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话的破灭,是溃败的开始

2020-10-21毛亚楠

方圆 2020年19期
关键词:水神艄公水患

由于历史上黄河常年泛滥,沿黄一带曾无力征服它的人们便将祈求平安的愿望寄托于神仙,于是就有了祭拜水神的传统。9月3日,我在陕西榆林吴堡县采写保护黄河流域公益诉讼案件的时候,果然在一个叫川口村的地方发现了一座水神庙,此庙建的与当地民居类似,为窑洞式,洞口砌着半米高的矮墙,只留一人宽进出,里面立一牌位,下有三条墨字红联,供桌上摆着零星的供奉。很明显,这已是座少有人光顾的庙了。

庙门前,此地一个名叫任增益的农人恰好经过,我便指着这庙问:“你们现在还拜他吗?”任增益摇了摇头,说出了句令我觉得心惊的话:“人和神都是互相利用的。”

任增益今年六十岁整,是土生土长的黄河人。年轻的时候,他曾亲眼见过黄河两岸船只往来,经贸繁荣的景象。吴堡县的吴堡渡过去是黄河运输航道中十分重要的渡口,曾有艄公在此撑船,靠在黄河两岸摆渡客人与货物为生。回忆起古渡口的黄河艄公行船的风姿,任增益赞不绝口,因为想要在湍急的黄河水流里平稳行船绝非易事,老艄公们自有一套行船掌舵的方法。当时的艄公们把祈求消除水患、航运安全、风调雨顺等美好愿望,寄托于水神的庇佑,沿黄一带也就纷纷建起了大大小小的水神庙。在吴堡县,每年的农历六月六,是水神的生日,曾经来这里敬供的人络绎不绝。后来,随着黄河上一系列水利工程越做越有经验,黄河水患得到了治理,而航道的没落也使得航行船只逐年减少,这类庙宇的香火便渐趋冷落了下来。

像任增益这样的黄河人都有修大坝、种梯田的生活经历。陕北人种梯田,既为了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更为了解决温饱。来到陕北后,我才改变之前对黄土高原的印象,它不再是文学作品里的黄土与沙坡,而是一片片绿色的海洋。“任增益们”通过在干旱少雨的丘陵山坡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波浪式断面的田地,修护了环境,同时也改造了自己贫瘠的家乡。

9月3日,《方圓》记者在陕西榆林吴堡县采访时,在川口村发现了一座水神庙。(摄\方圆记者毛亚楠)

环境变好了,人们对黄河的恐惧远去,敬畏也少了很多,一些新的问题随即出现在近年来的沿黄线上,其中,非法采砂现象尤为突出。在陕北的这几天里,我分别跑了绥德、吴堡、延川三地的非法采砂点,亲眼目睹了这种无节制采砂对黄河流域造成的破坏。非法采砂行为在黄河流域盛行的历史,其实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各类房地产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对砂石料有着广泛的需求,而黄河砂是天然的水洗砂,是最好的建筑砂,人人争相逐利。我问过一个采砂工,对方说现在黄河砂价非常高,市场上一方砂土就卖200元,好多住在黄河边的村民只要投入机械,便可无成本地采砂卖砂,采砂工作同时解决了村民务工问题,相比离村去城里打工,村民们更愿意留在家门口就把钱赚了。但钱是赚到手了,这种人为造成的破坏不仅给黄河生态环境带来了灾难,更重要的是,破坏了黄河的蓄水调节功能,而这是导致水患灾害发生的直接根源。

如此了解下来,我便能理解水神庙如今为何会门庭冷落了。一个神话的破灭,往往是一种溃败的开始。好在如今围绕沿黄线上的生态保护行动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一个个因采砂而遭破坏的滩区也在一块块休整、恢复中,黄河母亲千疮百孔的躯体终于得到了医治,但愿在不久的将来,受损的河道能变回曾经的美与平静,继续滋养生灵。

猜你喜欢

水神艄公水患
汉江渡口——两代艄公的“价值观”
探讨《聊斋志异》中的水神信仰
水患变水利 保护安阳“母亲河”
渡口的歌声
古道 古码头 老艄公
河南黄河水患研究综述
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水神”
放着河水不洗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