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之6

2020-10-20汪雪海

锦绣·中旬刊 2020年4期

汪雪海

摘 要:本文在阿伦·福特的音级集合理论原则及方法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对勋伯格无调性音乐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钢琴小品六首》OP.19 NO.6的音乐创作思路的逻辑性进行剖析:判断作品的核心音高材料与基本集合结构,并对比分析核心音高材料与基本集合的演变与发展,讨论新材料元素的出现与核心音高材料以及基本集合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勋伯格作品19之6;音级集合理论;集合结构;主题贯穿

引言

《钢琴小品六首》是勋伯格自由无调性时期开始阶段的代表作,整套钢琴小品的最后一首NO.6,无论旋律曲调还是节奏律动,似乎都是“松散的”、没有逻辑的。但勋伯格创立十二音序列技法之前,“自由无调性”是他彻底摆脱传统作曲技法的主要创作技术,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逻辑性。本文在阿伦·福特的音级集合理论原则及方法基础上,对勋伯格OP.19 NO.6的音乐创作思路的逻辑性进行剖析。

一、核心音高材料与基本集合结构

全曲一开始出现的6-Z12是由两个三音集合构成,分别是3-7和3-9。这两个集合在全曲中一共出现了四次,分别在第1-2小节、第3-4小节、第5小节与第9小节。全曲共9个小节,有6个小节都在呈示这个材料。从其分布的位置及呈示的次数来看,无疑6-Z12是全曲的核心音高材料,这也将在本文材料的演变与发展部分做出更进一步的论证。

根据这一点将全曲划为五个部分,分别为a,a1,a2,b,a3,见图一。

其中,a1,a2,a3是在a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变化,而b是与a形成对比的部分。这一结构形式,类似于传统曲式中的“起承转合”结构。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值得推敲的现象。勋伯格从有调性到无调性做了各种各樣的尝试,调性音乐以功能和声作为结构力,而在他的十二音技法成熟前,并没有找到一个稳定的技术基础作支撑。我们可以大胆想象,是否在这一作品中,勋伯格采用了一种典型的曲式结构作为全曲统一的结构力。

另一方面,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根据整个作品的音乐织体,将其分为六个截断,分别为6-Z12,8-Z15,7-33,4-4,9-4,8-1。通过音程向量的对比可以看出:9-4所在的b是全曲最为紧张的部分。

二、核心音高材料与基本集合的演变与发展

全曲五个部分通过核心音高材料6-Z12的发展与对比构成了一种“起承转合”的结构。第一部分a是核心材料6-Z12的原始形态,由它的两个子集3-7和3-9构成。而a1,a2,a3中,尽管出现了一些新材料元素,3-7和3-9元素仍然保留,不过在时值和距离上有一些变化。

通过表二的数据看出:在作品向全曲紧张度最高的b推进的过程中,3-7与3-9的距离得到了缩减,而在a2时二者的时值也大大减少。当b结束后,作品回到3-7与3-9的第四次呈现时,二者的距离与时值又扩大了。因此,我们可以推断3-7与3-9的关系本身也是整个作品音乐形态的缩影。

a1在a的基础上增加了#D和E两个音,构成集合8-Z15,织体简单与a保持统一。a2大幅度减少了6-Z12的时值,和3-7与3-9的距离。?B,F,C是属于3-9的变形,且在第三拍与作品中原始的3-9构成了一个4-23的集合,其紧张度并不十分强烈。但在和新材料的结合后形成集合7-33,使整个音响变得更为紧张,是作曲家设计的一个巧妙的过渡与推进。b在材料和织体上与a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开始的4-4织体简单,且从音程向量上看,也并非很紧张,似乎与全曲的矛盾点并无关系,其实这又是作曲家一个精妙的铺垫——欲扬先抑。但并没有完全的“销声匿迹”,在第7小节尾处紧跟第8小节的地方,作曲家采用了一个新的节奏素材——三连音,这在通往全曲紧张度最高的9-4的过程中,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推进。第8小节开始沿用了第7小节的三连音,且时值并不是很长,保留了与4-4衔接的同时,也避免了新鲜感的流失。a3是6-Z12的回归,但并不是重复,在3-7与3-9的距离上采用作品前面未用过的两拍,且在最末处增加了两个新的材料元素?B和?A。

可以看出整个作品中集合的演变与发展都是建立在6-Z12,以及它的两个子集3-7与3-9的关系之上的。也再一次论证了6-Z12和它的两个子集3-7、3-9是作为全曲的核心材料,它们以一种类似于主题的形式贯穿全曲。

三、新材料元素与核心音高材料间的关系

谱例一:

谱例一中的I与II分别出于a2和b。I的特征是邻音运动,即#D→E→#D,半音向上类似于向上辅助音一样的形式。II与I形成倒影结构:D→#C→D,半音向下类似于向下辅助音一样的形式,同时又进行了加工。III是a2部分的,#G→#D全音下行的形式到了a3部分变化为?B→?A的下行九度。VI与VII属于b中的集合9-4,分别是a2中V的T2移位与T1移位。

可以看出,新出现的材料元素并不是信手拈来的,而是在原有核心材料的发展与变化中提取出来的,并且新材料元素之间也互相有联系。这种种联系让材料在不断发展与变化的同时又保持有统一性。

结语

整首作品短小精炼,无论是在布局上还是材料的安排上都是经过作曲家精心设计的。在材料上,作曲家采用以3-7与3-9构成的6-Z12作为主题贯穿全曲,且在其基础上提取出了新材料元素并加以演变形成对比。在结构上,体现出了起承转合的传统曲式概念。尽管该作品已没有调性功能和声作为支持,但是没有显得杂乱无章。主题贯穿、材料间的内在统一性和起承转合的结构成为该作品强大的逻辑性。

参考文献

[1]高畅.调性音乐分析中三大理论的应用比较及一些思考——以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之6的分析为例[J].音乐探索,2016,(第2期).

[2]谢滨妃.论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No.6集合的结构力[J].大舞台,2010,(第11期).

[3]谢滨妃.音级集合在作品对比材料中的意义:以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No.6为例[J].大众文艺,2010,(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