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镇域内小学艺体教师“成长共同体”形成与发展

2020-10-21冯静徐磊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26期

冯静 徐磊

摘 要:目前农村小学艺体教育还处在一个相对不均衡的层面,教师年龄结构和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对农村小学艺体教师专业成长的探索和研究还处在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新冠疫情以来,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质的改变,“线上”艺体教学成为了主阵地,各个学校都在探索艺体教育教学“网络课堂”的实施,艺体教师专业转型与专业成长更是备受考验,怎样提高艺体教师的专业素养,形成镇域内均衡的艺体教师专业体,是我们丞待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镇域内小学艺体教育实际出发,探索区域内小学艺体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提出艺体教师“成长共同体”设想,基于课程标准、互联网+、城乡互助、学科融合、课例研究等方面,创设艺体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形成之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提升乡村艺体教育再上一个台阶,用专业和专注不断滋养农村这片沃土,催化农村小学生艺体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镇域内;小学艺体教师;成长共同体;形成与发展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城乡经济、社会、教育差距有所缩短,特别是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国家、地方、学校更加重视德智体美劳的五育协同并进发展。近些年,国家不断加大艺体教育的投入,包括基础实施、师资、软硬件办学条件等等,农村小学的艺体教育也迎来了春天,以前盼星星盼月亮的艺体教育的年轻教师也纷纷来到乡村,走进课堂。对乡村小学教育特别是艺体教育的提振作用明显。但也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青年专业艺体教师来到农村出现水土不服,没多久就交流流失;其次农村艺体教育的基础和软硬件设施还是相对落后,艺体教育氛围还没有形成,学校、家长、学生还存在艺体教育是小科、偏科的思维;第三农村小学师资匮乏,艺体教师到农村后改科、兼科现象依然严重;第四青年教师大多在镇街驻地等较大学校,偏远小学还是老教师居多,师资依然不足。这就导致农村艺体教育还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基于此,根据疫情居家隔离期间“线上艺体教研”的实践模式,创设“成长共同体”的艺体教师专业成长氛围,实施后疫情时代基于“线下”艺体教师专业成长之路,形成更加适合农村小学艺体教师的专业成长模式和发展方向。

一、基于课程标准的“成长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课程标准”是指导教育教学的指南针和指挥棒。无论是艺术教育教学还是体育教育教学都应是在基于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进行的。但农村小学师资薄弱,虽然有部分专业教师,但是大部分都是近年刚分配的青年教师,并且还不能形成全覆盖的模式,这就需要一些学校的一些学科需要非专业和非特长的教师兼任。这些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不深入、不透彻。需要镇域内小学围绕“课程标准”形成一个成长共同体,在共同体内实施课程标准的解读和体悟。区域内挑选骨干教师细化讲解课程标准,将内容转化为更切近镇域实际和教育教学实践的版式,让青年教师和兼课教师更好的理解、把握课程标准的广度、维度和指导意义,更好的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并指导课堂教学实践。

二、基于互联网+的“成长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我们遇到问题或者需要了解什么知识和内容时,都会第一时间借助互联网来解决。近年来,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培养提升也更多的通过互联网来实现,网络资源也越来越丰富。特别是疫情期间,更是给互联网教学和培训指导提供了机遇,各式各样的公众号、成长培训软件、学习网站等应运而生。作为农村小学来说理论和实践能力都不足,就更要把握机遇,更进一步借助互联网学习和培训平台,组成资源整合培训共同体,共同体内成员分工合作搜集整理网络教育教学资源、教师专业成长资源、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提高资源,形成共同体内的成长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共学、共研,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课堂驾驭能力。

三、基于课例研究的“成长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课例研究是基于观察学生成长的教学研究,是一个教师群体在研究人员的支持下,运用观察、记录、分析、反思等手段,通过选题、选课、设计、实施与记录、课后讨论、撰写课例研究报告,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研究。镇域内艺体教师课堂实践能力,教育教学专业成长都可以借助这一活动形式,形成课例研究共同体,共同体内开展针对一堂课或者多堂课的课例研究,邀请教研人员、专家等指导课例研究过程,发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头脑风暴作用,通过不断的打磨、研究,将部分艺体课堂打磨提高成样板,镇域内其他老师借鉴提高,用实践研究实践的方式,不断促进艺体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四、基于城乡互助“共同体”的专业成长之路

城乡互助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乡村学校艺体教育缺乏师资和培训指导的难题。应该更好的发挥其引领和推动作用。切实形成互助共同体,共同体内持续开展交流与合作,借助一带一的帮扶式师徒结对或者点对点的培训与指导,让乡村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融入到城里学校的教研和专业成长氛围中,促进业务能力的成长,通过集体备课引领,跟岗交流学习,公开课、优質课、示范课等途径,开展集备课、听课、评课、议课研讨、送教下乡等活动,加强乡村艺体教师专业理论和知识的指导与培训,催化乡村教师专业能力的再提升。

五、基于学科融合的“成长共同体”形成与发展

学科融合的“专业成长共同体”是指抛开学科界限,将多个学科融合到一起,开展大教研、大指导、大讨论。每个学科都有其独特性,也都有共性,每个学科教师也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或设想。组合形成学科间成长共同体,通过学科融合的教研、听评课、成长沙龙、交流论坛等活动,更好的研究教材,分析学情,促进学科教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与融合,将其他学科的优势和亮点融合到自己学科内,不断自我革新,提炼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更好的促进专业成长,服务教学实践。

打铁还需自身硬,乡村艺体教育的提升还需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成长。也注定乡村艺体教师的“专业成长共同体”形成和发展之路,必然不会一路坦途,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还需披荆斩棘,铿锵前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乡村艺体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成长共同体”,用理论和知识、用智慧和实践不断提升和发展,定会发挥出共同体的优势和效能,快速提升乡村艺体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和功效,促进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革新,实现乡村艺体教育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