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获得感及其生成机制研究

2020-10-21曹于亚

青年生活 2020年1期
关键词:获得感思想政治课大学生

曹于亚

摘要: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基本概念具有鲜明的政治特征、主体特征、多学科交叉特征,它是思政教育的对象基于自身的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形成的心理认知和主观评价,以及这种认知和评价对其行为习惯所产生的实在约束和影响。它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不同层次的获得感具有不同的形成策略和作用结果,一般要首先考虑大学生青年的动机和需要,以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作为先导、以认知方式的提供作为着力点,以此为基础通过长期的影响过程,潜移默化地、自然而然地促进大学生的动机和价值观念产生调整,使其认同并最终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大学生、获得感

党中央提出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精神和教育部的指导要求,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課的获得感,首先需要明确“获得感”的基本内涵和构成状况,把握其具体的内在要求;并有必要借鉴多学科的分析工具,深入探讨其产生的内在原理机制。这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获得感的基础性工作。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获得感”的概念特征

首先,获得感这一概念及其相关理论从提出到实践,不可否认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特征。这一概念脱胎于但又不同于既往的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上已有的类似概念(例如幸福感、幸福指数、质量感)以及相反的类概念(例如剥夺、相对剥夺感),是中国共产党基于现实的社会实践而总结提炼出的一种理论。因此,从理论来源上看,“获得感”的概念具有本土性,我们要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紧跟党中央的精神去理解它;它具有强大的政治社会化特征,贯穿着党中央对特定社会对象在政治态度、信念信仰、价值准则等方面的要求。

其次,从概念范围上看,本文的研究范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获得感”,具有鲜明的主体特征。其中的基本对象限定在大学生这一主体和思想政治教育课这一客体身上。“获得感”概念的提出,实质上是对既往过分强调以教育者为观察主体的倾向进行了纠正,着力促使观察视角从教育者的“大学生应获得什么”向“大学生能获得什么”、“大学生实际获得什么”倾斜。

其三,从概念属性来看,“获得感”的概念在多个学科的研究中均有涉及,天然具有多学科的交叉背景特征。例如,思政教育课建设历来强调加强教材、教师、教学等三个方面的建设,这实际上构成了获得感概念的重要现实基础。而心理学往往强调教育对象产生的满足感、积极的主观体验等要素,为我们研究获得感的主观要素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而经济学的供给理论则为我们分析思政课的供需分配、学生作为“消费者”的期望满足等,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这些多学科的背景问题,有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获得感的概念。

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获得感的构成要素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是为了促进学生理解认同并最终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次从教育实践来看,根据党中央的相关精神来理解,思政课主要为了达到如下的教育目的:一是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二是塑造深厚的家国情怀,三是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和基本观点、科学原理,四是拓展相关的国际、历史等知识视野并能够进行纵横比较,五是推进严格自律并能够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六是培养高尚人格。

最后从获得的具体内容来看,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所获得的内容,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感官感觉:传统课堂让学生获得的感觉要素,主要包括听觉和视觉。在一些实践课程中,学生还可以在课程中获得更多的感觉感受。第二思想观念:通过知识信息的传播和记忆,使学生的意识系统和观念系统发生变化。第三是心理态度: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心理感觉、心理活动倾向、情感态度等产生变化。第四是行为习惯和能力:通过习得和强化,使学生形成某种特定的思维或者行动能力,并能够对自身的实践活动产生影响。第五是其他社会资源:在主流认可的“获得”内容范围之外,我们在实证研究中发现,学生往往希望通过具体课程互动、社会实践等获得人际关系资源,通过考试获得荣誉、名誉甚至奖学金等经济资源,这给相关问题分析提供了新思路。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获得感的生成机制

首先,借鉴麦克利兰“冰山模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获得感的不同层次内容进行梳理。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5年所提出的能力素质冰山模型,目前常常被各种组织的管理者用于对组织成员的能力素质进行分析,它以由表及里的方式反映出人类的心理价值倾向及其实践创造活动的关联关系,具有强大的实操性。首先,根据前述的概念定义,“获得感”是一种心理认知和主观评价,以及这种认知和评价对大学生行为习惯所产生的约束和影响。换言之,“获得感”的产生,必然是涉及了从深层次的心理动机和人格特质,到表层的知识技能,以及最外层的社会实践的一个系统运动过程。

其次,麦克利兰的冰山模型以及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已经表明,主体的知识、技能等浅层次的经验是比较容易影响和改变的,可以用多种方式加以操控;而主体内在的心理动机和人格特质是很难加以变化的;特别是处在最底层的动机或者说价值偏好,作为个体长期形成的持续想法和心理偏好,它在个体身上是如此自然地发生、顺畅地驱动和引导个体的行为实践,以致于我们不得不首先满足个体的动机所导致的根本需求,才谈得上对动机之上的其他层级内容产生干预或影响。

其三,冰山模型本身是对个体素质能力的一种测量。这种测量当然只是一家之论,是某些心理测量经验的总结提炼,实际上同类的模型和心理测评方法在心理学中并不少见。因此,多元化的理论和模型实际上表明,相对于显性的实践行为、知识和技能而言,主体的内在动机、特质等个性心理素质实际上是不容易被观察和测量的;这也使得任何试图对这部分冰山底层的影响和干预效果,很可能变得“吃力不讨好”、并且难以评价和把握其具体的影响效果。

其四,借鉴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尝试解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获得感的生成机制。如前所述,大学生作为青年往往处于个人人格独立转变的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幅变化是一种常态。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内容也横跨了知识、情感、观念态度、实践四个层面,学生所获得的内容具有政治社会化和意识形态属性、社会心理情感属性、科学知识属性以及伦理道德属性等复杂特征。而获得感作为个体的一种心理认知和主观评价及其对行为习惯所产生的影响,它的形成应当是符合个体的心理发展规律的。

总的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获得感的生成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不同层次的获得感具有不同的形成策略和作用结果,一般要首先考虑大学生青年的动机和需要,以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作为先导、以认知方式的提供作为着力点,以此为基础通过长期的影响过程,潜移默化地、自然而然地促进大学生的动机和价值观念产生调整,使其认同并最终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白立娟.改造主观世界研究 [M].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2]李菊英,颜州.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生成要素[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1):85-89.

猜你喜欢

获得感思想政治课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