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世界史学科领域内的体现和应用
2020-10-21赵力潇于雪
赵力潇 于雪
摘 要: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正确反映自然与人类社会客观实在的一门学说,其下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世界史这门学科也有很高的指导价值,本篇将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原则出发,以世界史学科中的印度种姓制度研究为例,来试图分析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条件下这一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关键词: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印度;种姓制度;合理性
前言
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不能离开当时的社会环境,否则,这一评价也就无从谈起,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学说,它的原则被分为五大部分:1. 客观性原则 2. 主体性原则 3. 整体性原则 4. 具体性原则 5. 发展性原则。本篇将重点围绕客观性和发展性两大原则展开分析,客观性原则要求我们在理解人类历史的时候把握社会客体的本来面目,发展性原则则认为运动是事物的固有属性,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也不例外,我们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印度的种姓制度也是如此。长期以来,在我国中学的教科书中对这一部分的历史总是一带而过或者是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再者,当今社会的新闻媒体的也习惯性的向公众把现代印度描绘成一个暴乱,恐怖,带有“数千年种姓制度余毒”的国家,这些做法非常不利于让世人形成一个理性的历史观念,印度史作为世界史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印度种姓制度的发展历程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屹立在国土的东北方向,西北边则是终年干燥少雨的塔尔沙漠,地形较为封閉,因此又有“印度次大陆”或者“南亚次大陆”之称,其种姓制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形成时期
印度次大陆最早的文明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现在普遍认为它存在于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700年之间。印度河流域文明消失200多年后,一支讲印欧语系的民族-雅利安人越过兴都库什山脉,来到南亚次大陆,并征服了这里的土著达罗毗荼人[9],这个阶段通常分为两个时期,早期吠陀时代和晚期吠陀时代,早期吠陀时代是雅利安人奠基的时代,社会阶层分化的萌芽开始出现,至晚期吠陀时代,大约为公元前900-700年,这一由雅利安人建立的一套社会制度模型正式成立[1]。种姓制度,又称族姓制度或者瓦尔那制度,它通常被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为婆罗门,一般担任祭司,掌管宗教大权,他们通常不参加劳动,收入来源于最后两个等级的布施。第二等级为刹帝利,一般担任国王或武士,他们是世俗统治者,一般也不参加劳动,靠最后两个等级的供养,这两个阶层都是特权阶层。第三等级是吠舍,他们是平民阶层,从事最普通的农牧副渔等职业,没有任何特权,但是仍属于雅利安族公社成员,可以举行再生仪式。第四等级为首陀罗,他们大多是被雅利安人征服后遗留下来的土著达罗毗荼人,他们不能举行再生仪式。除此之外,还有所谓的“贱民”旃陀罗,也称“达利特”即不可接触者,他们要从事最繁重的劳动。
(2)发展时期
在印度的中古时期,种姓制度继续向前发展,一种新的名为“阇提”的制度建立起来,它的构成比瓦尔那更为复杂。由于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于是一种以行业为划分标准的阇提制度随之产生,该制度试图以血缘关系的形式固定社会分工。一个家庭必须继承一项职业,不同职业群体之间不得通婚,它逐步将职业分工引向独立和封闭,并与之前的瓦尔纳制度互相补充。此后,种姓制度又经历了莫卧尔帝国时期、英属殖民时期等等[2]。
(3)消亡时期
印度1947年独立之后,在全国大力推广世俗化改革,宣布印度教不再是印度的国教,“贱民”这一阶级也正式不复存在,虽然在印度独立后的几十年中,由于广大印度农村地区的自然经济还尚未解体,种姓制度仍然残留在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之中,但一般从法律上可以认定—1947年印度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种姓制度的废除。
二. 基于两大原则下的对印度种姓制度合理性分析
(1)客观性
客观性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方法论中一个重要原则之一,它不仅适用于自然社会,也同样可以运用到社会历史中去。刘丽红认为,有些人坚持个别英雄人物决定历史论,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偶然性,而马克思推翻了这一说法,他认为社会发展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不变的[3]。
但是,当我们回到种姓制度中来,会发现在已知的文献及研究成果中,对种姓制度的评价大多是负面的,有的甚至采取口诛笔伐的态度。严刚威认为,种姓制度常常是统治者为了有效的治理社会而采取的特殊性理念,使得底层民众无条件的效忠于国家与王权,从而在精神和思想上遭遇双重性的压迫,这一社会制度的诞生是依赖于很多标准和法则共同构建而成的,与现代社会价值观形成严重的扭曲[1]。而刘晓兰则认为,四个种姓中,吠舍和首陀罗受到的歧视相当严重,为了和婆罗门和刹帝利区分开来,他们必须分别穿戴黄色和黑色的袍子,从事十分卑贱的工作。不仅如此,在这种制度下还隐藏着对女性的压迫,女性的地位很低,低种姓的女子如果私自与高种姓的男子通婚,那她将会受到很严重的折磨甚至被处死[4]。
然而,我们从客观性原则中可以得知,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客观的,是一个并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一个过程,任何国家都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10]、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六个阶段,印度社会也不例外,原始的雅利安人本为游牧部落,在今天的印度西北部定居后逐渐向南扩张的过程中逐渐与土著人逐渐接触、融合,随着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彼此之间的分工更加细化,雅利安人内部产生了分化,大量被征服的土著用于奴隶生产,四个等级也逐渐形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以奴隶为主的“首陀罗”[5]。由此可以得出,雅利安人在俘获了大量奴隶之后,原始的氏族公社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之下,阶级社会随之产生,而这种四等级制度,恰恰是建立在印度过渡到奴隶制社会的基础之上的,它必须与这一社会相匹配而不可能超越这个社会的发展阶段。
