“高大上”,下面几组数据更能让人了解印遇龙的研究:
——养猪更有效率了。过去十年,他和团队将我国生猪养殖的料肉比从4:1降到了2.8:1,换句话说,以前猪每长1斤肉,需要吃4斤饲料,如今只需要吃2.8斤。
——猪肉更安全了。印遇龙团队通过改良饲料配方和饲养模式等营养策略,每年可减少矿物元素使用量近30%,而饲料中抗生素可以不再使用。
——猪场更环保了。他们研发的“五星级猪圈”,里面有沉淀收集粪污的处理系统、采用湿帘加负压降温的“空调”,还有能解决水资源浪费的“直饮水”。
印遇龙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工作,就是解决“人畜争粮”的矛盾。“未来几年,我国人均肉、奶、水产品、蛋类消费量将会持续增加,预计人均饲料用粮将在明年达到人均口粮消费的两倍左右。”印遇龙介绍,目前他们已启动了大宗非粮型饲料资源高效利用战略研究项目,不仅完成了我国非粮型饲料资源信息数据的收集,还有望节约20%的饲料用粮,从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这些已广泛应用于实际的科研成果,是印院士和同事们日复一日泡在实验室、养猪场得来的,更是从普通人难以忍受的猪粪猪尿里“淘”来的。
在这样的环境中,印遇龙和团队成員一起,率先对国内40多种单一猪饲料原料和18种混合日粮中回肠末端表观消化率进行了系统测定,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生长猪有效氨基酸的需要量。“做科研首先要能吃苦,一定要深入实际,动手实干,坚持在一线。”
“我曾经在国外求学、生活过多年,但还是觉得祖国最好,总想着回来干点实事。”印遇龙表示,农业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只有科技进步了,才能让农业走上既绿色又高产的可持续道路。“农民养好猪卖好价、消费者吃饱吃好吃健康、国家的‘肉筐子里装满肉,就是我的目标。”印遇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