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堡油田堡1断块厚油层储层模式预测

2020-10-21王燕滕琳夏祯洁王芃杜传伟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0年9期

王燕 滕琳 夏祯洁 王芃 杜传伟

【摘 要】以现代沉积理论为指导,参考储层层次分析方法和储层模式预测描述方法,对李堡油田堡1断块泰一段二砂层组厚油层进行了模式预测。在厚油层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解剖砂体内部建筑结构,识别出厚油层砂体为4期河道砂体叠加而成,并识别出3个相对均质的结构界面,对厚油层砂体进行宏观的连续性和方向性预测,在此基础上对单期次河道砂体的连续性、方向性、厚度与渗透率采用模式化预测性描述,较好地解决了井间砂体的预测。

【关键词】堡1断块;辫状河三角洲;厚油层;储层描述

【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0)09-0102-03

0 前言

李堡油田堡1断块泰州组一段二砂组(简称一段K2t12)厚砂体厚度为4~9 m,砂体分布稳定,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物源来自西北方向。储层物性方面,孔隙度为6.8%~26.1%,渗透率为0.063 1~554×10-3μm2,由于厚油层内部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因此深化研究厚油层内部建筑结构,识别厚油层内相对稳定的非均质结构界面,认识厚油层砂体内部非均质特点,建立研究区厚油层内部储层模式,对预测剩余油分布起重要的指导作用。

1 研究区地质概况

李堡油田堡1断块位于海安凹陷海北次凹李堡构造带北部,北临新街油田,为层状—构造、中深层油藏。2006年根据二维地震资料提交探井堡1井,该井在泰一段钻遇油层,试获高产工业油流日产油22.4 t/d,展示了该区较好的勘探开发前景。截至目前,研究区综合含水率为6.9%,采出程度为2.64%。由该区统计资料(见表1)可见,堡1断块K2t12厚油层特别发育,砂岩厚度在4~9 m。

2 厚油层特征分析

堡1断块K2t12厚油层砂体特征如图1所示,岩性呈正韵律特征,自上而下由含砾砂岩演变成粉砂岩;物性特征呈现均质韵律,测井相特征表现为SP曲线呈现漏斗形,GR曲线呈箱形,反映河道砂体多次沉积叠置,垂向上厚油层砂体为填积沉积方式的产物,粒度变化不甚明显或者呈正韵律性,主要是指河道内的充填沉积,这一过程是河流携带的大量沉积物在流水的能量小于自身重量时,沉积物发生卸载并充填与河道内的堆积过程,是机械分异作用的结果[1]。

由厚油层内夹层对比剖面(如图2所示)可见,厚油层内的夹层以低角度或水平状展布,且横向的分布范围较小,一般不会超过一个井距,此外通过对厚油层内夹层分析找到一个稳定的夹层。夹层的产状以水平或者低角度状产出,夹层的产状也体现了水下分流河道的沉积作用以垂向加积为主的特点。

3 单期次河道砂体的识别

依据储层层次分析方法[1-2],在前期地质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该厚油层砂体的电性特征呈现回返或者台阶状。据此将研究目的层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内部划分为4个单期次垂向加积体和3个薄夹层,共划分为8个层次结构界面(如图3所示),具有较强的可对比性。

4 厚油层内部储层模式预测

储层模式预测描述法[5-7]是储层精细描述技术的精髓,它是以各种沉积模式和沉积学知识为指导,对储层的空间分布和物性特征在井间进行科学的预测性描述的做法,比以往机械地按照井距之半或线性内插的做法,能够大大提高描述的精细性和可靠性,成为井间砂体预测的有效方法。采用这种描述方法首先要对各类储层的沉积成因进行正确的判断,然后按照其固有的沉积模式和规律性在井点之间进行推理和预测。

4.1 砂体连续性的模式预测

在堡1断块二砂层组厚油层砂体的沉积环境和沉积模式的指导下,首先宏观判断整个厚砂体最大可能性的分布组合模式,并在这种模式的指导下预测性描述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连续性和方向性(如图4所示)。由图4可以看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由研究区的西北方向至东南方向减薄。

4.2 单期次河道砂体厚度分布和渗透率的预测性描述

在厚砂体宏观连续性预测的基础上,采用0.5 m等值间距绘制单期次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砂岩厚度分布图,以反映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在湖水的共同作用下,河道砂体的厚度、方向的变化。同时,要参考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内部的垂向加积模式,在研究区现有稀疏不等的井点之间,用逐步逼近的方法寻求一种符合砂体形态模式,采用低弯曲率圆滑的曲线对单期次河道砂体进行预测性的描述,确定砂体的几何形态和井间边界(如图5所示)。如图5所示,按照以上砂体预测性的方法对砂体的描述,而不是机械地使用井距之半的规律对砂体进行井间插值,这样绘制出的砂体分布更符合地质实际。以单期次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厚度分布为依据,遵循与砂岩厚度分布预测性描述的原则和方法,对河道砂岩的渗透率的分布进行预测性描述(如图6所示)。

5 结语

采用储层层次分析方法和上述的储层精细描述技术对堡1断块二砂层组厚油层的砂体连续性和砂体的渗透率分布进行预测性的描述。在厚油层砂体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对厚油层的宏观砂体的连续性、方向性进行描述,同时在宏观砂体分布预测的基础上,预测性地描述了厚油层内部单期次河道砂体几何形态、井间连续性和储层砂体物性的非均质性。同时,为进一步建立储层的定量的地质模型奠定了基础。

参 考 文 献

[1]王燕,杨少春,罗海宁,等.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厚油层细分——以新街油田台7断块为例[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7(2):13-16.

[2]王振其,张昌民,张尚锋,等.油气储层的层次划分和对比技术[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23(1):70-75.

[3]张昌民.储层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法[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2,13(3):344-350.

[4]渠芳,陈清华,连承波.河流相储层细分对比方法探讨[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1):17-21.

[5]撒利明,王天琦,师永民,等.油田開发中后期岩相单元的细分研究[J].沉积学报,2002,20(4):595-599.

[6]赵翰卿,付志国,吕晓光.储层层次分析和模式预测描述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23(5):74-77.

[7]赵翰卿,付志国,吕晓光,等.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储层精细描述方法[J].石油学报,2000,21(4):109-113.

[8]刘波,赵翰卿,于会宇.储集层的两种精细对比方法讨论[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28(6):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