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抗疫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2020-10-21唐卫东徐姝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9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抗疫大学生

唐卫东 徐姝

摘 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给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抗疫”事关广大青年学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充分利用疫情防控这部特殊教材和这场人民战争的伟大实践,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本文通过概述抗疫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境遇及成因分析,并提出对策,从而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关键词:抗疫;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高校“抗疫”事关广大青年学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事关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充分利用重大疫情这一特殊时期、特殊情境,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既是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客观需要,也是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的有利契机。

一、抗疫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概述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就是要把热爱祖国与热爱中国共产党高度统一起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致力于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有对历史上爱国主义的扬弃,又有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从根本上说,传承爱国主义不是讲空话、唱高调,不仅要成为共识,内化于心,还要外化于行,拳拳爱国之心离不开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教育必须提供的一堂人生必修课。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永恒而又常新的课题。《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已经于2020年1月16日正式下发。在开年时段下发文件,也传递了一个信号:爱国主义教育是2020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旋律。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场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谱写了一曲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众志成城共战疫情的壮丽凯歌。可以说,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党中央领导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是一部生动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教材,是一堂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大课。

习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工作方案》在总体要求中也明确了“长短、深浅、内外、远近”四项原则,联通起“形象”“载体”“氛围”“情感”、“仪式”“担当”六项基本途径,共同砥砺了学生爱国奋进的价值追求。其中坚持远近贯通,将久久为功与重点推进相结合,方法是围绕关键节点、重点领域,细化具体方案和重点举措,推动落细落小落实,加快推进工作。抗疫作为这个时期的关键节点、重点工作,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好党领导人民抗击疫情的这部实践教材、上好这堂实践大课,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教育和实践,向大学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向他们推送党领导人民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向他们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实践案例,向他们传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爱精神,让大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是我们战胜疫情的根本保证,也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内容。

二、抗疫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境遇及其成因分析

围绕抗疫工作,全国各地各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以线上运动为主持续开展,停课不停教、不停导、不停学。整体看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在此次疫情大考期间成功开展,为托起学生的信念和希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了应有贡献。但是,疫情防控期间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也存在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1.抗疫视域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时空阻隔

教育部党组印发的《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给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但是,疫情的发生与蔓延正值各地高校寒假放假期间,且寒假根据疫情结束时间在不断延长,这给高校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带来了时空阻隔。寒假学生们都分散在全国各地,一方面为全面掌握学生的身心健康情况,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者要付诸大量的工作努力,特别是辅导员成为这一时期工作的中坚力量,他们很多时候需要工作到深夜,直至精疲力竭;另一方面,为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只能在线上借用“书信”媒介助力疫情防控阻击战。因此,寒假期间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只能隔空开展,而因时空阻隔致使许多工作不能深入展开,导致一些工作只能停留在以键盘为武器填报表、写文稿、讲故事的层面上。

2. 抗疫视域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媒介单一

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指出,着力运用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充分利用文化馆、纪念馆、博物馆、旅游景点、部队营地等资源和举办运动会、体育比赛等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由于大学生在防疫期间基本都处在全国各地家中,外出活动因抗疫工作需要而大大减少,甚至严重的地区不能外出活动。因此,在抗疫特殊期间可利用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媒介基本只剩下网络媒介一种。所以我们看到全国各高校通过校园網、微信公众号等推出各种抗疫文章来应对疫情。可以说,这段时间也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利用线上开展工作最集中的一次,网络教育也基本模式化。然而,由于媒介单一,且模式化,日复一日重复,大学生也从最开始看到“致大学生同学们的一封信”的激动逐渐转变成后来“任尔东南西北风”的麻木。

3. 抗疫视域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受限

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在全国高校学生中,深入开展“我爱我的祖国”、“永远跟党走”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但是,由于疫情期间教育条件的限制,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也更加受限,思想理论课、社会实践、团体组织活动等等因活动各种原因“安排不上”更显吃力,一时间仿佛只剩下通过网络媒介“谈心谈话”这么一条。然而,“为什么谈”“谈什么”“怎么谈”无论从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来说都还在进一步探索中。

三、抗疫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策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自古以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基因。笔者认为,面对抗疫“大考”,高校应联合“青春广告祖国”系列事情,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抓手,聚焦鼎力大举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将抗击疫情与爱国主义教育领悟起来、贯通起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注入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国家培育高素质的爱国人才。

1.冲破时空阻隔,丰富教育内容

在学生内心深处播撒下爱国的种子,使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事关“培养什么人”的深刻命题。面对严峻的疫情,各高校都果断地采取了相应措施,如延长开学日期,开设网络课程,督促学生服从所在地指挥,严禁学生提前返校等等。对于学校做出的各项安排,绝大多数学生给予了理解和支持,因此,可以说,整体来看,大学生在此次疫情防疫期间政治思想表现上是非常好的,这也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开展很好。但是,在疫情大考面前,大学生交出的爱国主义考卷也不是满分的,细思之下,我们仍然可以发现极少数个别大学生的爱国热情还有待提高。

