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等待,创造无限精彩

2020-10-21张凤

大众科学·下旬 2020年2期
关键词:商店长方体探究

张凤

教育是慢的艺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学会等待。因为教学内容有难易、学生思维水平有差异,因此课堂教学需要适时的等待。何时等待,等待多久,都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这一新课程理念除了强调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外,更多地强调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亲身经历、动手实践、主动探究的过程。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学生还没来得及自主思考,教师就迫不及待地让他们进行交流;学生还没来得及合作交流,教师就会“一锤定音”;学生还没来得及实践,就要先谈谈自己的体会。在课堂上,学生跟着教师精心预设的脚印一步一步走着,少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这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份“等待”,就是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有效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这样说,“等待”孕育着生成,“等待”会还老师一份惊喜。那么在何时何处需要等待,又等待什么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谈谈所所思见。

一、等待——讓学生自主探究发现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为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然而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学生个性差异及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在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时间也不尽相同。我们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等待学生的发现。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课堂上我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说一说等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充分认识到长方体的一些特征: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形状大小相同,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在这里,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把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通过自主学习获得了数学知识,真正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做数学”而不只是“学数学”。当学生处于探究时,我们老师要等一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等待学生的发现,等待学生的感悟。

二、等待——让学生进入深层思考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无法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更难培养创造性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提问后要“等一等”,哪怕只是几十秒钟,让所有的学生开动脑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绝不能省略“自主思考”这个关键的教学环节,也绝不能让“自主思考”匆匆走过场。等一等,再等一等,也许下一刻,就是学生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之时,就是学生创造精彩课堂之时。

关于课堂等待,印象深刻的是我看过一个《密铺》的课例,授课老师演绎得非常精彩,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提问、思考、动手操作的时间。如在开始引入新课时,出示课题《密铺》后问:关于密铺,你有什么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提了许多问题,老师给了学生非常充分的提问时间。而后,老师又问: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说一说什么是密铺?学生举了生活中的各种例子来说明什么是密铺,此时,学生已经出现了一些词语:如无空隙,不重叠,无限,图形等等来解释密铺。老师接着问:谁能总结什么是密铺?学生此时对密铺都已有了自己的理解,问题也就水到渠成了。老师接下去又问:关于密铺,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哪些问题?学生提出了如:三角形能密铺吗?平形四边形能密铺吗?不同的图形能密铺吗?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可以密铺?密铺的用途是什么?怎么知道一种图形能不能密铺?学生的思路非常开阔,每个同学都有了自己的思考。对于后面的探究,学生也更有了期待和学习的欲望。一节课下来,我相信,学生们在老师慢慢地引导和等待过程中,一定都是收获满满,也兴致高涨,思考,提问,探究,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了活力。

三、等待,让学生在试错中加深理解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正确答案,不妨先等一等,给学生有一个自行更正的过程,让学生想一想,试着自己改正错误,找出错误的原因。

在教学长方形周长时,(长+宽)×2这种方法计算周长时,经常有学生会把小括号漏掉,其实他们仍然先算长加宽的和,只是觉得“( )”加与不加都没关系。也就是学生对四则运算的顺序的理解还不到位。。

师先问打“√”的学生:你是怎样想的?

甲生:先算6+4=10,再乘2等于20。

教师没有马上否定这个学生的回答,而是请其他学生发表看法。

乙生:这个算式应该先算4×2=8,再算6+8=14。所以是错的。

不少学生赞同他的看法。

师问:6+4×2算出的是什么?谁能试着用画图来解释?

丙生:算出的是两条宽与一条长的和,还少一条长,6+4×2不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丁生:要么给6+4添上括号,要么再加6,这个算式就对了。

学生表示理解。

案例中教师通过等一等,把四则运算顺序渗透在长方形的周长教学中,既加深学生对长方形周长意义的理解,又加深学生对“先算小括号里的”这一运算顺序的理解。可见,在面对学生做错的题时,等一等,不仅能从中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资源,且最终的效果,较之直接讲评更是事半而功倍。

四、等待——让学生碰撞思维的火花

个性思维的火花如何得以充分绽放?首先要求教师的提问要以开放性问题为主,不一定要有标准答案,但是要引出学生的看法或提示其思维水平,其次,要在等待中引导学生评价,畅所欲言,让他们通过彼此的交流讨论来推动学习的深入。如《购物策略》:大瓶饮料1200ML,10元,小瓶饮料200ML,2元。甲商店:买一大瓶送一小瓶;乙商店:一律九折;丙商店:30元以上八折优惠。

师:要购买2大瓶3小瓶,怎样买合算?

学生思考,计算后汇报:甲商店,2×10+2=22元;乙商店,(2×10+3×2)×90%=23.4元,所以去甲商店合算。

师:还有其他方案吗?

(等待)一会儿就有人举手了,站起来说:我认为在甲商店买二大二小,再去乙商店买一小的,可以打九折,这样两家店合起来买最合算,算式:2×10+2×90%=21.8元。这时老师故作迷惘状,不予评价,学生呆了一会后,有些恍然大悟状,有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样虽然省钱,但不方便,可能要坐车花钱,不一定合算”“也可能离得近,不用坐车,走几步,还能锻炼身体”“就为了节省2角钱,还要走,浪费时间,还是不合算”“虽然是2角钱,但2角也是省下来的,可以积少成多,还是合算的”学生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从以上的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老师的无言等待中,在学生的思维碰撞中,方案的选择已显得不是最重要,由此引发的学生之间的交流、评价、思考才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更体现出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无形之中蕴涵了对数学思想的感悟。

人的成熟和成长是个过程,学生的学习也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人,过程的快慢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教师要尊重这个差异,学会等待,给学生多一些自主探索的机会,多一些合作交流的机会,多一些“过尽千帆皆不是”的耐心。“等”出学生学习的乐趣,“等”出教师教学的精彩,“等”出数学教育的磊磊硕果。

猜你喜欢

商店长方体探究
拆拼长方体
设问引导探究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天边的白云商店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无名火
表面积是多少
问题征答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
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