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数”破浪,宏钢数控扬帆“智能大海”
2020-10-21曾媛丁毅
曾媛 丁毅
“这个机型如果我们不生产,客户只能从国外购买,每台机器可能要多花100万元,这就是宏钢的价值。” 重庆宏钢数控机床有限公司董事长汪传宏创业以来一直秉持着一个信念:“我不相信中国人做不出好的机床。”
在重庆宏钢数控智能化工厂的外墙上,有一行醒目的大字:每个民族都需要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
做智能制造的追梦人,汪传宏就是其中之一。
重庆宏钢数控从1998年创立至今,获得了许多荣誉。对于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汪传宏将其比喻为“借船出海”,“宏钢的目的是要通过智能这艘‘船更稳更快地去‘对岸卖机床,最终的目的是让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碰壁:你买去技术也做不好
“很传统!很危险!”2013年,一位日本企业家对重庆宏钢数控说的这两句话,时常回荡在汪传宏的脑海里。
“当时,我们想找一家日本企业购买两项技术,但这个日本企业家说,就算把技术卖给我,我也做不好,因为这是一套系统工程,而我们没有这套系统。”回想起当时的碰壁,汪传宏很感慨,“这次经历,让我看到了机床在整个世界发展的情况,也认识到我们在思维和方法上与先进企业存在的差距。”
这件事情之后,汪传宏开始认真分析重庆宏钢数控所面临的处境。“同样的产品,你卖10万元,他就卖8万元,甚至有的厂家只卖6万元,大家靠着恶意杀价的行为来吸引客户。”汪传宏说,“这都是因为产品在市场上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优势。所以,曾经有一些客户对宏钢的印象可能只停留在价格低的层面。”
企业无品牌、产品同质化、定位不明、成本过高等问题凸显。有了危机意识,再加上当时的一些利好政策,汪传宏决定转型升级。
于是,重庆宏钢数控的发展思路在2013年发生了重大转变。
“当时就想着如果不转型,公司只能等死;如果转型,因为零经验,又可能会遇到难以预料的困难。”思来想去,汪传宏最终还是决定拼一把,“传统工厂必须要向智能化工厂转型”。
求学:培训费用就花了两三百万元
此后,下定决心对企业进行转型的汪传宏踏上了“求学”之路。
“日本、德国我都去过,哪里的智能制造发展得好,我就去哪里。”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汪传宏意识到问题的本质,“我们和他们的差距在于从工艺文件到整个研发生产制造的全流程,没有用数据和软件把它打通”。
于是,汪传宏花大价钱向一家企业购买了智能化工厂的“大脑”:一套智能制造的软件系统。
“当时就想,不管花多少钱,我都得把我们的产业链彻底打通,通则不痛。”汪传宏说。
但令汪传宏没想到的是,虽然软件购买成功了,但困难也接踵而至。
“软件是空的,需要往里面填充各种数据,这个工作量非常大。”汪传宏感叹道,“原本以为有了软件就可以走天下,但其实软件里面包含了太多需要填充的内容,比如产品、财务、生产、售后等各种数据。”
“不明白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力气去做数据填充这件事,按照以前的发展模式,重庆宏钢数控依然可以继续生存。”在转型初期,有员工对汪传宏的做法提出了质疑。
正是这样的提问,让汪传宏意识到要改变的不仅是软件的具体数据,还有员工的思维。
“走出去,请进来。”为了让员工尽快适应智能制造的大环境,汪传宏做了很多努力。“我们让员工去外面的企业学习新技术,也请外面的老师将好的理念带入重庆宏钢数控,仅培训费用就花了两三百万元。但是现在看来,一切都是值得的”。
记录数据、录入数据、分析数据,直到今天,重庆宏钢数控依然有一支专业的队伍做着这件事情。
“根基不牢、地动山摇。这是一项基础工作,但是这项工作真的太重要了。”汪传宏表示。
同时,为了配套智能“大脑”,提高机器制造的效率,汪传宏引进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加工母机。“以前一台设备可能只能做一道工序,而现在我们可以实现一台设备做五六道工序”。
除此之外,汪传宏在工厂的建设上也有自己的想法:“工厂的建设必须要跟上智能发展和绿色发展的步伐。为了最大限度利用自然光线,我们选用LED灯和三银Low-E玻璃。此外,整座工厂的中央空调和压缩机全部选用变频模式。”
智能:一个“医生”看诊数百台机器
点击重庆宏钢数控智能化工厂的信息塔屏幕,画面上就会出现该信息塔管辖范围内各设备的操作数据。
利用传感器实施管控,设计人员坐在办公室,便可根据设备的实时运行数据对产品进行优化设计。
采用各类精密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设备,与PLM、PDM、CAPP、CRM、ERP、MES系统集成,为客户打造高品质、低成本、短交期、定制化产品生产线。
在重庆宏钢数控,有着多种多样的智能化生产和管理模式,而在背后發挥支撑作用的正是数据的采集与应用。
