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方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法律制度问题
2020-10-21赵紫涵
赵紫涵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地方传统文化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人文和社会价值传承至今,熠熠生辉。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地方传统文化的自身特点,在极其重视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今天,相关的制度仍存在诸多问题,仍有进步和提升的空间。
一、地方传统文化及特点
地方传统文化是指由某一地方的人民群众在历史上创造的,集中反映当地民族风貌,极具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
地方传统文化有其独特性:
1)有些地方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尤其是很多少数民族创造的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和延续的结晶,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证据。
2)有些传统文化资源具有人类价值的永恒性。这些传统文化流传至今,饱含有当时创造者的生活经验和处世哲学,这些智慧、思想、审美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退,对人类而言具有永恒的价值。
3)还有些传统文化资源具有对现代生活的启发性。地方传统文化被创造于历史之上,是群众在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在生产和生活中、在对社会的质朴理解中形成的。这些哲思、观念、技艺对今天人们的仍具启迪意义。
二、有关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政策及法律法规简述
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源泉。为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推进政策、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
1.《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该意见提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其基本立意之一就是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2.《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
该办法旨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和维护,以及培育文化生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3.《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该法于2011年6月1日起施行。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等内容。
山东省作为传统文化资源大省也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划、办法等促进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例如《山东省精品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18年—2022年)》。该规划包括整理保护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在济南、临沂、潍坊等市因地制宜建设民俗生态博物馆和民俗旅游特色村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等规划,并探索传统村落警示和退出机制,加强对古居、古井、古树、古桥、匾额等历史文化要素的保护等。再如《山东省文化创新奖评选奖励办法》。山东省文化创新奖是山东省人民政府设立的全省文化创新最高奖,由山东省文化厅具体承办,每两年评选一届,表征名额为30个文化创新优秀成果。评选范围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市场、演绎创新、艺术教育、对外文化交流等九个专业领域。
三、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制度问题
地方传统文化的分散性、隐蔽性等特征导致当前的政策、法规制度等存在一些问题。
1.资本对接
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并没有吸引很多资本的关注,这与很多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地域性、与现实生活联系性较弱等有一定关系。今天,市场上每天都有新的爆款产品出现,引发以年轻人为主力的消费群体争相热捧。地方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如何引导资本与地方传统文化相对接,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2.参与主体
在我国,文化的发展采用的是以国家政府为主导的“以文补文”和“以文养文”的发展方式。从传统文化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制定,到市场主体的培育、市场客体的开发、交易平臺的建立以及规则制度的制定,这些都需要政府很大的关注和投入,需要政策的、资源的倾斜。
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关系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在政府大力推进的同时,也需要多种市场主体的广泛参与。唯有如此,方可保持地方传统文化保护和开发市场的活力和长期性。
3.市场运行规则
传统文化商品构成具备四要素:市场主体、市场客体、交易平台及规则制度。只有这四个要素同时具备,地方传统文化的市场交易活动才能得以正常有序地运行。具体来说,主要问题有:市场主体较少,并且以各级政府为主;市场客体单一,地方传统文化产品已开发的种类还很少;交易平台也局限在很小的区域内,还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体系;规则制定也很滞后,亟待完善。
四、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建议
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有利于充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1.地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
如何使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在今天焕发活力,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这就需要解决地方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需求性关系问题,需要对它进行新的设计,使其与当代人的需求形成关联,进行创造性改造和创新性发展,使地方传统文化可以回应现实问题,促进现实社会发展。
因此,不论是政府、民间团体,或是商业主体,应关注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使之适应当今社会生活需要,同时避免同质化,避免粗制滥造。
2.建立健全规范的地方传统文化市场
如前文所述,我们传统文化市场发展尚在起步阶段,市场主体自身的素质的增强、畅通有序的市场平台的构建、公平开放的市场规则的设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其中,制定公平和高效的规则制度尤为重要。市场规则制度的制定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市场经营主体的规范、市场经营客体的规范和市场运行本身的规范。市场的核心是交易,而交易的本质是权利在不同主体间的转移,而权利的维护只能靠合理的法律来保证其平等性。
3.加强文化法治环境建设
在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城乡建设、互联网、交通、旅游、语言文字等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内容。加大涉及保护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法律法规施行力度,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各地要根据本地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现状,制定完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
4.加强政策保障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关扶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注重政策措施的系统性协同性操作性,支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点项目。加大对国家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珍贵遗产资源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关领域和部门合作共建机制。制定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