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策略
2020-10-21许林浦
许林浦
摘 要:古詩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学生对于学习古诗词的态度并不积极,大大拉低了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需要同教师相互配合。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有效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是语文教师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观察学生对待古诗词学习的态度,了解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抓住教学重点,展开适当的联想,推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积累学习经验。
一、展开联想,提升学习兴趣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将古诗词知识与自身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根据深入体会诗词中诗人所蕴含的感情,端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促进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积极发言,拉进学生与古诗词之间的距离,推动学生对古诗词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清平乐村居》一课时,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词内容,根据诗词中的插画内容展开相关联想,丰富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掌握"文告,吴音,清平乐"等词的意思,根据简单注释翻译古诗词的整体内容。在古诗词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进行学习和了解。在学习中观察诗词对农村景象的描绘以及作者在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作者在上阕头两句用简单的话语将清新的环境勾勒出来,说明了环境地点。三四句作者描写一堆已经满头白发的文告,将老年夫妻惬意悠闲的生活勾勒出来。下阕作者分别描写三个性格不同的儿子,一个"卧"字将小儿的活动顽皮完完整整地呈现出来。诗人运用别致的写作手法反应农村生活中的一面,表现了诗人对农村平静生活的喜爱。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人的文字描写展开画面的联想,将诗词中的文字直观化,提高学生对小学语文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二、情景学习,活跃学习氛围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兴趣专门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仿若身临其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中的内容和情感。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利用恰当的情景对学生进行新课导入,使学生更好地沉浸在学习的氛围中,提高自身在语文学习中的兴趣和动力,努力调动语文古诗词的学习氛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与教师进行完美配合,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知识的掌握。
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游山西村》一课时,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专门的情景学习,让学生在相应环境的影响下,加深对古诗词内容的掌握和理解。学生将古诗词反复朗读,并且用音乐加以辅助,同朗读范本进行对比,在朗读中体会不同语调所变现出来的不同情感。在故事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事人入手,搜集整理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把握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内容。在古诗词学习中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丰收之年农村家家户户欢悦的景象,仔细思考"足"字在诗词中的用法,在学习中体会诗人对民风淳朴的赞赏之情。诗人将人生道理寄托在景色之中,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抱有希望,也写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道理。在诗文的最后诗人笔锋一转,让自己热爱家乡的形象更加鲜明。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利用朗读和音乐等方式为学生设置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在相应情景中对古诗词知识的吸收,促进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抓住重点,拓展学习思路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抓住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将学习目标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适当的学习压力下促进对古诗词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将不同的古诗词进行对比,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逐步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让学生积累古诗词的相关知识,顺利完成古诗词的教学目标。
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题西林壁》一课时,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抓住重点内容,通过对比等学习手法拓展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的思路。教师组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进行小组讨论,了解诗人苏轼的过往经历以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深入掌握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这首诗的前两句话形象概括了庐山风景的万千姿态,而结尾两句则即景说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以想象的空间,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哲理,引导学生明白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碧玺要超越狭小的范围,拜托主观成见。在小学语文古诗词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由点到面,抓住教学的重点内容,有效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明确古诗词教学的目标,让学生正确认知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意义。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古诗词教学中展开联想,拓展学习思路,促进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全面发展,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曾小霞.小学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4,(36).
[2]黄红华.古诗词诵读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思考[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9):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