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1岁老人和他的“票证档案馆”

2020-10-21黄莺

华声文萃 2020年10期
关键词:票证克兰粮票

黄莺

曾经,生活里,不是有钱就可以买到物品的。好吃的点心、实用的自行车,甚至灯泡、线、肉类、粮食这些生活必需品,都需要票据。

从1955年第一张粮票发行开始,到1993年粮票正式谢幕,中国曾经历了近40年的“票证时代”。“凭票供应的日子好像过去很久很久了,其实也就不到30年的时间。”在杭州西溪街道下马塍社区,年逾90的吴均林老人把家里剩余的和从市场购买的一些票证分为“票证种类”“粮票上的风景”“粮票历史”“改革开放初期城乡的粮证”“取消粮票后过渡期使用定量供应办法”等八个类别,组成了一个“票据档案馆”,记录了那一段历史。

1928年出生的吴均林,当过兵,也在邮电系统工作过。上世纪末,离休后的吴均林闲了下来,对收藏历史物件有了兴趣,他把家里的老物件都整理起来,还写了自传。在他家里,日记、家信、工资单等等都已经装订整理好,一个家庭的历史通过老物件得以定格。票证是他的收藏品之一,他最初的想法,就是希望通过这些票证能够唤起那一代人的记忆,能加深当代年轻人对历史的认识。如今,他手头的票证比起专业的收藏家来说并不多。吴均林的女儿吴克兰告诉记者:“我爸爸的收藏大部分都是当年家里的结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各种票都不够用,哪里会有剩下,后来他去收藏品市场淘过,市场上也没有多少剩下。”

在所藏的票据里,有盐票、糖票、月饼票、肥皂票、香烟票、各种尺寸的布票、棉花票、棉胎票、工业品购货券等等。烟票是储存最多的票据,因为吴均林不抽烟,所以这些当年发下来的烟票都结余了下来。1988年开始,肉票、粮票、水产票、豆腐票、煤油票开始变多了,有时候还有整版的富余。

在吴均林的收藏里,零星有几张1976年、1978年的肉票,看到这些肉票吴克兰笑了,“按照我的记忆,70年代的肉票肯定是不够用的,这几张剩下的肉票,应该是当年藏来藏去藏过期的。”她说,那会儿肉票都是有时间的,一个月过期,就不能用了,“我记得家里的肉票只够用来切切肉丝、肉片,难得吃一顿红烧肉,那是一个月的肉票都要搭在里面了。”

不少副食品票上还有编号,从1号到30号,是一个整版,这是怎么用的?难道是一天用一张?

“不是一天用一张。应该是一个编号可以对应一种物品,具体对应什么物品,当时会发通知的。”吴克兰回忆,“比如当时会出一个通知,从4月20日到5月20日,可以凭3号副食品票购买粽子,那么就要回家把3号票找出来,然后带上钱赶紧去买粽子,如果去得晚了,已经卖完了,这个票就用不出去了,算是作废了。”

细心的吴老先生,还留存了当年凭票供应商品的一则通知,“我家所有的肉票、豆腐票、粮票我是有权限管的,上学路上要买个油条打牙祭,也是又要粮票又要钱的,我们家条件还可以,小孩子身上也是有一些粮票的。”吴克兰还记得当年买荷花糕,也是要凭粮票买的,“那会儿哪用哄孩子吃饭,说不乖不给饭吃,立马孩子就乖乖的了。”

而对于吴均林来说,所有票据里,印象最深刻的要数一张自行车票,“我们家人口少,所以是轮不到发自行车票的。后来,70年代初,部门里有一张自行车票,我当时表现好,领导奖励给我了。”

老人记得,那张票拿去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车子骑了很久很久。与粮票一同出现的,还有购粮证。吴均林记得,购粮证和粮票是配套使用的,居民要凭购粮证到粮食管理所取粮票,买粮也要凭购粮证,购粮证其实是每家的“命根子”。

在那个时期,居民搬迁,除了要到搬出地和搬进地的派出所办理有关手续,另外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手续便是到两地的粮管所办理相应手续。“哪家要是遗失了购粮证,意味着这个家庭将无法买到粮食。是要饿肚子的。”

(摘编自《钱江晚報》2019年5月2日)

猜你喜欢

票证克兰粮票
Marvelous mural 神奇的壁画
票证收藏驶入“快车道”
张宝红:中国票证拍卖第一人
粮票
男人的较量
粮票:承载着多少人的记忆
小粮票,大收藏
投资粮票成富翁
投资粮票成富翁
急白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