再者,根据客观性原则,任何一个事物,都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都有产生、发展、消亡的三个阶段,这一原则运用到这一制度上来可以这样解释:早期吠陀时代是它的萌芽时期,至晚期吠陀时代正式形成,中间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时期,直到1946年以后进入消亡时期。虽然中间的发展期长达2000多年,但是它仍然是符合产生-发展-消亡这样一个客观规律的。
客观性中的另一个体现在经济领域之中,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廖学胜认为,社会经济形态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人类社会经济形态是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在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史中,无论是亚洲、非洲还是欧洲,能够生产出来的剩余产品数量不多,整个社会生产和交换规模很有限,生产力水平相当低下,即使在一些农业发展较为繁荣的地区,例如两河流域和埃及,生产力水平也很低。[6]。雅利安人早在公元前1500年就进入印度,但是据考古挖掘,在晚期吠陀时期才出现了冶铁的遗址,于是铁器便得到了广泛的使用,铁器的使用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私有制开始确立起来,阶级也随之形成[7],作为统治阶级的雅利安人开始着手主导国家和社会秩序,这其中就包括瓦尔那(种姓制度)。
(2)发展性
发展性原则同样是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要原则之一,马克思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之中,而不是静止、孤立的存在,这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时代的眼光看问题。我们所知的印度,就是一部不断被入侵的历史,特别是18世纪以来,英國殖民者[11]为了获得原料产地,开拓海外市场,发动了对印度的侵略战争,来自西方的资本势力使得种姓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传统的种姓制度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印度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之下,统治者纷纷开始调整执政政策,提高低种姓的社会地位,有利于巩固其统治,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化进程。其次,印度独立之后,各执政党为了赢得支持,都纷纷采取了消除种姓歧视等措施,有利于缓和各种姓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促进印度议会民主制的发展,避免了党派之间的恶性竞争和一党独大的局面,使得民主观念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8]。
三.结语
印度作为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自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次大陆以来,至今已经拥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雅利安人征服土著居民之后,经历了六百多年的“吠陀时代”,随后便是列国时代(约公元前6世纪-前4世纪)和孔雀王朝(前4世纪-前2世纪),我们所熟知的早期佛教和阿育王也诞生在这一个时期。在12-16世纪,它被置于以穆斯林为统治阶级的德里苏丹国的统治之下。至16世纪,这一政权由蒙古帝国时期大臣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取代,莫卧儿帝国开始,随后,英国人开始入侵并殖民印度。直到1946年,由英国最后一任驻印总督蒙巴顿起草并最终获得通过的法案—《蒙巴顿方案》出台,印度正式获得独立。
在印度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尽管遭遇过数次入侵,但种姓制度几乎是贯穿始终的。无论是我们所熟知的史书和文献,例如:《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等等,还是我们所熟知的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圣雄甘地,几乎都是这一制度为背景的。同时,在上文中我们也已经阐述过,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客观性原则,种姓制度是符合当时奴隶制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的,也符合产生-发展-消亡三个阶段的规律,它还是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体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发展性原则上来讲,在印度遭到殖民者入侵时,无论是当时的土邦王公等统治者,还是后来印度独立之后的各个政党,都能适时改善中下层种姓的社会地位,有利于推动整个印度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印度社会长期以来一直因贫穷、落后、肮脏所而饱受世人诟病,有关于印度的旅行传闻充斥着整个社交网络,例如:在印度旅行不要饮用直饮水而一定要使用瓶装水;在印度乘坐火车等交通工具,除了常见的坐票和站票之外,你还会欣赏到另外一种票—挂票。针对上述所说的一些情况,印度现任总统莫迪上任后即开始了他的“修建厕所”计划,但是计划还未实行,便遭到了中印两国人民的嘲讽,很多人会把印度社会经济落后的根源归结于种姓制度,但对于已经伴随着印度走过几千年历史的一种制度而言,因为它的存在有其合理之处。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就曾说:“种姓制度是一种独特的制度,是我们国家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当然,作为一个具有浓厚发展潜力的资源型大国,印度需要克服种姓制度遗留下的弊病,这样才能让世人们更好的认识印度、认识历史,更好地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1] 颜刚威.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渊源[J]. 知与行,2019(5)
[2] 李建阁. 印度种姓制度的嬗变[D]. 河北师范大学,2019
[3] 刘丽红.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及其应用[J]. 现代交际,2019(5)
[4] 刘晓兰. 印度种姓制度浅析[J]. 法制博览,2018(19)
[5] 多杰扎西. 论吠陀文化及印度早期的哲学思想——以《奥义书》为例[J]. 青海社会科学,2017(02)
[6] 廖学盛. 古代世界奴隶占有制社会普遍存在的历史必然性[J]. 求是学刊,2007(03)
[7] 齐世荣. 世界史(古代卷)[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 李秋红. 印度种姓制度的再认识[J].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02)
[9]林承节.印度史[M].人民出版社,2014
[10]所谓奴隶社会,是指马克思提出的五大社会形态之一,一般伴有石器的使用和私有制的出现
[11]1757年爆发的英印普拉西战役,奠定了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