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曜变复烧的现状及技术难题

2020-10-21张中钦

神州·下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釉料建盏斑纹

摘要:建盞是中国陶瓷文化中的瑰宝,曜变天目是建盏中的极品,被誉为“碗中乾坤”。曜变天目的复烧一直是建盏界的热点,市面上出现的类曜变作品存在的主要问题:1、底色不是黑底而是偏蓝紫底。2、盏外壁析晶太多。3、斑核形状与传统曜变的斑核相差比较明显。4、类曜变没有明显的光晕。如何解决:首先要从传统的胎土和釉料着手;其次要注意施釉的方式;第三要注意窑温与气氛的控制。张中钦曜变天目,遵循古法,最大限度地再现了宋代曜变的本原特点,斑群活、光晕玄、毫丝隐、虹彩炫,被誉为“仿古曜变第一人”。

关键词:曜变;类曜变;斑群;隐毫;虹彩;光晕;原矿;窑温;复合釉

绪论

随着《清平乐》《庆余年》等与宋代题材有关的网红电视剧的热播,建盞作为重要的道具,高频次的进入人们的视野,备受追捧,再掀收藏和使用的热潮。建盏是中国陶瓷文化中的瑰宝,是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艺术,这种自然天成的丰富意蕴,其品质高贵而素雅,静谧而低调,是典雅精致的宋代茶文化的代表。曜变天目,更是建盏中的极品,被誉为“碗中乾坤”。“曜变,一种自然能量的转换,以火的力量将釉烧出宝石般的光泽,简单的圆形能产生一种静谧的力量,让人在纷乱中进入禅思的境界。”宋代,日本僧人至中国习佛取经之时从浙江天目山寺院将其请回日本,故称为“天目碗”(Tenmoku)。数百年来,一直日本奉为“顶级国宝”。(见图1)

一、传统曜变天目复烧的发展现状

曜变建盏的烧制技艺早已失传700余年,复烧曜变一直是建盏界的热点。曜变建盏烧制之难,吸引着无数建盏工艺师以毕生精力复原破解。随着对曜变天目研究的不断深入,烧制技艺的不断成熟,市面上出现了众多的类曜变作品。

“类曜变”主要有两类:第一类属于黑底,底色乌黑,比较接近曜变的底色,但是出现的蓝色或绿色、红色斑纹,没有斑核和光晕,整体比较呆板,不够灵动。它是通过纯粹添加“铬”复烧成蓝斑的仿品,市面上出現最多的就是这类作品。然而,真正带“油滴”的蓝斑,由于仿制技术还不成熟,直至目前仍未见到此类仿品面世。

第二类斑核、隐毫以及色彩都很丰富,整体很炫丽,相比第一类更接近传统曜变。但也仅仅是类曜变,原因几点:1、底色不是黑底而是偏蓝紫底。2、盏外壁析晶太多,不像传统的曜变其乌金底分布少量曜斑。3、斑核形状与传统曜变的斑核相差比较明显。传统曜斑的造型更加随形自然,斑群的分布聚落有序,疏密结合,错落有致。而类曜变更接近油滴斑纹分布的效果。4、类曜变没有明显的光晕。传统曜变的光晕是斑核边缘漫延出来的虚影,随着光线的变化呈现出若隐若现的效果。而类曜变的晕浮于表面,缺乏变化,整体更接近彩滴而不像曜变。

二、传统曜变天目复烧的方式及技术难题

曜变天目作为陶瓷艺术的无上神品,之所以难以复烧是因为它的烧制条件非常苛刻,胎土、釉料、烧法、窑内气氛甚至外部自然天气状况、气温变化等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和制约着它的形成。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复原曜变,就要从这些因素开始研究。(见图2)

首先要从传统的胎土着手。曜变胎土泥料均取自建阳的矿土,也就是原矿泥和原矿釉。原矿泥是氧化铁含量高达8%左右的红色粘土,胎土含铁量高。天然的矿土中金属元素丰富,所以在高温烧制的过程中,铁作为主要发色元素,兼有其他金属元素发色。这是一个复杂而反复的过程。

建盏之所以能做到“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就是复杂的釉料配制与复杂的窑内氛围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盏使用的釉料属于铁系结晶釉,选用建阳当地的一种紫红色的天然矿石。这种石头富含铁元素及其他金属的微量元素,是一种含铁量较高的石灰釉。在1300摄氏度左右时,由于窑温高、釉粘度小,胎釉中fe2o3分解产生的小气泡可以直接析出釉面,形成与釉主体相不同的液相小滴,在复杂的窑内氛围共同作用下,产生了极富变化的窑变。而这种窑变的极品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曜变。

其次是烧法。曜变天目斑纹形成的条件首先在施釉的工艺上有别于油滴。以复合釉的施釉工艺,让釉层产生多重釉泡条件。上釉时采用两层先后施釉的方法,在烧制过程中可以产生许多釉泡,保证斑核的形成条件。从结构上看曜变斑比油滴斑在外围上多了一圈对光线产生镜面反射的光晕。从曜变产生的环境看,它所在窑内气氛比较特殊,形成斑纹光晕的温度很窄,非兔毫油滴等氛围中所能产生,因此犹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

