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成本管理的作用分析及完善探讨

2020-10-21许冉

财经界·上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成本管理内部控制事业单位

许冉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成本管理  完善探讨

社会发展、国家管理等均与事业单位具有紧密联系,事业单位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事业单位要想在未来更好的增强自身价值,更好的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就需要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将内部管理进行完善,才可以保证成本管理工作的落实;并且帮助事业单位实现资金配置高效的目标,促进经济效益增长。所以事业单位通过内部控制来提升成本管理水平是极为有效的途径。

一、内部控制对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夯实财务审计基础

成本管理工作是需要审计工作进行监督,主要是针对事业单位的项目、资金等进行核查与管控;审计过程必须要确保所有的成本管理数据具有真实性、可靠性;通過审计可以及时的发现成本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对相关人员、单位进行追责。而内部控制的强化就可以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下,对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进行管控,确保财务审计工作能够顺利展开,夯实财务审计基础。

(二)保障国有资产安全

部分事业单位的运作资金主要是由财政资金作为支撑。往往某些事业单位在从事社会服务或者其他经济活动时,缺乏成本管理意识,没有选择合适的方式对事业单位成本支出进行管理;从而造成国有资产不必要的支出,造成浪费。因此在内部控制作用下,可以有效督促事业单位加强成本管理,针对支出项目与获取收益进行有效管控;严禁出现贪污、挪用或者是滥用的情况发生,为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提供保障。

(三)引导事业单位开展经济活动

成本管理作为事业单位当下开展经济活动不可绕开的内容,必须要通过内部控制来保证成本管理质量,并且引导事业单位在开展经济活动时注重成本支出。通过内部控制,能够将成本管理岗位职责进行明确;并且针对具体的流程进行梳理再造;通过合理的管控,针对成本管理手续、制度等进行优化,确保成本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另外可以有效的管控事业单位开展经济活动的秩序,避免经济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较大的偏差,浪费成本支出。一旦发生偏差可以及时的进行错误纠正,更好的实现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目标。

(四)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真实、精确

在成本管理当中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精确性将会影响到成本管理效果。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下将会强化财务管理水平,自然会提升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精确性。从而为事业单位成本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信息,帮助事业单位做出正确成本管理决策。同时内部控制也可以反过来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充分运用,以此来优化内部控制体系。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下成本管理存在主要问题

(一)成本管理理念普及度不高

事业单位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也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但是无论如何改革创新,某些事业单位并不能够自己承担运营资金,只能够由国家财政资金支撑。因此许多职工缺乏竞争意识,而且以为事业单位就是“铁饭碗”,对于成本管理等改革要求并不会放在心上。所以事业单位在成本管理理念普及方面存在欠缺,甚至事业单位的领导人都缺乏成本管理意识。所以当下某些事业单位的运营效率以及管理质量极其低下;不仅无法实现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以及经济效益成果,甚至还会造成许多国有资源浪费的情况。事业单位整体缺乏成本管理理念,职工、领导层更是忽视成本管理控制;单方面的认为事业单位不需要进行成本管理,给内部控制下成本管理的执行形成极大的阻碍。

(二)成本管理核算机制欠缺

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民需求的提升,都要求事业单位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与产品;但是事业成本管理意识的欠缺导致缺乏完善的成本管理核算机制。尤其是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对于资产的核算并不严谨;或者成本核算过于随意。结合2013年所颁布并且执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运用收付实现制。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愈加复杂,与市场的连续愈加紧密,收付实现制已经不能够完全的满足事业单位成本管理需要;这也是造成成本核算机制欠缺的重要原因。虽然2019年开始采用政府会计制度进行财务核算记账,但是多数事业单位对于成本管理核算机制的缺陷并不会投入成本进行优化,致使成本管理核算过程中将错就错;最终造成事业单位成本数据信息失真。

