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道地药材大数据分析及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2020-10-21闫志恒
闫志恒
摘 要:甘肃省是我国的药材主要来源地,其药材种类繁多,药效奇特,可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为保护甘肃省道地药材的知识产权,本文通过对甘肃省道地药材进行大数据分析,发现其道地药材知识产权保护中地理标志保护和专利申请保护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甘肃省;道地药材;知识产权;大数据
道地药材是经过我中华历代中医药师的长期研究总结得到的质地优良并且效力稳定的中药材。由于植物的生长与土质、水源等有很大关系,生活的环境对药材的效果影响很大,所以道地药材极具区域性。甘肃省的药材种植历史达上千年之长,产生了许多只有甘肃省才能生长及制造的道地药材,其中较为常见的如当归、党参等。如今在海内外,甘肃省的道地药材享有“陇药”的称号。
由于道地药材具有良好的药效,所以必不可少的会带来巨大的贸易商机,但是我国的对中医药的法律保护不够完善,所以存在许多潜在的威胁,特别是对道地陇药的产权侵害最为明显。本文将从大数据角度对陇药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陇药,发现陇药知识产权保护的不足,并就增强陇药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一些建议。
1 甘肃省道地药材发展概况
1.1甘肃省中药资源分析
在我国历史上,甘肃是发现并开发较早的地区,据史料记载,在十万年前,甘肃地区就发现人类活动的痕迹。而在陇地,人类在千年前就开始发现并种植草药,发展到现在,甘肃省已经成为我国中药主产区只要。2019年在全省境内,药材种植面积高达3×109m2,药材的总产量位于123.3万吨左右,估计所带来的产值为120亿元,与去年相比,新增种植面积1.03×108m2,增产约8万吨,产生的GDP增值为2.9亿元。统计结果表明,2020年甘肃省的种植面积较去年将有所增加。甘肃省的中药种植方式为规模化种植,全省境内的主要种植地分布在20多个县市,而其中在陇西、民乐等地的种植面积高达2×108m2。甘肃的中药材多达110多种,其中道地药材当归、大黄、枸杞等30多种药材均属于连片种植,种植面积高达1.33×106m2以上。甘肃省的代表性药材占据全国供应总量的80%以上,大黄和党参产量占据全国60%以上,黄芪产量占据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
1.2甘肃省道地药材市场分析
甘肃省道地陇药主要有当归、大黄、甘草、羌活、黄芪、枸杞、黄苓、肉苁蓉、地骨皮、麝香等。据统计结果显示,2019年陇药产量的80%都销往省外,而在甘肃省内部有6个大型药材市场,全省的药材交易量高达125万吨,交易金额达250亿。甘肃省道地药材通过出口方式远销海外多个国家,尤其在欧美及东南亚地区的销售量日益攀升。由于陇药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使得海内外一些不良企业不惜侵害陇药的知识产权来谋取私利。
2甘肃省道地药材大数据分析
2.1道地药材地域性数据分析
药材的地域性是道地药材的主要特征。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催生了各种各样具有神奇疗效的药材,每一种药材都具有其分布的特征区域。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地理标志是指商品来源的地域或者该地域的某个地方,商品的性质和特征与该地域有关。《中医药法》明确提出鼓励采用地理标志的方式保护道地中药材的方法。通过地理标志可以快速有效的识别药材,并对其药效有一个基础判断,更加方便药材的规范化。本文通过对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农业部有关于地理标志有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甘肃的道地药材地理标志情况。通过对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数据进行分析,我国目前有关于甘肃省的道地药材的注册商标有17种,通过对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数据分析,得到甘肃省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总局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有20多种,通过对农业部的数据分析,在其安全网公布的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保护的甘肃的道地药材有10种。
由以上可知,甘肃省有17中注册商标,20多种具有地理保护的产品,10种拥有农业部认证的地道药材。通过法律保护了甘肃省道地药材的地理标志。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道地药材被偷换概念,导致一些药材被其他地区的所谓“相同”药品代替,这些药材质量低下,药效不佳,可是由于地理概念问题被抢先注册,干扰了药材市场的正常运行,这些情况在陇药中也普遍存在。
