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往事》与《阳光灿烂的日子》视听语言分析
2020-10-21江璐
江璐
摘要:不论是塞吉欧·莱昂的《美国往事》,还是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都运用了丰富且相似的镜头语言来展现故事内容。暖色调里的青春,流畅巧妙的转场,暧昧的长镜头和特写镜头,反差性的配乐等,共同组成了一场关于青年好友的回忆。
关键词:暖色;转场;镜头
一、光线与色调
刺眼阳光下的青春岁月,金色汗水里的烈火青春。《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对于光线的运用篇幅很大,暖色调很好地诠释了主人公的暖色回忆。例如主人公马小军见到米兰在洗头发时的画面,阳光从窗户射进来,照在米兰身上,以及马小军和米兰熟识后一起在房间玩耍的场景,这些光线的运用,在增加画面朦胧美感的同时,也让马小军心仪的女孩米兰带上了些许神秘感。这样柔软的光束不仅完成了温暖和梦幻的统一,而且正好诠释了片名“阳光灿烂”。
《美國往事》中老年“面条”站在少年时曾偷窥黛博拉跳舞的地方,展开一系列关于少年时代的回忆,画面中是少年黛博拉美妙的舞姿,偏黄的暖色系色调给观众一种时间感,仿佛回忆中美好又略带忧伤的故事将娓娓道来。影片结局部分,中年“面条”躺在烟馆的床上,突然满面笑容,然后定格,故事结束。画面中是“面条”耐人寻味的笑脸,这样的笑脸沉浸在暖黄的光线中,给沉重的往事画上句号的同时,更多地表达了“面条”在经历一切之后,仍然选择以自己的方式面对过往的一切。往事如烟,烟飘渺易散不可寻,所以导演为这缕烟镀上朦胧的金色。
二、转场
《美国往事》中有13处经典转场,主观视线转场、声音转场、相似体转场和特写转场,这些转场将整部影片复杂的故事情节和叙事结构完美地衔接在一起。如影片开场长达4分钟的电话铃声转场;“面条”由老年过渡到中年出狱的转场,导演运用一只箱子作为转场画面的相似体,神奇地将35年的时间差融合在一起。这些一闪而过的片段,让人难以忘怀。还有那转场前突然飞来的白色物体,没人看清楚它是什么,它也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或许只是一个简单的转场道具,又或许是象征从遥远的地方突然飞来的沉重记忆。
《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转场运用虽不如《美国往事》中的多样绚丽,贯穿始终,却也让人印象深刻,从而成为经典场面。很多人都记得,在影片的开始部分,童年时的主人公马小军和玩伴们比赛扔书包,前一个镜头,他们望着扔向天空的书包,下一个镜头,还是同一个书包,却已经落在了少年马小军手中。这一处转场自然巧妙地完成了几年的时间过渡,而随着书包的降落,影片真正进入主题,开启了马小军和伙伴们那段阳光灿烂的日子。
三、镜头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姜文大量运用了摇、移、跟、升、降等运动镜头,这五种运动镜头给人一种强烈的在场效果,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与马小军一同奔跑在部队大院。在《美国往事》中,莱昂钟情于大景别和大特写镜头,在人物面部逐渐放大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走入人物的内心深处。例如影片最后对于“面条”的渐进式特写定格,那个神秘的笑容成为我们走进“面条”内心的一把钥匙。
(1)长镜头
在影片《美国往事》高潮部分,主人公“面条”和麦克斯的单独会面,麦克斯说出35年前出卖“面条”的事实,这一段落中,导演运用了长镜头和推镜头来展现主人公“面条”的面部表情和内心情感的变化。当麦克斯一步一步走近,愤怒陈述那些充满背叛的青年时代,此时,导演对于“面条”的刻画通过一个简单的长镜头就表现得淋漓尽致。镜头中“面条”冷静甚至呆滞的表情和麦克斯激动诉说的声音形成鲜明对比,此时“面条”的绝望用镇静来展现,因为来见麦克斯之前他已经做好了准备,现在这样的局面只是猜测成真,反而没有了惊讶和愤怒。这个长镜头细腻流畅地展现出“面条”历经沧桑后的释然。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和“混混”朋友以及新认识的女孩余北蓓一起在大院游荡,抽烟打闹,这一段落中,姜文通过长镜头客观立体地表现出路人对这群“小混混”的鄙夷,而在这位路人走远后,他们立刻吐出烟雾,大笑起哄,体现出内心的叛逆和他们自身用“坏”行为掩盖起来的迷茫与孤独,在“文革”时期,少年们对动荡社会和无所事事的迷茫都通过这个长镜头完整、连续、真实地展现出来。
(2)特写镜头
影片《美国往事》中临近结尾处,面条和麦克斯谈话时,有对一只怀表的特写。这只怀表作为起初“面条”和麦克斯友谊的见证物,再次出现在结尾处,唤醒了观众的记忆。导演以特写镜头抓住了观众的视线,使观众开始审视这只怀表,观众依稀看见“面条”笑着戏称麦克斯uncle,那张真挚的孩童脸庞突然之间给人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这个特写按下了暂停键,让我们回忆初次相见的美好,感叹时间流逝和宿命的轮回。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主人公马小军在听心上人米兰和刘忆苦略带暧昧的聊天时,导演给了一个马小军转自行车脚蹬子的特写。这样下意识的一个小动作,伴随着稍微刺耳的循环声音,使得马小军此时内心的焦躁、不耐烦甚至是愤怒无处躲藏。
四、背景音乐
《美国往事》中,无论是黛布拉仓库舞蹈的场面,还是抢珠宝店时“面条”对卡萝尔施暴的场面,都伴随着优美的旋律:《Amapola》、《上帝赐福美国》、《昨天》、《日日夜夜》等配乐,不仅体现了叙事的年代感,而且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层次感、反差性。和《美国往事》不同,《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大量运用画外音,这里的画外音充当着一个“叙事者”,起到了承上启下和解释说明的作用。配乐方面大都选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流行音乐,如《莫斯科郊外的夜晚》、《国际歌》、《乡村骑士》幕间曲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中,马小军和伙伴们打架的场景,是配合着《国际歌》的音乐进行的,小小“英雄们”为了义气奋勇“拼搏”,这是何等的讽刺。
《美国往事》在更长的时间跨度里,镜头缓慢而克制,倾向人物的内心刻画。相比之下,《阳光灿烂的日子》显得轻松诙谐,往往避重就轻,倒更像是一场快节奏的记忆大混战。
参考文献:
[1]李玲.《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声音艺术分析[J].教科文汇.2009(05).
[2]姜文.燃烧青春梦《阳光灿烂的日子》导演手记 [J].当代电影.1996(01).
[3]视听语言[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邵清风,2013.
[4]李亚男.经典电影《美国往事》的特色评析[J].电影文学.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