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几点思考
2020-10-21叶思真
叶思真
摘 要:兴趣是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介绍了从师生情感、教学情境设计、课堂练习及课外活动等方面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学习情境
经过多年的数学教学观察发现: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加上手机、电脑游戏娱乐的影响,有不少学生将数学学习看作占用娱乐时间的负担,把学习当作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下不得不完成的一项任务。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数学学习活动缺乏兴趣。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发展智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能使学生的神经系统兴奋水平提高,使学生智能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可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因此,小学数学老师要保证优良高效的教学质量,必须下大功夫培养和调动学生对数学学習的兴趣。兴趣培养起来了,一切事都好办;兴趣培养不起来,往往会劳而无功。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像爱游戏、爱体育一般的热爱数学,是多年来教育工作者一直研究探索的问题。结合本人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融洽的师生感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小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大多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将直接影响他们获取数学知识的效果,让学生喜欢数学,这就需要融洽的师生感情作为基础。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时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理解、信任、关怀和鼓励。这样不仅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而且也会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进而提高他们对该教师所教课程的学习兴趣;反之,任何伤害学生感情的言行都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增长厌学情绪。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老师要多鼓励他帮助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经常用充满感情、亲切的语言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带领学生积极思维,如当呈现教学情境图后,引导学生看图,问:“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当某个学生回答完后,我会问“你们还有别的想法吗?”“还有谁想说一说”等,当某学生回答错误或答不上时,我会微笑着对他说:“不着急,先听听别的同学是怎么说的,再想一想”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你这个解题方法不错,简单易懂”“你解释的十分详细,且条理清晰”……及时的鼓励使学生有种成就感,渐渐的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既适用于好学生,更适用于成绩较差或性格内向的学生。
二、创设学习情境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抓住小学生“好动”的特点,设计别开生面的互动教学环节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探索和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学习新的知识。喜欢动手是儿童的主要特点之一,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合理利用教具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或者设计活动游戏,比如教学凑十法时,我让学生同桌合作,用出手指凑十,一人伸出一个手指,另一人伸出九个手指;一人出八,另一人二等,并且相互比一比谁做得又快又好,学生的积极性上来了,会达到非常好的效果。学习了混合运算后,我让学生利用扑克牌计算24点,对最快算出答案的和找出方法最多的及时给与奖励,学生在玩中巩固了运算顺序,又提高了计算能力。再如学习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后,我通过“猜一猜”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一位学生用数对说出自己好友的位置,另一位同学说出他好友的名字,其他当裁判,判断他们说的对不对。在此互动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不知不觉掌握了数对确定位置的内涵。日常教学中还可以利用视频动画等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眼、手、脑”都动起来。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探索数学奥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抓住小学生“好奇” 的心理特征,创设疑惑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新颖的课程导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年、月、日”课程内容时,通过“故事式”趣题进行课程内容导入。
问:“小红今年已经十岁,小红的妈妈从出生到今年只过了8个生日,请同学们想一想:小红的妈妈今年几岁?”(一般情况下,过8个生日就是8岁、可小红10岁了,妈妈怎么可能才8 岁呢?学生顿生疑惑。)
老师接着引导:“你们想知道小红的妈妈是几岁吗?答案就在这节课中,我们来一起寻找答案吧。”
通过紧扣教学内容、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3)抓住学生“好胜”的特点,创设“成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在每一次主动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首先,教师要因人而异设计合理的学习目标,并“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实现目标,让学生从中成功中获得喜悦和快乐,对学生取得的一点点进步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进而使学生从乐生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再次,建立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内合作与帮扶,小组间竞争”的方式,增强学习效果,激发学习兴趣。
三、多样化、趣味性的练习题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补充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练习题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运用能力的有效手段,同时趣味性的练习题也是培养学习兴趣有效途径。在数学练习中要采用多样的题型,使练习内容灵活多样、富有趣味性。同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增强作业的层次性,以满足知识基础不同、智力因素各异的每位学生。容易解决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能尝试成功的喜悦,较难的问题可以发掘学生的潜能、发展优生,让学生的个性特点得到健康发展。但是,如果给出的问题太难或过于容易则会减弱学生对问题的挑战兴趣,不利于产生“为设法解决问题而努力”的心理倾向。为了促进学生对解题过程的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给学生的问题以适合他们的水平为宜。比如在学习了《生活中的比》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习题:“人的身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如双臂张开的长度与自己的身高的比约是1:1,绕拳头一周的长度与自己的脚长的比约是1:1,脚长与自己身高的比约是1:7,……老师的脚长是23厘米,那你知道老师的身高吗?”
另外,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样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了《平均数》后,可以解决歌唱比赛的评分问题;学习了《体积》后,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石块、铁钉等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学习了《比例尺》后,可利用地图算算家乡到自己喜欢的城市的实际距离;学习了《比例应用》后,我将学生带到操场上利用标杆和影子比例知识求学校教学楼的高度等。丰富的课外实践不但能巩固知识,培养数学思维,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结语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对数学学习十分重要,是数学思维养成的关键内在驱动力。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是一个持久的工作。在当今素质教育的浪潮中,要求教师向四十分钟要质量,那就得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个性和意志。如能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将以上几点贯穿于数学教学之中,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大面积丰收是很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罗培玲,黄剑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探索.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6:169-170
[2] 蒋光渊.关于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几点思考.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教育教学研究专辑),2005,6:143
[3] 陈晓玲.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12: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