疫情是一场灾难,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不能因为时空的阻隔而改变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要务,反而要让它成为一部活生生的教材。爱国主义教育要做到这点,需要运用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的内涵,不局限于学校教育,不局限于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者、大学生辅导员,应冲破时空阻隔,利用无声典范的强说服力,用身边的榜样感染他们的心。面对重大疫情,一群人肩负重任,负重前行,他们“不计报酬,不论生死” 最快时间建立“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和大大小小的方舱医院,甚至还有瞒着家人写下“请战书”的……,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迎难而上奔赴武汉,众多一线医护人员和解放军、武警官兵们、身边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在武汉乃至全国各地用生命诠释爱国情怀……许多单位取消了休假,进入工作状态。其中的每一位爱国行动者,都可谓是无形的教科书,其中的一点一滴都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倡导大学生向他们学习,知行合一、身体力行,把对国家之爱融入日常、付诸行动,激发爱国主义教育正能量。

2.开发媒介应用,创新教育载体

在复杂多变的互联网教育时代中,准确理解“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内涵,在抗疫特殊时期,特殊环境下,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媒体应用,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和讨论的话题。媒介应用是传播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用好融媒体产品,打通网上网下、版面页面,依托微博微信、社交媒体、视频网站、手机客户端等传播平台,结合抗疫这一特殊时期,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点和接受习惯,大力开发并积极推介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富有爱国主义气息的媒介新应用,与大学生互动,交流抗“疫”心情、抗疫生活方式,分享老师们亲切的话语、校领导的殷殷嘱托、学生自己的生活动态、学习动态、所处地方的所见所闻、真实感想,展示丰富多彩的趣味生活等等。利用移动端无缝嵌入日常生活的优势,生动讲好抗疫爱国故事,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让开发的抗疫媒介新应用成为大学生寒假的精神家园。

同时,抗疫时期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还应该以更具时代性、亲近性,更富有“网感”的方式开展。可以利用融媒体,将线下爱国主义教育展览内容转化为数字化信息,开发爱国主义数字建设工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与网络传播有机结合,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新技术新产品,生动活泼开展网上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一种丰富网上正能量宣传内容的有效方式,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大力传播主流价值观,让其成为营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浓厚氛围的重要阵地。

3.融情实践活动,增强教育效果

热爱自己的祖国,虽然源自一个人的自然情感,但也需要培育和滋养,才更真切、更深沉。如果缺乏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之“爱”就可能失去温度、消解能量。现实中,一些人对“爱国”二字麻木不仁,认为倡导爱国主义是刻板、迂腐,甚至对他人的爱国情愫不以为意、嗤之以鼻。这些,既缺乏尊重与敬畏,也映照着爱国主义教育的不足。此次新冠病毒疫情使我们无比紧张,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很多人身体力行加入了志愿者行列,也有很多人没有机会直接参与,但仍心系疫情,努力通过各种形式尽一份责、出一份力、献一份爱。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极个别的人冷眼旁观,消极应对,甚至有人在网络上发声“宁愿死一千个新冠肺炎患者,也不愿科比死”。这种对生命的漠视,不得不使我们认真反思大學生的爱国真情。

爱国主义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它是具体的、实践的,必然要落实到每个具体的人身上,体现在每个爱国者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中,能够突破小我、实现大我。目前来说,爱国主义教育有其特有的环境优势,也有其在现实抗疫条件下的劣势,融情实践活动,增强教育效果,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关键。抗疫期间,大学生足不出户,正是积累知识,沉淀思想的难得机遇。人是社会的人,是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存在的个体,但人所处的时空环境是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前提条件,没有脱离时空而存在的个人,也没有一个人能够脱离自身所处的时代而孤立发展。个人只有把理想追求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才会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地实现价值。因此,在这种情景下,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围绕精进学业、提升思想境界,主动深情投入,设计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使他们能自觉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勇敢承担起对国家的义务,为抗疫积极的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做出应有的贡献,把对祖国的无限热情转化为对国家忠诚、对民族热爱、对人民关切的实际行动,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团结民族力量、凝聚人心的最鲜明旗帜,对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疫情无情人有情”,目前,正值抗疫关键时期,我们要将爱国主义教育深入、持久、生动的开展下去,引导大学生将“小我”融入祖国“大我”之中,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颖达.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深入学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5970452681000011&wfr=spider&for=pc

[2]教育部.要将抗击疫情与爱国主义教育领悟起来. https://m.jcjy.net/a/xxgk/gsgg/123368.html

[3]张立学.重大疫情应对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着力点. 光明网.http://edu.gmw.cn/2020-02/09/content_33537556.htm

[4]张慧敏.抗疫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http://mks.dlmu.edu.cn/info/1025/1806.htm

[5]于超.疫情面前,浅谈爱国主义教育重要性的几点思考. http://www.univs.cn/zx/a/xyh_xyh_ynkyk/200228/1538160.shtml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抗疫大学生
“画”说抗疫
团结抗疫
抗疫作品展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