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实践,开展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的策略
2020-10-21吴月升
吴月升
摘 要:中职学校的汽车专业学生应需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学习能力,以及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并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在汽车运用与维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上方面的能力。本文注重运用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及实践教学三种方式,结合教学实例进行分析,开展汽车运用与维修的教学,旨在提升汽车专业教学质量。
关键词:立足实践;汽车教学;运用与维修;教学策略
在汽车专业科目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发现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经研究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差,他们不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为此,汽车专业的教师应注重从理论和实操两方面进行着力,可开展下列教学策略,并在此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汽车综合维修能力,提升汽车专业教学质量。
一、巧用多媒体法,降低原理学习的坡度
教师运用多媒体,生动形象地展示汽车各个原件的工作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汽车原理知识,达到降低学生学习坡度的目的。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地与学生进行互动,针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启发性的引导,让学生可以更为精准地掌握发动机知识,提升学生的汽车知识掌握能力。
例如,在讲授“发动机工作原理”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为直观和清晰地掌握此部分内容,本人运用多媒体,展示发动机的四个工作行程,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发动机在四个工作行程中,各个原件的工作状态,真正让学生更为全面地掌握发动机知识,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点授课。首先,讲授发动机的整个构成结构。运用多媒体,讲授发动机的各个构成结构,并适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对此部分知识的掌握能力。其次,展示动态图。在大部分学生掌握发动机的构成名称以及功用后,再次运用多媒体,展示发动机的四个行程,并让学生运用语言的方式,介绍发动机的各个行程,达到增强学生对此部分知识的掌握能力的目的。最后,展示成果。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给本人印象最深的是班上的陈某同学的回答 “发动机工作的本质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动能,利用的是燃油混合气体爆炸的原理。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一共分为四个行程。第一行程为吸气行程。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由上止点运行到下止点。第二行程为压缩行程。进气门和排气门同时关闭,活塞由下止点运行到上止点。气缸内的压力达到最大。第三行程为做功行程。进排气门保持关闭,火花塞点燃燃油混合气体,活塞由上止点运行到下止点。第四行程为排气行程。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活塞由下止点运行到上止点。以上四行程完成一个发动机的工作循环。”学生的流畅回答得益于教师运用了多媒体授课,让学生更为清晰和准确地观察发动机的整个工作过程,并掌握各个部件的工作状态,真正降低学生的发动机学习坡度,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
二、运用翻转课堂,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力
汽车专业的教师可以运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开展教學,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汽车知识,并在课上进行展示,培养学生的汽车学习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此同时,为了提升学生课下学习质量,教师创设相应的汽车学习问题,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具有方向性。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运用现代通讯技术,时时和学生保持联系,针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启发性的引导,真正让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更好地掌握此部分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讲授“冷却系统的功用”这部分内容时,本人提前布置了学习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创设如下的翻转课堂学习问题:张女士驾驶一辆18年款的新蒙迪欧,像往常一样上班。在汽车上坡的过程中,张女士踩油门,但是明显感到动力下降,并将车及时安全停靠在路边。她观察汽车仪表发现:水温表的指针指示到红色警告区域,显示冷却液油温过高。针对这种情况,张女士直接给汽车4S店打电话。与此同时,本人提出如下几个问题:发动机冷却系统在汽车中扮演什么重要角色?汽车冷却系统是如何影响发动机动力输出的?简要叙述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构成(作用)以及工作过程。与此同时,本人引导性地提示学生:可以结合课本,或是上网查询相关的内容,并制作成PPT,进行展示。更为重要的是,需要结合本班的学习状况,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时时的联系,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提升这部分学生汽车学习积极性。在再次上课后,本人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探究成果。同样是班上的陈某同学主动站起身说:“冷却系统的主要作用是保证发动机在合适的温度下进行工作,最大限度地提升发动机的动力输出,保证各个发动机器件的适宜工作温度。汽车冷却系统主要由水泵——提供循环所需的压力;散热器——将冷却水的热量散发到外界;节温器——以发动机负荷以及水温的高低为依据,改变水循环的路径;风扇——提高散热器所需的通风量,增强散热作用。学习重点困惑为对冷却系统的大小循环。”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结合整体学生的学习状况,运用合作方式,让学生探究大小循环,真正让学生在享受自主学习快乐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汽车学习动机,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开展教学实践,增强学生汽车思维力
本文中的汽车思维是指学生能够从汽车构件的工作原理入手,分别判断各个部件的故障现象,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的能力。本段立足从教学实践的角度进行探究,旨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汽车思维能力的增强。
例如,在讲授“点火系统的结构和维修”这部分内容时,本人运用汽车思维的方式,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让学生根据故障现象,联系汽车知识,运用汽车知识,解释故障现象,真正提升学生的汽车思维能力。具体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点,展示故障现象。本人在启动发动机后。发动机有明显的抖动。第二点,划分小组。为了降低学生的实践坡度,提升学生汽车思维的广度,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在划分小组的过程中,本人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真正让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构成同一小组,也保证各个小组之间的实力均衡。第三点,适时引导。引导性地对学生说:“你们可以联想点火系统的工作过程,以及点火系统的构成,并进行逐个排除!一定要认真仔细!”第四点,展示成果。在大部分学生探究结束后,本人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探究成果。班上的于某同学积极地举手说:“通过我们小组的分析,得到如下结论。我们运用欧姆表测量点火系统的电路正常,而在拆卸火花塞的过程中,发现一缸和三缸的火花塞存在间隙过大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们更换一缸和三缸的火花塞,发现故障排除。”教师运用实践教学法,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以小组的方式,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真正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更为全面地分析汽车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真正培养学生的汽车思维。
总而言之,在开展汽车运用与维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在此过程中,遵循汽车教学规律,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锻炼学生的耐性和观察能力,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心理素质。与此同时,教师也应了解汽车行业的发展动态,并适时地引入具有先进性的汽车技术,真正让学生了解汽车的发展趋势,真正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整体的汽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江信广.职业院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时代汽车.2017(11).
[2]苏保国.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性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22).
[3]张守足.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践教学探析[J].科技风.20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