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教学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2020-10-21李萍
李萍
摘 要:科学在初中是很重要的一门学科,学习初中科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初中科学有很大的挑战性,因为要记忆的内容很多,还有一些理论知识需要同学们去理解,很多同学刚开始接触时,往往会产生一种畏难情绪,这显然是不对的,畏难情绪只会失去学习的热情,影响学习效果。细节决定成败,方法决定结果,正确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同学们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本文探讨如何运用多元的方法开展教学工作。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法;初中科学;方法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巨大进步,素质教育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素质教育改革的理念要求我们做好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升他们的学科素养。初中多元化的学科教学与数字教育的精神相契合,它的目的是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让同学们都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环节中去,取得全面的发展。每个学科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学科也有着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在选择教学手法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选择。最好的教学方法是使同学们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以更好的状态学习知识,理解教材的内容。
一、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这种方式忽视了同学们的学习需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毫无学习热情可言。在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中,老师占据着主导地位,他不断地给同学们灌输知识,学生则被动的学习,他们既没有动力也没有兴趣,老师推一下,他们就学一点,在这样消极的情绪中,老师和同学们都会感到身心疲惫。但是如果老师能够结合课文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就可以轻易的改变这种状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学生的状态也会直接影响老师,那教师就会更认真的备课,这样课堂效率就会慢慢高起来。
(二)提高课堂效率
一个学生,最好的学习状态就是高效学习,用最少的时间,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当同学们在课上把老师所讲述的知识全部理解了之后,他们就不需要在课下再花功夫来消化课上学习的知识,只需要温习巩固,这样的学习效率才是最高的。但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因为方法不当导致同学们学习积极性不高,无法在课堂上完全理解老师的知识,这就导致他们在课下也需要花时间来处理这部分内容,这就容易导致他们的学习效率低下。多元化的教育方法是不断转变、不断更新,牢牢抓住同学们的注意力,保持较高的课堂效率,同学们能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都充分的吸收理解,课下也就一身轻松,没有太大的压力。
二、多元教学方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用情景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如果老师教授新知识时,直接开门见山,不采取任何铺垫就直接开始讲课,这样会让同学们觉得突兀,纯理论知识的讲解无法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学生的注意力,没有学习的兴趣。如果老师开展情景式教学模式,把理论知识带到我们经历过的情景中去教学,这样方便同学们理解和接受,他们就不会觉得那么陌生,不断的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进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老师在讲解植物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在屏幕上展示各种美丽的花朵、稀奇古怪的热带雨林植物、能入藥的植物、能致命的植物,也可以播放一些有趣的植物科教片,这样能吸引同学们的好奇心,可以让同学们试着猜猜看,猜这些植物的名称、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等,同学们肯定跃跃欲试,充满了探索的热情。还可以展示一些同学们生活中经常会见到的植物,或者是校园植物园里面的植物,这样可以拉近学生和知识之间的距离,让他们理解科学就在生活中的道理。教师也可以让同学们踊跃发言,分享让他们印象深刻的植物,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再引入知识的学习,这样同学们能马上进入学习状态,取得较好的学习效率。
(二)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同学们的探索能力
科学的学习本就需要同学们不断探索,他们需要在实验和探究中理解科学的奥秘。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能够加强同学之间的联系,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团队解决问题的时候,每个人都能参与到实际操作中去,亲自动手才能有所收获,小组的团队活动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在分小组之后,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团队,组内的每个人都负责一方面的任务,大家相互配合,不断的研究和总结,在讨论的过程中进行更正,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充分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这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总结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开展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同学们的兴趣,让大家对科学知识更感兴趣。有了兴趣,他们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打好基础,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沈森挺. 基于学生认知规律视角谈初中科学学科教学中跨学科知识的应用[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01):159-160.
[2]薛仕静. “STEM教育+”:基于科学的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研究[J].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9(Z1):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