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点亮科技星空
2020-10-21
6月23日上午,中国“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至此,从1994年北斗一号建设正式启动,到2020年完成全球组网,中国北斗建设历时26年,通过服务中国、服务亚太、服务全球的“三步走”战略,终于完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星座部署,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洲的伽利略一道,成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
26年的努力,铸就了中国航天的一个历史性成就,更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中国在科技创新道路上的义无反顾。上世纪80年代,一批仰望星辰的中国科学家开始研制中国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并以“北斗”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光明和方向的星座命名。由此,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拉开序幕。90年代初,根据当时的技术基础和经济情况,我国采用了“双星有源定位”体制,先建设北斗一号系统,用最小的投入实现了为我国和周边地区提供导航定位和短报文通信服务,解决了一个有无的问题;21世纪之初,建设北斗二号系统,解决从有源到无源定位的问题,服务覆盖区也扩展至整个亚太地区,同时也为未来建设全球系统进行了技术探索与试验;在技术基础和经济实力具备的条件下,建设发展全球系统实现全球覆盖与服务。
“先有源、后无源,先区域、后全球”,北斗系统采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符合我国国情,也再次有力地证明了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自力更生、依靠自主创新,才能把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實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但我们也同时看到,我国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国科技在视野格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体制政策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企业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瓶颈仍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成功发射的“北斗三号”告诉我们:只要矢志不移地坚持自主创新,勇于攻坚克难,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梦想总有达成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