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友人在延安

2020-10-21张荣

青年生活 2020年1期
关键词:陈嘉庚斯诺延安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坐落于黄土高原,被千沟万壑所簇拥的延安,因为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而蜚声海内外。

在中国共产党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的影响和感召下,在共产国际、国际援华组织及同盟国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在此期间,先后有美、英、苏、德等10多个国家,150余位国际友人来到延安及陕甘宁边区采访、参观、学习和战斗,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想信仰,但是,他们都同情和热爱中国人民,把中国的发展当做自己的事业,并以能够为此做出贡献而感到光荣。他们的工作,对中国的抗日战争乃至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延安与世界的交往架起了桥梁。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肇始了对外交往的新格局,从西北一隅走向世界,昭示了未来在国际上的地位,成为中华民族解放史上熠熠生辉的丰碑。

延安时期,中共中央的对外政策是整個革命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外交往明确提出以自力更生为主,但不放弃争取外援,在尊重国家主权和法令的原则下,允许外国人到边区游历、考察、工作,在正确的对外政策指导下,众多的外国记者、国际友人到延安访问,参加抗战,同时也为延安走向世界架起了桥梁。

延安时期,来华的外国记者达到了50人以上,有著名的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英国记者詹姆斯 贝特兰,苏联记者卡尔曼等。他们历经千险,访问延安和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客观真实的报道中国军民的抗战情况,揭露日军的残酷罪行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力的支持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斗争。

1936年7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跨进了红色区域的大门,成为第一个采访中国共产党根据地的西方记者。在保安期间,斯诺多次采访了毛泽东,在斯诺笔下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军事家或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者更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在他眼里毛泽东了解世界政治、了解外交政策、了解中国国情,更加了解中国人民大众。在四个月的时间里,斯诺深入考察了苏区各项政策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斯诺在陕北寻找到了中国共产党所以能够取得胜利的答案。他说:“我看到毛泽东住在简陋的窑洞里,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饭和辣椒土豆丝;周恩来睡在土炕上;彭德怀穿的背心是用缴获敌人的降落伞做的;林伯渠的耳朵上用线绳系着断了一只腿的眼镜;红军大学的学员把敌人的传单翻过来当作课堂笔记本使用......”最后,斯诺得出结论,“他们艰苦卓绝,任劳任怨,是无法打败的,这是因为,他的力量来自大多数人民。”他把这种力量称作“东方魔力”并断言这是中华民族的兴国之光。

斯诺回到北平后,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生动的笔触将她在苏区的所见所闻写成了系列报道,发表在国内外报刊上,第一次打破了国民党长达10年的新闻封锁,使国际社会第一次可以比较清晰的看到那些被视为洪水猛兽的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核心的真实面貌,了解到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除了蒋介石和一群贪腐的达官显贵外,还存在着一支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政治力量,而且他很可能就是中国未来的希望。1937年10月斯诺将这些报道汇编成册,以《红星照耀中国》为名在英国出版,此书的出版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曾在一个月内重印了三次,出版社几乎平均每天要收到600张订书单,并很快被翻译成六种文字印刷发行,1938年2月这本书在中国才得以翻译出版,为发行方便起见,改名为<<西行漫记>>。此书的出版,扩大了中国革命在国内外的影响,同时它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几年后大批的青年学生奔赴延安的热潮,当时许多的青年学生就是怀揣着西行漫记踏入革命圣地的,它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如同一颗闪亮的红星照耀着中国。

1946年8月1日,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来到延安,8月6日,毛泽东在杨家岭会见了她,两人就国际国内形势作了重要谈话,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后来斯特朗在她的访问记录中这样写到: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着微弱的灯光长时间的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却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正义事业得到世界各国爱好和平、坚持正义的国际友人的支持和帮助。许多国家组成援华医疗队,还有许多外国医药专家直接参加了陕甘宁边区的医药卫生事业,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这些援华医疗队和外国医药专家们在中国工作期间,表现出了精湛的医学技术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有些外国医生甚至把生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1939年2月12日,爱德华,巴苏华,柯棣华,卓克华,木克华组成的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到延安,受到边区军民的热烈欢迎。3月15日,毛泽东在杨家岭的一孔普通窑洞里会见了五位大夫,他们向毛泽东提出到前线工作,获得主席的同意。1939年11月4日,爱德华等人从延安出发,赴抗日前线晋东南。在前线,他们拒绝照顾,和普通八路军战士一样吃粗粮,住民房。

百团大战期间,柯棣华率领一个巡回医疗队参加战地救护工作,在13天的战斗中,他们接收了800余名伤员,施行手术达558人。柯棣华曾三天三夜放弃休息,用最大的热情和毅力完成了繁重的医疗工作。由于长期的过度工作,柯棣华大夫不幸于1942年12月9日逝世于河北唐县,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年仅32岁的生命。12月30日,延安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的挽联是“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5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精神是我们永远不该忘记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广大爱国侨胞或捐献财物,或回国参加抗日,当时在延安工作生活的华侨就有600多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华侨领袖陈嘉庚。

1940年5月底至6月初,66岁的华侨领袖陈嘉庚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来到延安,受到延安各界的热烈欢迎,来延安之前,陈嘉庚在重庆访问,为了得到这位财神爷的大力支持,蒋介石极尽奢侈,大摆宴席,一顿饭就花掉了八百大洋,而陈嘉庚来到延安时,毛泽东在杨家岭窑洞前用自己种的豆角、西红柿设宴招待他,这顿饭的主食是用小米和大米掺和起来的,被称为国共合作饭,唯独的一个荤菜一盆清炖鸡还是几天前群众送给他的,这顿饭在当时仅仅花去了两毛钱,吃完了这顿截然不同的饭菜,陈嘉庚意味深长的说道:“得天下者共产党也,中国的希望在延安。”是啊,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义的事业,总会获得正直人们的帮助和支持。让我们记住这些国际友人的名字,了解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风范,重读他们的著作,弘扬他们的精神,使得这些国际友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得以代代相传。

—— 张荣

猜你喜欢

陈嘉庚斯诺延安
陈嘉庚选采办
陈嘉庚一诺
陈嘉庚选采办
延安的故事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爱国华侨陈嘉庚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延安文学》2017年总目录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
斯诺登申请延长逗留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