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傣族民间谚语中看传统社会道德规范

2020-10-21板永明

青年生活 2020年1期
关键词:道德规范谚语

摘要:德宏傣族民间谚语是我们了解傣族社会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重要载体,学习好它,不仅可以发扬和传承傣族优良好的道德规范,而且还可以为我们在边疆民族地区培育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傣族传统道德规范的现代性转化,建设和谐稳定边疆提供有益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德宏傣族;谚语;道德规范

随着傣族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迁,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原来根植于傣族传统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上的道德规范不断地受到现代主流道德规范的挑战。有的传统道德规范已经被摒弃,有的已经日渐式微,逐渐被人们忘记,但有的仍然具有继承和发扬的价值和意义,它表达意思的方式常常借助本民族生活的具体感受,容易引起本族群的共鸣,且富于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一、德宏傣族民间谚语中反映了傣族具有很强的集体观念,村社意识规范深入人心。

傣族社会历史长期处于封建领主制(德宏等地的部分傣族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其社会形态已经出现封建地主制形态),而且这类封建领主制中仍留存在着浓厚的农村公社制度。村社是由社员集体组成,维护集体利益才能保持集体的存在,重视村社的集体力量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极其深刻。傣族村寨是傣族社会中基本的组织单位,是一个相对独立集体,人们生活、生产和其他活动很难脱离村寨这一集体组织而进行,村民依附于村寨,村寨保护村民,没有任何个体能够脱离这一集体而独立生存。傣族民间谚语中有许多谚语反映了傣族具有强烈的村社集体观念,比如:“三根木棍不成柴火,三家傣人不成寨。”“一根柴烧不着火,一家人不成寨子。”“一棵树不成林,一户人不成寨。”等等

二、德宏傣族民间谚语体现出傣族谦让不争、互助互爱、团结和睦、善良正直、坦诚直爽、友好相处的和谐人际关系。

历史上傣族传统社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的范围和接触的人际圈子大多仅限于同一村寨之中,人际关系相对简单,再加之受南传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思想影响,人们在遇到利害冲突或矛盾纠纷,常常采取息事宁人,谦恭忍让、和谐为上的态度。比如:“高出谷穗之上的苗子,是人人讨厌的稗子。”“骄傲的人只会跌在门坎边,谦虚的人可以走遍天底下。”“劈竹子别对着竹疙瘩,与人吵架别辱及全家。”“三忍是青瓜,九忍成金瓜。”“做农活讲节气,处朋友讲和气。”等等。

德宏傣族在日常生活中,当村寨里的成员和集体遇到需要群策群力的事,大家都会自觉地参加进来,互相帮助,共同完成,自然形成一个合作互助的组织。村寨中哪家有婚丧嫁娶,大家都会主动前来帮忙料理;别家建房盖屋,每家都有人去帮忙;路烂沟塌,大家共同去修筑等。村寨里的活动,如佛事活動中的“做摆”活动及各种庆典活动等,全村人都要踊跃参加,大家拼凑钱粮,献策献力。在傣族村寨中村民之间团结和睦相处,很少见到打架斗殴、吵架闹事的现象。相关的谚语有:“一起扛才轻,一起吃才香。” “一棵树成不了森林;一个人干不了大事。”“有事人多好商量,有事众人齐力好办。”“万众一条心,丛草一条根。”“家中的话关门说,村里的话寨内讲。”“嫌水脏了就无水喝,嫌人脏就无人帮。” 等等。傣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大家认为在接人待物中要礼貌热情,才会得到别人的赞赏和认同。同时大家认为亲戚朋友之间要经常保持走动,只有这样才不会疏远,亲情友情才会牢固。此类的谚语有:“菜园不常进,变草场;亲戚不来往,变外人。”“芭蕉树不护理会变成野芭蕉,亲戚朋友不来往会变成陌生人。”等等。

三、德宏傣族民间谚语表现了个人修养方面要谦虚谨慎、严于律己、诚实守信、勤劳节俭、知恩图报等传统道德规范。

傣族是一个比较重视自身修养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认为待人接物要态度温和,要谦虚谨慎,要严于律己,德宏傣族人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很多小心谨慎、虚心谨慎的谚语。如:“鲤鱼抢水会落网,人不警惕会上当。”“扔出门的镯头拾得回来,说出口的话儿收不回来”“没有做好的鼓不要敲,没有想好的话不要说。” “尖的刺不需再削,自觉的人不需多教。”等等。傣族是一个非常注重信誉的民族,诚实守信的人一直是被大家所推崇和尊敬,违背承诺,背信弃义,不讲信誉的人大家都会远离他。如“温泉里淌出的水是烫热的,诚实人说出的话是真诚的。”“丢失的蔑帽容易找回,丢失的诚信难以追回。”“树柏剥皮,人怕失信。”“佛爷犯教规,可以还俗当百姓;谎话说一次,就没有人再相信。”德宏傣族谚语中有很多谚语是来劝勉人们要学会勤劳,知道节俭,如 “手巧的女人有穿不完的三箱布,勤劳的男人有吃不完的三仓谷。”“勤松土的甘蔗甜,勤施肥的芭蕉香。”“煮肉无盐味寡淡,人不勤劳成懒汉。”“想吃米,勤种田;想吃鱼,筑鱼塘。”“田靠水沟,人靠勤劳。”“织筒帕靠丝线,过生活靠节俭。” 等等。做人要懂得知恩图报,要会敬老爱幼,德宏傣族中也流传着很多与此有关的民间谚语,如:“吃饭别忘田,吃鱼别忘塘。”“狗忘棍子打,人怕忘本变质。”“无水不能养鱼,无田不产稻米。”等等

本文所梳理的道德规范仅是一小部分曾经或正在德宏傣族民间广为流传的部分谚语所体现出的傣族传统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大都通过民间口耳相传的方式,以大家喜闻乐见的谚语形式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本族群传统社会生活中起到教育和规范社会行为的作用。德宏傣族民间谚语作为一种传播傣族传统社会伦理和生产生活经验的民间语言精品,是傣族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了解傣族社会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的重要载体,我们整理和挖掘德宏傣族民间谚语中的传统社会道德规范,不仅发扬和传承傣族优秀文化,而且还为我们在边疆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傣族传统道德规范的现代性转化,建设和谐稳定边疆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罗玉山,板永明主编.德宏世居少数民族谚语民歌选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

[2]孟尊贤.傣族谚语(德宏傣语汉语对照本)[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

[3]谢青松.傣族传统道德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道德规范谚语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施细节研究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动因、原则及职能探析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谚语趣画
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
作为掌握和改造现实之方法的道德和法律1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一)
谚语趣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