与现代窑炉不同,古代龙窑气氛多端,不同的季节气候,白昼或是黑夜,都会对窑内气氛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件成功作品背后是千千万万件废品。其烧制是“一炉生,一炉死,一炉生不如死”,难烧之处可见一斑。当然,建盏独特的曜变艺术魅力也在于此。可以说,釉料配方和窑内气氛变化对曜变烧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三、张中钦曜变天目的特点

有人说南宋时期的曜变天目,光环的颜色会变幻不定,妖异瑰奇得不像是人间之物,就像“妖变”。凝视此盏,恍如一片星空,繁星点点,神秘莫测……令人心潮起伏。笔者十余年潜心研制,以传统原矿釉料,经过数千次的实验,终于复元出800多年前的稀释珍品。所复原的曜变天目最大限度地再现了宋代曜变的本原特点,被誉为“仿古曜变第一人”。笔者复烧的曜变主要特点有四个:斑群活、光晕玄、毫丝隐、虹彩炫。以下结合作品分析传统曜变的四个特点。

斑群。曜变斑纹像是“空心的油滴”,形状有别于油滴斑纹的圆润规整,犹如鹅卵石的自然生动。有些斑纹黑中还带有灰斑,显得立体感更强,且曜变的斑核并非油滴斑那样呈均匀分散的状态,而是会有几个大小不同的斑核聚成一群的趋势。不同的曜变盏,聚落趋势会有差别。

光晕。斑核周围如同日食太阳散射出的光晕,包围着的色彩会随着光照角度的改变,折射出变化无穷的异彩,引人无限遐思。(见图3)

隐毫。除斑纹光圈晕彩,另一重要特点是,曜变部分光晕会带有兔毫状线条。笔者的曜变与藤田美术馆、静嘉堂所藏的曜变盏细节相似,它们的光晕并非完全连续的一片,而是有些线条的,看着像“兔毫状的彩光”,若隐若现。

虹彩。奇妙的光晕是曜变的神秘之处,但是使曜变更加绚丽多彩的,应该是光晕上的虹彩了。在不同的光线之下会呈现出红、黄、蓝、绿、紫等变幻莫测的光芒,显得流光溢彩,幽炫妖异。曜变最为神奇之处就在于此,它就像七彩宝光,这是器物的“灵”,是曜变的“魂魄”。结合盏底的黑色釉,则更显神秘玄幻,如深邃玄奥的宇宙星空,如空灵静谧中浮现的大千世界,蕴含着“无一物中无尽藏”的禅宗艺术之美。

可以說,迄今为止在国内外众多面世的曜变复烧作品中,笔者的作品在斑纹结晶,光晕毫彩等细节与日本展出的传世之作最为接近。在日本东京的几次交流和展览中深得业内专家的认可和追捧。(见图4)

四、总结

千百年来,建窑的窑火之所以熄灭之后还可以再次被点燃并且熊熊燃起,在于勤劳而聪慧的建盏工艺师们用双手不停地叩响创新的大门,将自己的思考不断地付诸于实践,得以让建盏曜变复烧技艺能有一次次的突破,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至我辈,责无旁贷,只有更多的人坚持在传承中发展,薪火相传,方能使中国的陶瓷在艺术历史的长河中长盛不衰,也才能使曜变天目这个陶瓷艺术的瑰宝再次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李威,《科学论证中国新发现的曜变天目盏》,《看历史》2016年12月

[2]王金田 等:《影响曜变天釉特征的几个因素》,《中国陶瓷》1986第6期

[3]方忆:《新出·変 曜 天目》,日本《聚美》2012 第 5 期

[4]叶宏明:《曜变,油滴与兔毫》,《河北陶瓷》,1982第1期

[5]马骋:《建窑》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第33页

作者简介:张中钦,毕业于福州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亚洲陶艺文化发展协会会员,日中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团导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陶瓷大师联盟理事,福建青年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福州陶瓷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参加2019.8日本东京都美术馆艺术展、2019.5日本东京曜变天目个人展、2019.4日本东京中日陶瓷艺术交流会,2018年应法国艺术家联合会之邀,作为中华陶瓷大师联盟的当代青年陶艺家代表之一,赴法国卢浮宫展览。2018年建盏系列作品作為“丝路上的文物纪念邮票”《擷丝成帛》海内外发行。2017年建盏作品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產艺术团“丝路上的茶席”指定茶器。2016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繁星计划—当代青年艺术家展”中国、美国、韩国、日本巡展,作品《繁星》《黄金油滴》被收藏。2015首届上海国际陶瓷柴烧艺术节,作品《朽》被收藏。2014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展“巧夺天工金马奖”金奖。

猜你喜欢

釉料建盏斑纹
老守卫斑纹蜂
建盏谣
渗花釉料及其制备方法、渗花抛釉砖及其制备方法
品牌建设于建盏产业的发展
微视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种抗菌陶瓷釉料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高透强化白陶瓷釉料及制备、使用方法
涅槃重生,土火交融的建盏之美
绕远的斑纹鹿
绕远的斑纹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