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父母和解,也是跟自己和解
2020-10-21荞麦
◎文/荞麦
致渐渐老去的父母亲
父母与子女间原是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代沟形成,冲突和矛盾接踵而至,彼此心中难免会积结难以化解的块垒。这一组文章是做儿女的对父母掏心窝子的话语,有抒怀、感慨、纠结和解释,也有劝慰、道歉及自省……文章有强烈的时代感,是两代人精神世界的深层碰撞和沟通。
我的爸妈都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可以说继承了前一代艰难困苦的命运。他们经历了大饥荒的童年,贫困的青年时代,又经历了“文革”,很多人都没有完成最基本的教育,是有许多缺憾的一代。
爸妈第一次见面相亲,妈妈留爸爸吃晚饭,煮的粥里只有几粒米。
情意绵绵的背景,是艰难而贫困的现实。
爸妈以令人敬佩的、超越自我的方式教育我们,竭力把我跟弟弟都送进了大学,也尽量支持我们的所有人生选择,当然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无奈,最终我们俩成为周围所有人中最为叛逆的两个孩子。
我从大学就开始尝试独立,然后越来越独立,跟他们越来越无法沟通。
最终在我三十多岁时,互相摔电话。
爱变成了刀和刃。
上世纪50年代末出生的人,因为时代的原因,不可避免有一些共同特征,比如,一切以实用为主,任何装饰的审美的享受的……都被斥为浪费和错误。
我们出国玩,是爸妈不能理解的消费。
买衣服,也被认为是浪费钱。
家里的装饰,在他们看来都毫无意义,这张桌子和那张桌子有什么差别呢?
任何美学上的需求,在他们看来都匪夷所思;任何对于快乐的追求,在他们看来都是放纵。
当然追根究底,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对金钱的焦虑。挣钱对他们来说,一直都太难了,花钱就变成了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带他们去商场买鞋,没有一双的价格他们能接受,买衣服,也一样。
带他们吃饭,首先是不肯点菜,问什么都不要吃。吃一点点就觉得太多,其实根本吃不饱。吃完饭他们非要知道花了多少钱(自己抢单子看),知道了又很不高兴,为什么花这么多钱吃饭?
带他们去吃甜品,坚决不肯吃,拉着脸,让服务员也很尴尬。我自己买了杯咖啡,买了块蛋糕,一共58块钱,被我妈说了一下午。
彼此消费观之间的巨大差异,使每次相聚都成了互相折磨。
我们想带他们吃好的餐厅,想给他们买礼物,但最终的结果是差点要在商场打起来。
他们不能理解正是钱的流动造就了城市,这座城市每时每刻都在吞吐金钱,我的薪水也是其中流动的一部分,没有消费就没有收入。不安全感令他们只懂得固定住金钱,但金钱恰恰是最无法固定住的。存钱存钱,他们不停地念叨。给他们钱花,他们也不会真的拿去消费,而是存起来。但存钱其实是最容易贬值的。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想向父母借五万块钱加上我自己的一点积蓄,作为首付买一个大概60平米的房子,父母当然觉得匪夷所思,毕竟我才刚刚签约工作,还没正式拿工资,为什么要买房?当时那套房子的价格是28万,现在大概两百多万吧。
当然也谈不上后悔,毕竟我也没有很清晰地认识到房地产是怎么一回事,纯粹是想有个自己住的地方。第二次决心要买房,是买完之后才告诉爸妈的。
金钱无法回报父母的爱,是因为他们不能享受金钱。
如果想要报答他们,就要以自己的人生为献品。
爸妈对于我的职业选择,一开始就有很多失望。他们期待的当然是我能够去当公务员,或者去大型国企,再不然当个老师,从此安安稳稳,什么都不要想,顺顺利利地过下去。然而这些工作对于他们那一代来说是非常好的,现在或许也是,可我自己对于职业追求得更多,感受也复杂,已经跟他们的想法完全不一样了。
弟弟自己创业,在他们眼里简直就是走入歧途。弟弟的公司创立了几年之后,他们依然会偶尔跟他说起:“要不你还是去找个工作?朝九晚五多好啊。”选择职业就罢了,毕竟超出了他们的认知,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催促我结婚生小孩的念头越来越急迫。其实很多我这个年龄的女生有可能还是单身,但我妈却觉得这是我的dead line(底线)了。跟她说城市里结婚生小孩会晚一点,而且即使40岁生小孩也没有问题,又举几个朋友的例子,得到的回应是:“你就不能跟正常人做朋友吗?你就是被这些朋友带坏了。”
不断催生小孩的原因,一方面是担心我的人生;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慢慢退出工作和劳动之后,不知道该做什么。
父母一生埋头劳作,也就谈不上什么兴趣爱好,以我和弟弟为人生目标,以我们的人生为目标。因为缺乏安全感,时时刻刻替我们担心。一旦不按照他们的想法进行,他们就焦虑,歇斯底里,觉得我们的人生会因此变得特别可怕。
想带他们去看世界,看风景,让他们知道自己年轻时错过的东西,想尽量补偿。
也想让他们知道世界之大,人生有很多种。
然而他们身陷牢笼,一步都不肯走出来。
被摧毁的一代,习惯受苦的一代,在受苦和劳作中,他们才觉得安全。
看到朋友圈里晒父母爱打麻将,爱买衣服买包,我都很羡慕。我希望自己有一对不靠谱的父母,他们压榨我,只想着去打牌、讲八卦、买东西,每天高高兴兴的。
然而他们只是爱我爱我爱我,给我爱的恐怖。
爱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词语,爱的背后不可避免有控制和占有。父母给予的可以说是“无条件的爱”,但爱有时候本身就是束缚。父母要的不是回报,而是真诚地希望你幸福,害怕你的人生会陷入不幸,为此殚精竭虑。“我是为你好”,这句话并不是假的。父母一辈子领悟了很多的道理,其中很多说是真理也不为过。
但人们如果相爱,最难以明白的一件事就是:每个人追求的从来不是完全正确,而是甘愿犯下属于自己的错误。
卡佛写过一首诗,叫《雨》,最后几句是这样的:
我能否这辈子重新来过?
还会犯下不可原谅的同样错误吗?
会的,只要有半点机会,会的。
我自认为在每次的重大人生决策中,带着稀里糊涂的态度,过分依赖情绪,因此从来没有做过任何一个正确的决定。从挑选大学、专业,到毕业随便选工作,莫名其妙的跳槽,找男朋友也相当随意。如果我能正确谨慎地对待每一个选择,现在说不定过着另一种生活吧。然而正是这种毫不在乎犯错的态度,慢慢变成了现在的我,一个崭新的我。
中国所有的传说故事中,我最爱的人物就是哪吒,他剔骨还父割肉还母,以求彻底决裂。这是中国传统故事中最为激烈的一个角色。孝道为上的中国,竟然出现这样一个人物,如此决绝,是血与泪的混合。人跟原生家庭的决裂,是成长的第一步,而成长的最终一步则是跟父母的和解,也是跟自己和解。这是不可省略的。人既不能永远不走出家庭,又不可能一辈子当哪吒,有时父母不过是我们的一个旧版本。
爱的恐怖与温柔,不管好坏,我们都带着这份爱上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