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时期中学德育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2020-10-21李跃全
李跃全
摘 要:在素质教育的教学背景下,中学教育已经不仅仅是对于学生文化课的教学,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方面的发展,重视德育教育。新时期中学的德育管理工作成为中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斷摸索创新丰富多样的德育教学模式。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主要以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为主,班主任负责制定班级管理计划和班规班纪,通过开展这些工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都能够有所提高。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中学德育管理;创新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等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生活方式,信息获取的渠道等也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就要求中学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开展德育工作,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效率。
一、重视德育工作,营造德育环境
中学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当秉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贴近生活的理念。实现德育教育开展的有效性,以及能够帮助广大师生正确认识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将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教学工作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渗透德育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以及思想观念,不断细化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能够践行课堂行为。同时学会进行自主思考。教师也要不断挖掘教学工作中的德育资源,通过科学的评价来帮助学生树立抗挫折以及抗压力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健康的德育学习环境中茁壮成长。
二、丰富德育形式,教学方式灵活化
中学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不断丰富德育教学内容,也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以及灵活化。首先,要保证德育内容的丰富性。中学学生在走进学校之前,对这个世界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对这个社会也有着自己的认识,本身存在着自己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丰富德育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其次,要保证德育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使用某一种教学方式,这样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例如,可以采用观影、去养老院、去教育基地进行参观等,开展德育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兴趣。最后,要注重德育方法的多样性,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实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教学效率。开展德育工作并不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以及说理教育等,而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例如,可以采用榜样示范法等,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开展德育教学工作。
三、进行互动式教学,提升德育教学魅力
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可以通过互动式教学来不断提升德育的教学魅力,所谓互动式教学,指的是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高教学效率。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让教学内容更加有代入感,能够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环节当中。教师能够直观地了解学生对于某个问题的看法,从而针对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除此之外,开展互动式教学也有助于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建立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借助知识魅力,理论魅力以及人格魅力和艺术魅力的方式去打动学生,用逻辑魅力去征服学生,通过艺术魅力来感染学生等,不断提高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
四、制定评价指标,完善德育管理
在开展德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多种评价方式来测验学生的德育发展程度,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在进行德育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制定评价指标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方式展开评价,让学生意识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然后进行自我改正。除了进行自我评价的评价方式之外,还可以通过客体评价。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其他学生对于学生的评价等。通过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使学生能够从不同方面各个角度来了解自己,以及发现自身所存在的缺陷,不断改正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加强德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中学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德育发展,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德育教学体系,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丰富德育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同时也要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也加强中学的德育工作,提高德育教学效率,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白守湖,张平武.新时代中学德育课程的发展及其应对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48):83-84.
[2]廉东旭,王柳丝,刘泽明.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10):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