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观课程发展和改革,静思“建构主义”

2020-10-20孙明辉

速读·中旬 2020年2期
关键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建构主义

孙明辉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使得建构主义思想逐步地在教师群体中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在看到建构主义所提倡的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建构主义给我们教育带来的相关问题,我们需要对建构主义有一种慎思,辨证地看待建構主义,从实证的角度和研究的角度把建构主义的内涵建立在我们的教学实际。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发展;建构主义;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一、建构主义给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因素和思想武器,仍然需要对建构主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课程改革无疑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乐于合作、敢于创造的学习方式。教师开始注意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向平等的合作者转变,开始理解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真正意义,并尝试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空间,鼓励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具体表现在:由书本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由单一的知识目标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单纯的讲授转向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远离生活转向生动具体的教学情景的营造;由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转向丰富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由教师的独白转向教师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从以上各种变化可以看出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个体的参与、发现和探索,这正是建构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现代建构主义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皮亚杰和维果斯基被认为是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的。从这可以看出,建构主义突出强调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明显与传统的“注入式”学习观直接相对立的。在这里我们不得不理性地看待建构主义了,尽管建构主义秉承了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理念,但是如果我们缺乏一种自觉性,仅仅是追赶“时髦”,那么就是对课程改革的一个片面理解或者是误解。

面对课程改革和课程发展我们要通过比较和反思来掌握更为先进的教学方法,或者说,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来灵活地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这才是创造性的教学,才是课程改革真正倡导的。

二、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合作学习是否能生成高效的课堂教学

合作学习是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合作学习方式的逐渐推广,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重“学习”轻“合作”,合作学习的目标不明确,部分教师只是把合作作为手段,认为合作学习的目标就是获得知识,忽视了合作意识的培养与合作技能的训练;重“形式”轻“实效”,追求表面热闹,对合作学习的内容及时机缺乏认真设计,不管内容的难易,也不管有无合作的必要,便盲目、勉强合作,似乎不让学生合作就没有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导致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低;重“合作”轻“独立”,问题提出后马上组织小组交流,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往往部分学生还未进行思考,其他同学已经说出了答案,既不利于学生独立思维的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互动和启示,合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重“学生”轻“教师”,有的教师上课便让学生合作,没有指导、检查,也没有反馈,似乎合作学习就是学生的事,而忽视教师的指导、组织,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混乱局面。

就合作学习而言,出现以上问题,是我们并没有加强对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而是照搬一些理论条文,赶个“时髦”,凑个“热闹”,出现了课堂失控、教学效率下降、学生和家长产生了很强的抵触情绪。使得开展起来的合作学习进行起来困难重重。其实,“合作学习”并非仅仅指学生间的互动,还包括师生间的互动,特别是,教师应在“思维的必要优化”这一方面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再者,“小组学习”显然不能被看作“合作学习”的唯一形式,恰恰相反,教师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多变应用各种教学形式,包括全班讨论,师生问答和集体评价等。实际上,合作学习不仅应当高度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和发展,而且也应当十分重视如何去创建一个好的“学习共同体”,并是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共同体的一员。

三、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辨证地看待建构主义理论,同时注意继承、发展和整合

课程改革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产生了影响,同时使我们认识到,面对新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我们应辨证地看待,认真的研究。决不能全盘接受,否定以往的一切经验和发展,单纯地认为只要是体现学生主体活动的课堂就是高效的课堂,只要学生自主地发现就能够让学生掌握并领会学科内涵。例如在数学学科的课程改革中,往往会产生一种极端的倾向,只要是体现探究、讨论、发现的就是好课。从而把讲授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给扫进了垃圾堆,认为这种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因此不假思索地把传统的东西丢掉了。最近看到一本讲述中国双基教学的书,就是从以往的教学过程挖掘出了许多较为成功的要素,加以整理和研究,定会对当前的课程改革中某些提法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新的理论需要不断地研究和实证才能更有效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体现出了这样一层含义:知识不能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也就是说,我们根本不能向他人获得知识,只能通过自身主体的建构和学习。特殊地,学习又是否应当被看成纯粹的个人行为——从而,任何的外部干涉再此就都只能是起到消极的干扰作用?事实上,“探究学习”在20世纪的60年代的美国曾得到了积极提倡,但这最终只能说是一次失败的努力。总的来说,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根本不能把学习者的主动建构和相他人学习对立起来,恰恰相反,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条件下,我们也应清楚地指明向他人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两个方面无疑对学习者都是有巨大帮助的。

所以,新的理论只有在与传统中优良的一面整合,同时要继承我们已经很有成效的具有活力的理论和思想,加强对新的理论的研究,同时要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四、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具有本民族文化烙印

从众多教育家和科学家对教育的呼声中,我们的确感受到了当前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学生缺乏基本的交流能力和表达技巧,高分低能(只善于考试,对具体生活茫然不知),缺乏创造能力(容易成为知识容器或者单纯对知识的复制)等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对当前的基础教育进行反思,为什么经过这么多年中国大陆没有出现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频频获得优异成绩却没有出现世界顶尖的数学家,一个大学毕业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动手的能力为什么还不尽如人意?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以往课程进行改革已显得时不我待。其中以建构主义为代表的西方的一些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作为新课程的理论基础对本次课程改革提出新的口号。但是,在这一口号下又隐藏着诸多哲学上的错误主张,因此,如果对此缺乏自觉性的话,就很可能导致某些荒谬的结论,甚至直接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因此,我们在这次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需要从我国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从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加强对建构主义的研究和分析,才是对课程改革的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支持。

课程改革和课程发展涉及面非常广,无论社会、家庭、个人都会有一定的影响。我们不能固步自封,面对新事物我们更需要冷静和反思。课程改革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这样一个自上而下的教育变革,从出发点、从其理论基础、从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和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状况来看无疑正确的。传统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忽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这对一个民族的兴盛和崛起无疑是至关重要。所以基于建构主义的课程发展应当是呈现出有力于学生个人能力和素质的发展;从根本上推进我们的教学;在一定深度上优化和改变现代教育的弊端,只有这样才是课程改革的方向,才能呈现建构主义理论所反映的教育实践的真正内涵。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育动态与省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肖春梅.新課程理念下教学反思的主要方法[J].教育教学研究,2007(4).

[3]张亚南.浅谈新课程实施与高考改革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7,7(26).

猜你喜欢

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建构主义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DiscussiononBusinessEnglishLearningBasedonTheoryofConstructivism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形势下数据库原理的双语教学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