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观恢复策略为导向的气候变化生态设计方法研究

2020-10-21吴扬王青

中国房地产业·中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生态设计

吴扬 王青

摘要:适应气候的景观设计在实际项目中还并不常见。其原因是气候变化往往被看做是一种威胁,而应对威胁的措施通常是防御和对现状的保护。然而从另一角度看气候变化,对变化的预期可看作在特定领域中应运而生的新机遇。在这种情况下,气候变化可为新景观的产生提供多种可能性,并为景观创造出新的特性。本文以日本稻敷市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在气候极端变化条件下这些机遇应如何界定,并如何通过适应性景观修复策略创造出新的空间特性,使修复后的景观成为区域绿色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关键词:景观恢复;生态设计;日本案例

1 概述

对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总体生态链认知,再次让人们以更严肃的态度来看待设计学科在共同寻求统筹城市和区域景观中各种元素、过程和特性以增强其整体的实用性和价值。其中基于适应气候所产生的新机遇是通过把气候变化界定为设计的起始点,并以此界定期望未来。一旦描述出了这种期望的未来,就可以设计出景观修复的计划方案。

对于本文中描述的设计研究,其主要目标是通过探究一个多功能修复网络为地区做好长期准备,并且努力去应对不确定的未来。第二个目标是探究如何使景观修复成为一种实际有形的美学体验。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制作了针对场地的三维数字模型。这些模型在展示以过程为导向的修复阶段的同时,也为有关修复景观美学特征的研究提供方便。第三个目标是通过多功能和动态的城市修复网络探索恢复地区的水文循环方法,使之成为区域绿色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2 气候变化的多义阐释:

气候变化对我们有两种影响:自然环境上的和理念上的。在自然环境层面上,气候变化的规模和范围仍不确定。尽管科学研究提供了气候模式转变的证据,但是在日常的自然环境体验中,这种转变的结果并不是那样清晰得有迹可循。直觉上的经验有时像是和科学结论相矛盾。如人们经常问这样的问题,“如果说全球变暖是个环境问题,那为什么去年冬天比往常还冷?”

在理念层面上,气候变化被普遍认为是生活方式的范畴,而非关乎生存的问题。照这种情形,气候变化随即变成一种市场战略——也就是另外一种销售各种产品和服务(从汽车、清洁用品到电脑和食品)的途径。而人们面临的不再是艰难的选择,在这种消费模式之下一切都变得易如反掌——???例如,你想“减少你的碳排放量”,那就去买辆更节能的汽车。但如果一些關于气候变化的极端预测成为现实的话,我们能预想到不久之后,这种“可靠”的消费理念将会变得毫无意义。

3 适应气候变化的挑战与机遇:

解决实际问题通常是通过对具体问题采取规范或标准实现的。对于一般或短期的问题而言这或许是一个有用的方法,但如果气候变化问题也采取这种方法的话,那么倾向于描述近期历史或现有的标准都无法满足。其原因是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的、与多方相关的、不断变化的问题,因而没有所谓的“正确”或“错误”的解决方法。实施现有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准规范,仅能作为短期及具有专题属性的框架工作,这是一种不适应环境的方法并且会产生负作用。

景观规划者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其应采取的方法是赋予景观以变化的形式,即其自身可以不断发生改变。那么,对于气候变化的适应就可被认为是一种创造高品质空间环境和景观的机遇。这些机遇令景观规划者将有机会超越传统做法所能及的尺度,在原有规划粗糙的基础上再规划、再设计、再建造。而这要求景观规划者在关键思维上必须自我突破,亦即对“景观”的认识必须建置在整体性景观生态系统的知识基础上,且它必须是“整体的”、“全面的”而非只是面对所谓“规划基地”的片面思维。

4 试点设计

在位于日本的设计方案中,我们尝试将气候适应融入并指导空间设计。而有待回答的问题是这些试点性设计是否能为这一地区中长期且不确定的因素提供机遇,以及设计增强气候适应这一说法是否成立。

4.1 与水共生的生态城市规划结构

在诸多亚洲国家有很多转型中的农业城市,对规划工作而言,它挑战的是如何让过渡中的农村基质保留且不让城市扩张冲击既有的生态纹理。稻敷市是在日本1953年前后进行市町村合并后新确立的城市,其农业用地直到2005年还占整个市域用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以上。我们对稻敷市整体的长期适应方法在区域性规划设计中进行了相关研究。成果是一项整体的适应规划图。

规划中我们将“理水”作为响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采取与洪泛共生的新都市设计策略。为此我们调整了传统围堵式的防洪体系,让公共建设(如公园、河川高滩地、挑高式建筑、停车场等)在“生态绿堤” (注:以填土方式,让都市开发高程提高兼具生态景观及防洪功能)框架结构内成为永续性的滞洪基础。另外,作为区域绿色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我们逐步将绿地景观进行系统性结构串联,形成生态廊道。

4.2 挑战之窗

整体性适应规划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在哪些地区适应措施充满争议或具有相同的利益需求。那些各种利益冲撞的地区(也就是所说的挑战之窗)则需要更具深度的研究。

我们对规划中“生态绿堤”外侧区域,即稻敷市靠近霞浦湖区域展开一项情景预设计。预想的出发点是如果未来适应气候的景观设计完全实施,它的最大优势有哪些?由此,产生出两种未来的预景:“撤离”及“坚守”。“撤离”预景描述了该地区空间的未来:在周期性洪水频率和等级上升以及湖岸线受侵蚀程度加剧的情况下,继续使用这一区域成为一项高风险高代价的选择。一种新的自然发展模式将以延伸湿地的形式出现在内向型的湖岸线外,大部分居民将会在更高的地平面上安全生活。另一种预景——“坚守”,从另一角度出发,即无论代价是什么,现有区域必须保持原样。这表示我们需要扩张这一地区自身的蓄水功能,比如调整水田田埂高度,利用低洼地区建构大面积滞洪型人工湖和排水网络。

5 景观修复策略

在适应气候的景观设计中,时间方面的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主题的长期性本质及不确定性,在适应景观中确定某个特定时刻点可能导致错误的确定性。因为诸如洪水爆发频率何时上升到预期值这类问题的答案都还是未知数。通过阶段性的设计和渐进的方式,可能会获得更好的结果,因为这一过程允许在需要时根据环境的变化改变设计方案。

6 结语

基于上述理论和设计案例,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首先,适应气候应被看作是一个空间的挑战,景观设计也许是能为之提供解决方案的最适合的学科。与此相关的短期方案并不会带来满意的结果。与之相反,一个长期导向的改造性修复方案作为一种系统化的设计工具能为生态设计提供概念化的桥梁。

第二,用一种综合性的方法实现适应气候也为其他长期导向课题开启了一扇门,如可持续能源利用。在这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语根据主题的时间范围来对设计进行调整可以在可持续方面为设计提供全新的见解。

第三,行为导向的修复景观技术具有动态的特征,如将水土修复技术与绿色基础设施融合在一起,设计能在塑造修复景观的同时也将其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最后但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本文中所展示的设计案例表明它不仅仅可以“解决”与气候适应相关的问题,同时也能够提高该地区的空间特性。

参考文献:

[1]张成. 生态恢复导向下深圳华侨城湿地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

[2]潘宏图. 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生态策略研究—以内江市为例[D]. 西南交通大学, 2005.

猜你喜欢

生态设计
浅析生态设计在设计中的应用
某高层住宅建筑设计构思及相关要素分析
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中国生态设计推行现状与建议
“生态设计”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之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