(三)成本控制基础薄弱

社会进步、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都要求事业单位规模进行扩张,随之而来就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持续增长;而且在社会消费、物价等持续上涨的背景下,致使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增加,相应的成本支出也会增加。因此给事业单位成本管理形成极大的挑战,虽现已实行政府会计改革,加强了费用的核算,但某些事业单位无法有效适应这一转变,加上自身成本控制基础薄弱;一时间无法对事业单位所掌握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同时在核算不同部门(科室)所耗用成本时面临部分部门(科室)无法提供耗用台账等基础信息,导致单位成本核算基础薄弱,从而影响成本控制措施的运用。

(四)内部控制与成本管理联系不紧密

内部控制其实并不只是涉及到成本管理,还涉及到预算、资产以及资金等内容,凡是隶属于财务管理的内容都是内部控制管控范畴。然而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水平本来就不高,加上对成本管理的忽视;使得内部控制与成本管理两者没有紧密联系,无法发挥出两者协调配合的作用。另外就是缺乏内部控制、成本管理专业人才,或者说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成本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养有所欠缺,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与成本管理结合的作用。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下成本管理优化策略

(一)强化内部控制与成本管理意识

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帮助事业单位提升成本管理水平,将事业单位成本支出较大的现状进行改善。因此事业单位需要从思维着手,将内部控制与成本管理意识进行普及,夯实内部控制下成本管理的环境基础。首先可以针对事业单位领导层组织座谈会,邀请相关专家对内部控制、成本管理理念进行普及;让领导层先学习内部控制、成本管理理念。只有在事业单位领导层中树立内部控制与成本管理意识,才会在后续工作中向职工普及相关理念。其次则是针对职工进行内部控制、成本管理的普及,主要是通过员工手册、规制制度等方式向职工传递领导层增强内部控制与成本管理意识的决心。最后则是在整个意识强化过程中要以节俭节约节省为目标,形成事业单位成本管理文化。

(二)健全事业单位内部评价体系

事业单位内部评价一直处于矛盾当中,只是简单的围绕职工晋升进行评价工作,功能过于单一。针对内部评价机制需要事业单位将其功能进行开发,可以完善内部评价工具对内部控制、成本管理等制度运行结果的评价,以此健全事业单位内部评价体系。另外事业单位要重视内部评价结果的应用,保证评价体系的透明化、公开性;可以结合内部控制与成本管理职工的工作内容、进度以及获得成果进行客观评价,以此作为参考给予其一定奖惩。并且在绩效考核时要将内部控制、成本管理工作成果与绩效进行挂钩,充分激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积极性。

(三)优化成本管理机制

事业单位在过去只注重考核社会效益,对于经济效益缺乏重视。所以内部控制下的成本管理工作效率并不高,通过优化成本管理机制来提升内部控制与成本管理水平。在内部控制成本管理当中资金管理尤为重要,也是影响成本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在资金管理中树立科学管理目标、将资金收支、管理流程进行梳理,才能够对资金运用进行完善管理。其次要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控制,由于事业单位规模的扩张,人力资源需求持续增加,相应的人力资源成本支出会增加。所以要针对人工成本进行严格控制,根据事业单位实际需求控制在编人数,有效的降低人工成本。

(四)内部控制与成本管理进行充分结合

事业单位要将内部控制与成本管理进行充分融合,发挥出两者的协同作用。首先内部控制人员与成本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对某些工作流程进行合并,便于内部控制对成本管理进行管控;其次则是要提升双方工作人员综合素养,定期组织培训增强内部控制、成本管理人员专业技能;为内部控制与成本管理的结合奠定基础。最后则是将成本管理所有流程全部纳入到内部控制体系当中,由内部控制对成本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保证成本管理工作的执行质量。

参考文献

[1]肖英華.浅谈内部控制对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的作用[J].财会学习,2019(12):255-256.

[2]代宁宁.加强事业单位成本管理与控制的途径研究[J].财会学习,2019(21):125-126.

[3]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01):57-62+96.

[4]潘新梅.如何不断加强事业单位成本管理与控制[J].中国集体经济,2015(13):42-43.

猜你喜欢

成本管理内部控制事业单位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