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庐山高》浅析沈周山水画特点
2020-10-21李想
李想
摘要:本文从沈周中岁时的巨幅山水画精品一(庐山高)入手,就此画的经营位五,技法表现及画面处理等方面进行分析,闲述笔者的看法。
关键词:《庐山高》 ;沈周;山水画特点
自元朝以来,明代的文人画就以史称吴门的苏州为中心,他们继承“元四家”的传统,形成了波澜日壮的吴派,逐渐显赫于画坛。吴派文人画以沈周为最突出代表。沈周字启南,号石田,长洲人。家业优裕并收藏有许多历代名画字书,所以他从小就受到家庭文化气氛的薰陶。从他留下的山水作品看,早年学王蒙,中年师法子久,晚年以吴镇为师,仿效诸家画迹,形神肖似,并能融合贯通,形成自己苍劲雄逸的独特绘画风格。
在沈周山水画水墨淡着色中,有两种的绘画风貌:一种是学王蒙的用笔填密,画风细秀的称为“细沈”;一种是成熟后的笔墨苍劲,气势雄健的“粗沈”风格,故有“细沈”和“粗沈”两种画风之称。在“细沈”中,《庐山高》可为代表佳作,为沈周中岁巨幅中的精品。
《庐山高》轴(纸本、淡着色、193.8x98.1厘米)是成化三年丁亥(1467年)沈周四十一岁时为庆贺老师陈醒庵七十岁生日而精心制作的祝寿图,这从画上题诗可以看出。因陈是江西庐山人,为表达对恩师的崇仰,他借助万古长青的庐山五老峰的“弥高气势、壮阔宏伟、崇高博大”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推祟之意,用庐山的崇高比喻老师的学问和道德,开创了以山水画象征人品的表现手法。
构图上采用“深远繁复、崇山峻岭、层层高叠”的方法,画面间几乎无空隙。五老峰雄踞于众峰之上,云雾浮动,清泉飞流直下,溪流湍急,小溪上有小桥接小径,通往古树环绕的庙宇,山下几棵古老松树,树旁立一高士,面对小溪,笼袖观览景色。整幅画给人一种超脱自然又贴近自然之美感。
《庐山高》用笔填密.笔法全仿王蒙。“画山石多至数十重”,先用中锋淡墨勾勒山骨,骨中有肉,在山石坡的侧面淡披擦和淡墨渲染,然后用较深的墨及焦墨披擦数十重,几乎不留隙地。笔法滋润浑厚,为沈周所特有。披法上用的是牛毛披与披麻披,纠缠重叠,利用深浅不同的墨色,先用湿笔,后用笔干渴,更显雄厚苍劲。“画树木不下数十种”,是沈周这幅山水画中的另一个特点,近景的大松树,也是先用淡墨双勾树干,后用浓墨重勾,布局横竖交错,显得古老挺拔,画树叶亦然,重重叠叠,浓淡交错,郁郁葱葱,叶的形状各异,远景的小树干用花青加淡墨以面代线,并以浓墨点叶,更显精神,小道边的小竹丛画法用笔用墨造型较为单纯,不着意于变化的风格表现在画面的每个角落。画云雾用干淡墨反复级擦并染似卷云披,轻松而自然,达到了“淡墨野云轻”的境界。采用浓淡黑白的对比衬出流水,提高了画面的意境,最后用像马蹄的圆点,浓淡结合,统一画面,使经过反复披擦染的边缘线更显精神,也使画面的石坂不觉板滞,注重了整体的统一性。沈周虽能融“南画”与“北画”于一体,但以“南画”面貌出之。《庐山高)和现存王蒙《青卞隐居图》等很相似,但笔法更为填密细秀,更深朴、雄健、苍郁,构图更繁密,笔墨的效法更清晰明了。
沈周在对画面关系的处理上,也有独特的见解。由高山直泻潭底的清泉,在前后景之间安排曲南平师专学报》年第期折萦回的溪流,一直引入到山麓深處,并在清泉两边善用浓墨点苔,焦墨提醒的技法来衬托,使饱满的画面有了生动的调剂,显的空灵又有动感,近处坡石上排列的几棵古树十分突出,与中远景层层的山峰及树木相互应,更显高大;还有立人在画面的出现,也构成了庐山高拨宏伟的气势。由于他善于运用黑白虚实的对比处理,使拥挤的画面给人一种明快轻松之感,画幅中间的石块面的白与四周山坡的浓墨逐渐提破的暗通过清泉、小溪、溪水上的横桥及桥下的卵石形态相连接,做到对立统一,使画面丰富而自然,又贴近生活的亲切感,也使画面产生一种很强的冲击力;云雾、清泉的流动,不仅连接画面上下、左右,也使繁杂的画面有种舒畅与生机。这种有意识地用云烟来补充画面中次要部分的处理方法在(庐山高》中具有特别的意义,古代的画中的云烟供养可以使人长寿。横云与竖泉的结合在布局运用上也恰到好处。用淡花青墨在坚实的五老峰后一衬,更使画面刚柔相应,增大了空间,这张画集虚实、浓淡、黑白、静动、刚柔于一体,使画面的层次更丰富,不能不说是沈周中年细笔之巨幅画中的代表作。整幅画淡着色,淡绿、淡黄、花青、赫石淡用上底,而在有些树叶中加以胭脂、朱砂醒色,增强了画面的节奏感。
在《庐山高》中从笔法到布局到处理可以看出沈周学王蒙而胜王蒙,他把现实中的庐山实景经过有意识的经营,使整个画面充满“径路迂回,烟霭微茫,曲尽山林幽致”的感觉。同时,也突出了当时文人画所追求的不外闲、静、出、雅、文逸的那种意境的艺术特点。沈周能从传统中跳出来,并从诸家中吸取精辟而不拘于一束,最后形成他自身所特有的又满足广大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最理想生活情调和精神境界的艺术观,很受推崇。与前期的作品相比,(庐山高)的画中所包含的笔墨逐渐放开,气魄转向雄逸沉厚的风格变革。他把对恩师无比崇敬之情化成了活泼洒脱的勾鼓染点,突出了庐山的性格,并溶于宏伟博大的庐山景色之中,也说明了画家同样具有庐山般的胸怀、超脱。对大自然的感受认识,这就使沈周的山水更透出一股蓬勃明朗的气息。精秀里含苍浑的画格胜出了王蒙的那种感觉了。一个画家如果没有高于自然宇宙观来认识自然,那么就没有办法把自然本质的东西还原出来,并给予艺术感觉的再现。所以,沈周把创作的过程概括为“得之目、寓诸心、而形于笔墨”,符合当时的文人画逃避现实、贴近自然、表现自然的心态。
画幅上庙宇与立人存在的处理上可以看出,自然与现实这种微妙的变化都是经过精心经营的,使的整个画面除了磅礴苍润之外,也存在一份抒情,因此在当时很受欢迎,用五老峰和松树象征恩师的恩德重如山,健康长寿,所以对山与树的形在刻划上特别讲究,最后用云雾的灵气把整个画面统一起来。沈周这种绘画艺术风格既体现了明代文人画的美学理论,也体现吴门画家的艺术观和人生观,沈周这种合百家精华,融自家风格,以“雅洁淡逸”的风貌来表现自然,与自然交流,并强调水墨在绘画上的表现,对后来的传统水墨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也对后代画家树立了崇高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