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互动—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
——以视障学生非视觉摄影教学为例
2020-10-21陈玉赟
陈玉赟
(广州市启明学校 广东·广州 510507)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内容的不断拓展,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慢慢呈现不足,提示教学模式也需要不断发展和更新。本研究教育对象是特殊学生——视障学生,所教授的课程内容是崭新的非视觉摄影知识内容,因此教育教学的要求教师需要选择和更新教学模式,以适应教育教学内容的要求,适应特殊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发展需要,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恰当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基于此,本文根据实践经验,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知识,探索一种“探究—互动—实践”教学模式应用于视障学生非视觉摄影教学。
2 “探究—互动—实践”教学模式总述
2.1 教学模式涵义
“探究”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新知识并培养创新能力,与当前推行的新课程理念一致。探究式教学模式之父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施瓦布教授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像"科学家"一样,以主人的身分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并发展自己的个性。
“互动”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共同参与教学,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物互动等中习得新知识,是体现师生平等,信任和尊重的一种和谐民主教学。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关学习内容,进行互动学习,除了与人的互动,增加与物的互动。
“实践”是指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之后进行动手实践活动,以及时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实践在技能性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尤为重要,是学习知识效果的巩固和检核,有助于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了解。
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互动学习,通过实践巩固和检验学习结果,进而调整和完善后面的教学,为下一节课的探究环节提供参考,螺旋式循环向上,形成一个连续流畅完整的教学模式。
2.2 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1)符合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探究-互动-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在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需要学生自主、合作,符合STEM教育理念的学科知识、生活经验、学习者中心整合取向,和新课程教育理念一致,符合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向。
(2)适合非视觉摄影课程教学。非视觉摄影是一项多方面整合性技能活动,需要前期的问题发现和探讨,需要人与物的互助交流,更需要实践锻炼,缺一不可。而且非视觉摄影课程有逻辑完整性,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的基础。
(3)适合视障学生的教与学。视障学生因为视力的缺陷,信息狭隘或缺失,发展平台缺乏,体验、感知、参与等能力缺少提升的渠道。探究环节创设的问题和情境,拓展其信息和知识的容量,促使创新意识的萌芽;而互动则为他们创造更多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刺激创新思维的发挥;实践活动让他们能有即时的反馈,及时强化,增强学习的信心。
2.3 教学模式的特色与创新
“探究-互动-实践”教学模式强调学与做,强调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主动性。一般教学模式只是完整地体现在一节课上,该教学模式不但一节课完整,还环扣下一节课的内容,使得整个非视觉摄影课程紧密完整,科学而系统。
3 “探究—互动—实践”教学模式的流程
3.1 教学模式的流程路线图
“探究—互动—实践”教学模式流程是先进行探究环节,然后互动环节,最后实践环节,而实践环节则为下一节课的探究环节提供基础和参考,下一节课的探究环节则承接上一节课的实践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引出新课。整体环扣螺旋式向上,完成整个课程的教学。
3.2 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探究—互动—实践”教学模式先由教师设置情景或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然后与人和物互动中完成问题探究分析总结,知识和技能习得,最后在相应实践活动在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练习和巩固,并从而检查学习情况,以便于教师和学生共同调整和完善后续的教与学。第一次教学活动的结束就是第二次教学活动的“探究”环节的基础,如此循环向上,使得整个非视觉摄影课程完整和流畅。
3.3 教学模式实施的支撑条件
(1)教师必须对整个课程如非视觉摄影课程内容设置熟悉,不同教师互相配合,对每一节课和整个课程都需要把控好。
(2)教具需要丰富和形象具体。一来需要符合教学内容,二来需要符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因为视障学生的特殊性,普通的图片和视频并不能满足他们,需要更具体更形象的教具,教学的探究和互动才能很好地实施起来。
(3)学生需要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探究和互动环节,需要学生的自主性思考,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如多重部学生则难以使用该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
4 “探究—互动—实践”教学模式的成效与推广
4.1 “探究—互动—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案例
非视觉摄影是今年才进入我国和发展起来,建立在视障人士定向能力,摄影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的创作再创作的新兴科技项目,融审美、多感官体验、文学、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为一体。这就要求不能传统纯讲授式教学,“探究—互动—实践”教学模式非常符合非视觉摄影教学要求,应用效果很好。下面以《非视觉摄影之人物照的拍摄方法》教学案例来介绍。
探究环节:【创设情境】分享自己曾经的拍照经历,当别人帮我们拍照时是如何拍取?
学习拍摄人物前已学习拍摄静物如花草,从上一节课实践提炼过渡这节课的探究内容,拍照经历和经验介绍,引出更高层次的,拍人的新问题,进行探究。
互动环节:【观看视频】了解常见的人物照拍摄和相关器械的简单介绍。【游戏活动】利用插盘发现和学习拍摄距离对于所拍人物大小、数量的相互关系。【分类探讨】如何应用手机、简易相机的取景范围、取景距离。
通过人机互动,了解自主学习常规知识。然后与同学互动,完成插盘游戏,感受不同距离对拍摄人物大小、数量的关系。与同学、老师多方互动,探讨和交流取景范围和距离,如和通过非视觉摄影特有的听音辨位、手臂脚步丈量来确定人物的拍摄技能。
实践环节:【拍摄练习】寻找班上的好朋友,给他拍一张照片。老师和低视学生进行点评。【升华布置任务】给自己的朋友、家人和班级组拍一张不同类型的照片。
通过摄影练习,老师及低视同学及时反馈和评价,使得学生可以及时调整和完善自己能力或得到赞许从而强化学习结果。升华任务提到为班组拍摄,为下一章节多人拍摄提供探究的素材和基础。
4.2 “探究—互动—实践”教学模式的推广
该教学模式在非视觉摄影教学应用实践中有很好的效果,可推广应用。
(1)指向性方面。课程方面,该教学模式可应用于科学性课程,特别是动手操作性的课程,课程体系逻辑性较强的。学生方面,该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性、思能力和动手能力。
(2)操作性方面。在应用和推广该模式时,教师应在教学前进行统一的培训,以负责同一课程教学的教师理念一致,互相配合,规范教师教学流程和行为。
(3)完整性方面。该模式一节课有一套完整的结构和一系列运行要求,同时一节课与一节课之间有承接关系,整个课程形成完整统一。
(4)稳定性方面。该模式适应于非视觉摄影课程,同时也适用于其他科学性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参考价值。
(5)灵活性方面。虽说该教学模式有固定的结构和流程,但教学环节的方式方法可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师生特点等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5 总结与反思
5.1 研究过程中的经验
在教学中,教师要钻研教材,大纲和了解学生认知的前提下,对所学内容作出恰当分析和计划,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既轻松又愉快的掌握所学内容,搞好学习个体与学习中介的互动。对教师对整体课程的把控要求高,教师与教师配合度也要求较高,因此同时教授同一课程的教师理念认知需要一致。
5.2 教学模式研究过程中的困难与不足
在教学模式的研究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在不断探索中不断积累经验,建立这个“探究—互动—实践”教学模式,目前效果较好。但是它也有不足之处:(1)不适合所有的课程,对纯理论性知识的讲授课程不太适合;(2)不适合所有的学生,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较高,智力低、理解能力低等学生不太适合。
5.3 需求和期望
在现实教学中,学生在变化,教师在变化,课程在变化,教学模式也需要跟着变化,需要尝试更多的教学方式方法,寻找更适合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