“这套软件是请别人为我们做的一套定制化软件,我们往里面填充了公司的各项数据,包括财务、生产、管理、售后等,这是我们公司的一套工艺指南。”汪传宏表示。
“你好,我们发现你们设备的主轴轴向间隙超出允差范围,需要进行检修。”在重庆宏钢数控机床售后服务远程运维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正忙着联系之前购买机床的一家企业客户,提供售后建议。
“客户购买机床并和我们联网后,我们可以实时监管机床每天使用的各项数据。一旦出现问题,系统会自动报警。分析完原因后,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把结果反馈给客户。”谈起大数据应用赋能的远程运维新模式,汪传宏形容道,“现在我只需要一个‘医生,就可以同时诊断数百台机器的问题。”
答案:工作指南不再是领导心情
建设数字化工厂,能顺利为数控机床制造业赋能吗?
转型初期,汪传宏曾有过这样的困惑,但现在他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最近几年,公司很多老员工无论是思想还是行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前没有数据分析,在很多环节上,他们都不怎么提意见,担心我说他们‘拍脑袋。现在,他们通过对自己岗位上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能够及时找出工序问题,并主动提出解决方案。”汪传宏表示。
从被动到主动,员工的变化同步于智能化工厂的建设。
“以前员工做事的‘指南就是看领导的心情,但现在说话只凭数据。你今天做了多少台机器,合格率是多少,全都一清二楚。同时,通过公开整个产业链各个流程的数据,员工可以清楚地看到公司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汪传宏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数据更加纯粹,公司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更强了。”
如果说员工的改变是一份合格的答卷,那转型后的实绩更是让汪传宏倍感兴奋。
智能化工厂建好后,重庆宏钢数控所用的加工设备数量减少了65%,工序上的人力成本降低了28%,物流成本减少了18%,但是品质提升了16.5%,交货期缩短了22%,实现100%定制化。
为生产赋能,为产品提质,让企业增效。借助智能制造这艘“船”,重庆宏钢数控驶出了发展加“数”度,但汪传宏的梦想远不止如此。
“现在每天都会有企业和团队来我们园区参观学习智能制造业转型的经验和方法,等园区全部建设完成后,会有更多的人受益,未来的重庆宏钢数控将会成为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三甲医院。”汪传宏表示。
【启示】
企业的负责人就像一位园艺大师,手上拥有很多盆景,每一盆盆景怎么长,哪一条枝桠需要修剪,花朵的颜色是浅了还是深了,都需要企业家通过自身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来带领企业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重庆宏钢数控一路走来,用两句话形容很贴切,一是敢于做事,二是不怕犯错。结合重庆宏钢数控在智能化工厂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我想围绕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谈谈以下两点体会:
一是固化优势。即企业应该把生产线上最优秀的各个工序和各个部门中最优秀的流程进行固化,而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就是多学、多问、多了解。虽然学习到的经验和方法可能不是最“高大上”的,但一定是最适合本企业组织文化的。学习完成后,再将这些经验和经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況,形成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和行为,并将其固化,形成自己的优势。同时,把固化的东西不断改良和提升,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二是人才引育。企业发展的核心就是人才,智能制造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尤其是实战型人才。给你“开处方”的人可能很多,而能让处方落地并“治病”的人就不太多。所以,在人才的引入和培养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重庆宏钢数控机床有限公司董事长汪传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