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铁出地面建筑与大面积景观统筹设计初探

2020-10-21张路佳

名城绘 2020年2期
关键词:轨道交通景观设计景观

张路佳

摘要: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地铁车站及周边功能场所多样,人流量大,地铁出地面建筑及周边区域的建筑景观绿化设计,是展现城市人文景观和城市面貌的重要媒介,因此,如何做好地铁出地面建筑与大面积景观绿化的统筹设计至关重要。本文以出地面建筑和大面积景观设计为例,初步论述了城市地铁出地面建筑与景观统筹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地铁出地面建筑;景观;统筹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密度迅猛增涨,城市化进程正在不断加速,城市交通机动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城市居民出行需求量也日益增长,这些因素驱使城市道路交通体系需要日益完善,道路交通的建设也需要更为深入的发展,这样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跟上社会经济增长的步伐,满足人民生活出行的需要。城市地铁换乘站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维持轨道交通系统的核心部分。伴随着大型换乘地铁站周围大面积景观绿化的出现,当前在大力研究城市地铁地下空间设计的同时,应该给予地铁出地面建筑与景观统筹设计更多的关注,通过建筑与景观相互间的“消·融”使它们浑然一体。

1景观结构梳理

景观结构是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和组合形式,城际轨道交通景观环境设计主要应对两个层面的诉求,一是应用植物修复轨道交通工程带来的生态破碎化及相关环境问题,实现与沿线自然景观和谐统一;二是人文景观特色的表现,提升景观环境内涵及品质。在针对城市群特征以及区域因子的景观定位的指导下,分析视角转向城市本身以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过渡与联系,以线路串联的中大型城市为出发点,结合线路途经地区的自然环境及文化资源现状条件,进行景观段落划分。首先以环境观正视轨道交通工程对城乡生态格局的影响,以生态和谐为第一原则,在区域城乡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应用生态规划理论,通过沿线现场踏勘及调研,将地貌情况、自然环境、气候特征、植被资源等生态因子进行综合叠加分析,得到区划指向及生态修复原则,借鉴地域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指导各区段路基边坡、线路林的植物选型及种植模式,从而实现在轨道交通运营“零管护”的前提条件下,植物群落进行正向生态演替,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其次,针对已划分段落,对沿线城市、城镇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要素进行提取及归纳,以突出特色为第二原则,形成景观主题,指导沿线重要节点(站点、大跨度桥梁及隧道洞门)的景观設计意向,与生态区划共同确立景观主题段落。城际轨道交通景观环境主要的观赏者可分为两大类:乘客及城市居民。沿线重要节点的选择主要考虑两者不同的观赏视点,对乘客来说,站点意味着城市的窗口,从加减速段到站台再到站前广场乃至延伸的综合区域,都是展示城市景观的第一门户;对城市居民来说,站前广场、重要的大跨度桥梁节点以及隧道洞门都具有轨道交通主体工程与城市景观相融合所呈现的观赏价值。

2存在以下问题

1)地铁设计“重地下,轻地上”。我国地铁建设开展历史较短,经验欠缺,由于大部分地铁都深埋地下,安全至关重要,并且投资巨大,因此在地铁建筑设计上更重视地下建筑施工安全、功能合理、造价经济,而常常忽略地铁出地面建筑的审美,忽视与市容市貌、城市景观的统一。于是地铁建筑常常呈现出“似曾相识”的同质化面貌。

2)景观设计市民参与性考虑不足。考虑到征地经济性,城市地铁出地面建筑出地面部分红线范围常常面积并不大,因此,景观设计时并不需考虑市民参与其中。但随着换乘站等重要枢纽越来越多,地上部分大面积征地开始逐渐增多,通过景观设计以美化地铁周边环境,提升地铁车站形象。作为市容的重要组成因素,地铁车站周边景观设计也应考虑市民的参与,注重与城市景观的衔接。

3)建筑、景观两者统筹考虑不足。我国目前地铁设计多半由市政或勘察设计院承担,本身地上建筑设计水平不高,因此在碰到地铁车站大面积景观绿化设计时多半委托景观设计单位进行,仅考虑地坪标高的衔接,而忽视了建筑与景观设计审美层面的融合统一,统筹设计势在必行。

在出地面建筑和周围景观设计中,地铁景观与城市的景观相结合,地铁的存在界定了空间环境,形成了独特的空间氛围,并与周围的环境相互协调,成为不同空间关系连接的纽带,而景观植物能够柔化地铁站建筑的硬线条。

3地铁出地面建筑与大面积景观统筹设计策略

本文以某市2号、3号线地铁换乘站A站为例进行探讨,该站由2号、3号线及联络线围合成一个天然的三角区域,地上部分共有2处地铁出入口、3处消防疏散口、3组低风亭、1组冷却塔和1组多联机等出地面建筑,以及上万平方米的景观绿化。

本文将出地面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统筹考虑,对应不同类出地面建筑采用不同理念———“消”与“融”。

1)对于不常用的出地面建筑来说采用“消”的理念。将低风亭等藏于景观中,如藤蔓、竹林等围于外围,使其并不那么显眼。

2)对于常用出地面建筑则采用“融”的理念。此三角区红线内景观面积高达13 000 m2左右,而出地面建筑占地面积仅为600 m2左右,且出地面建筑最高点仅有5 m左右的高度,基本出地面建筑“淹没”于景观绿化中。

3)天津大学中轴线上的“求是亭”是一个构筑物与景观环境融合很好的例子,高度不高,景观环境面积较大。在它的整个意象营造中最重要的有一点就是水面的利用,水面中构筑物的倒影将其映在景观环境中,从而达到与环境融合的目的,这是一种通过水面倒影手段达到“融”的方法。

某市地铁南高教园区站周围是住宅区、校园、道路等,并没有水面,但可以通过同样的原理,借助单向透视玻璃达到类似效果。出入口、消防疏散口出地面部分采用单向透视玻璃,从里面向外看的很清楚,但从外面看就是一面镜子,从而将景观映在镜面上从而达到出地面建筑与景观的融合。

4)大面积景观绿化,有大量的树木、灌木坐落于其中,在设计出入口、消防疏散口时可以通过木纹铝板的装饰贴合周围树林环绕的意境,给出地面建筑一种“伪装”,从而达到与景观环境融合的目的。这是通过贴合景观材质的手段达到“融”的方法。

4结语

地铁是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载体,它是一种向地下要空间的交通形式,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带动城市经济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城市地铁的发展越来越快,范围也越来越广,随着城市地铁网络系统的搭建,使得地铁换乘站成为了当前地铁设计的重点内容。本文力求为城市轨道交通景观与城市景观的研究提供研究框架,为研究城市道路系统与城市景观的关系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邵轶超.北京地铁出入口站外广场景观设计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6.

[2]冯允,赖赛珍.地铁车站地面空间景观设计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6.

[3]闫鹏凌.城市轨道交通景观设计探索性研究[J].现代交际,2018(22):88.

(作者单位:河北地下空间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轨道交通景观设计景观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轨道交通TOD模式创新引领宁波城市发展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及电力技术探析
城市轨道交通节假日期间大客流行车组织思考与实践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轨道交通快慢车越行问题研究
轨道交通快慢车越行问题研究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