3甘肃省道地药材专利保护数据分析
众所周知,专利制度是保护知识产权的有效之一,专利的根本就是鼓励创新,保护原生知识,在推动科学进步的同时,为人类创造更多价值。根据《中医药法》第八条规定,我国应该全力支持中医药的发展,鼓励有关于中医药的科学创新,大力推广中医药的创新成果,为提高我国中医药的发展水平,需要保护有关于中医药的创新知识产权。一种道地药材的产生,需要经过特殊的培育和炮制过程,其中又包含了相关的栽种、检测、加工等技术。发明者通过公开相关的技术方案以获得在一定期限内的相关权利保护,这不仅可以使得发明人受益,更加避免了大量耗费成本的重复研究,刺激了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对地道重要的保护可有效提高我国中医药研究水平,保证地道药材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为研究甘肃省地道药材的专利保护情况,对中国专利文献检索系统进行数据检索,选择具有“十大陇药”之称的十种药材为例进行研究,这十种药为:甘草、当归、黄芪、党参、大黄、款冬花、黄苓、柴胡、枸杞子和板蓝根,尚未公开的专利不在检索之列。
根据专利大数据统计情况,本文经过分析主要将甘肃省的专利申请情况分為四个类型,其中药材加工技术提取专利方法约占申请总量的30%,作为组合制备成分申请约占总量58%,外观设计约占总量7%,其他的是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约占总量的5%。
分析可知,专利申请主要集中于自创性比较高的加工和作为组合物成分方面,这充分说明有关于陇药的创新程度较高,地道药材作为一种原料被利用和加工的过程都有效利用了药物的药性,但是研究表明,对药材的培育和种植技术专利申请较少,药物的培育直接影响到药性,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关单位及研究人员应该对这方面加紧研究,而专利审查人员应该加强对这些方面的审查,避免被投机取巧的人抢先申请,保护研究人员的利益。
4甘肃省道地药材知识产权保护建议措施
通过对陇药的大数据分析可知,甘肃省的地道药材丰富,在全世界的药材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由于陇药的地理标志申请概念不清晰,对陇药的培育和栽种技术研究和申请不足,将会导致陇药资源流失,使得甘肃省的药材市场蒙受较大损失。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下建议:
完善甘肃省道地药材的特定原产地规则,制定出符合甘肃省特定药材性质的规范检测方法,防止偷换概念的事情发生,使得真正的道地药材可以顺利获得地理标志,甘肃省的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地理标志的保护意识,尽快制定相关制度保护陇药正当权益。同时需要制定处罚方法,打消抢注企业的侥幸心理。
大大鼓励对甘肃省道地药材的培育和栽种技术的研究 ,投注资金加快研究步伐,奖励获得相关研究成果的人员或企业,同时对这方面的专利申请严格把关,防止投机取巧的抢注情况发生。
注重对专利申请较少的药材的保护,防止这些药材逐渐没落甚至消失。有关部分应对这些药材的市场情况和研究情况进行分析,找到这些药材“冷门”的原因,保护道地药材的多样性。
结语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药材的需求将持续加大,合理的医疗资源应该配备相应的药材资源,药材产业将会有一个非常大的上升空间。甘肃道地药材作为甘肃省的民族传统产业,不仅仅是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一种文化底蕴的象征,发展药业可以提高甘肃省在全国医药行业的影响地位,提升甘肃省在中国的影响力,也增强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保护好甘肃省道地药材的知识产权对国家和民族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盛华.打陇药优势之品牌走中医药特色之路[J].西部中医药,2012,25(2):1-2.
[2] 宋晓亭.中国道地药材的知识产权保护[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78
[3] 陈欢,谭舒舒,罗小泉,等.中药道地药材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 9):2228.
[4] 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甘肃省志.医药卫生志[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1999: 296.
基金项目: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研究生项目,项目编号:Yxm2019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