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文化品牌建设研究

2020-10-20蔡泳

锦绣·中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文化品牌高质量发展江苏

摘 要: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突出以文化为引领推动江苏区域协调发展,不断赋予江苏文化品牌建设新的时代内涵,是江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根基。

关键词:江苏;文化品牌;高质量发展

1.导论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反映,并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品牌建设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当今时代,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品牌就是传播力、生产力、竞争力和发展力。因此,树立“品牌”意识,对文化品牌建设有着巨大意义。

文化品牌的核心词语是“品牌”,而文化品牌指明的是基于文化产品之上的品牌概念,文化品牌影响力巨大的价值特征,首先表现为品牌传播对象及范围具有广泛的特征,它不仅以消费对象和社会大众为重要指向,而且通过各种大众媒介的传播,使传播的范围广、强度大,具有突出的社会效益。如有学者指出的一样,文化品牌影响力的价值,并非取决于它自身固有的内容,而是取决于它通过广泛传播为人们决策提供的社会参照,塑造社会认同及协调个体及社会环境之间的影响力大小。文化品牌影响力巨大,透过其文化意义的传播,对公众的思想观念意识和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产生影响,并最终通过这种影响改变社会公众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及公众原有的一种社会文化氛围,其影响的过程是渐变到质变的最终更替。

1.1选题背景

文化品牌是昭显存在的强烈符号,代表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形象和实力。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品牌化的结果,意味着文化产品的高质量和高附加值。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重大判断:“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體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江苏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江苏作为东部发达省份必须扛起的重大责任”,并且特别指出要“提高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水平,增强文化软实力”。省委书记娄勤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打造文化标识、讲好江苏故事、建好精神家园,把文化强省建设推向新的高度”。“文化建设高质量”是江苏“六个高质量”重要发展任务之一,也是我省着力推动质量变革的重要内容。高质量发展不仅为经济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也为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工作指明了方向。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质量发展对应的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挣脱物的束缚后,更加接近人的本质的发展。这种追求更多地偏向精神的体验,而不再仅是物质的满足。应当看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分为基本需求和高层次需求。不同层次的需求,既和收入结构有关,也和社会结构有关。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反映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硬实力上,也反映在文化软实力上。随着改革与发展的深入,文化作为一种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且比资本、技术、市场、劳动力等因素的影响更具持久性。现在备受世人瞩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经济发展问题,不能仅从战术层面去考虑,还应站在战略高度,从文化视角去考察,揭示文化品牌建设对于高质量发展的深层影响。在这方面,江苏文化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其客观原因是,由于历史积淀、方言习俗、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明显差异的制约,江苏历史文化和现实发展区域差异较大,特征迥异,其中任何一个区域文化的主要特征,都不能概括为江苏文化的共同特征,正如楚汉文化的刚劲雄浑,与吴文化的精细柔美相去甚远。

1.2研究意义

当下是江苏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点,同时也是江苏省文化建设的突破时期和发展的黄金时期,文化发展的环境因素正在改善,人民的文化需求更加多元化,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更加有力。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条件正在逐渐显现。受制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江苏省的文化产业还处于发展阶段,对江苏省经济发展的贡献还较小,离主导产业的发展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产业集聚程度也相对偏低。文化产业具有强关联性的特征,集聚发展方式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节约交易成本,获得外部经济效应,是推进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的意义在于,通过探讨江苏文化品牌的研究,得出江苏的文化品牌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并基于文化品牌的可营造性,提出江苏文化品牌可持续发展战略。

1.3文献回顾

1.3.1文化品牌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在对品牌进行分析研究的同时,也逐渐深入对文化品牌的研究。相比较于国外,中国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较晚,以文化品牌为题的相关研究也相对较少。就目前而言,国内涉及到与文化品牌相关的书籍不是很多,主要以书本和报告两种形式呈现。其中文化品牌书目中,内容较为具体且具影响力的主要以柏定国的《文化品牌学》、王钧、刘琴的《文化品牌传播》等书目为代表;除此之外,是以报告类形式呈现的关于文化品牌的研究,主要有“《中国文化品牌发展报告(2006—2015)》”。在《文化品牌学》一书中,柏定国认为,品牌是市场的衍生物,是市场经济自觉的一种表征,认为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品牌化的结果;文化品牌的构成要素包括文化产品(或服务)、品牌标识(CIS形象识别系统)、品牌定位、品牌关联(品牌联想)、品牌个性、企业文化、品牌情感七个层面;强调文化品牌既是文化的“凝结”,也是文化的产业化和文化产品品牌化的结果,具有易识别性、强溢价性、领导性、专有性、两效性创意性等特征;在对文化品牌生产进行分析时,强调要打造文化品牌并拥有夯实的品牌资产、就必须从品牌认知形象入手,使品牌具有较高的认知度和良好的形象;在对文化品牌管理进行分析时,指出核心在于通过对文化品牌专有技术、生态环境、领导人才、市场渠道、扩张边界五个方面进行管理;在分析文化品牌保护时,强调在坚守文化品牌的专有价值的同时,承担文化品牌的社会责任、奠基文化品牌的发展基础、扩大文化品牌衍生文化的世界影响;在分析文化品牌传播上,指出文化品牌的传播要入乡随俗,主要通过广告传播、公关传播、销售促进(促销)传播、人际传播等方式进行传播,同时结合对内、对外等方式进行传播。王均的《文化品牌传播》一书,认为,文化品牌传播的起始点与归结点是文化发展力核心,在分析文化产品与文化品牌时,提出文化产品在具有某种“个性文化”时,才可能在产品问世之处博取公众的好感与情感依附,并在价值优质的同时,最终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形成品牌或永久品牌;书中对文化品牌传播环境做出分析,认为品牌的传播不是孤立的,文化品牌的传播会受到很多来自内外因素的影响,如政治与法律环境、人口与经济环境、社会与人文环境以及信息与技术环境;对文化品牌传播的消费者进行分析时,从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及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方式、文化消费者的满意与忠诚度等方面进行。最后从文化品牌的营销传播、广告传播、公关传播以及传播管理进行分析研究。

除此之外,与文化品牌相关的论文研究较多,如《我国文化品牌经营探论》、《构建延吉民族特色文化品牌之思考》、《基于消费心理的文化品牌形象塑造研究》等,这部分论文主要从塑造文化品牌、探究品牌经营管理方面进行论文阐述,其中《构建延吉民族特色文化品牌之思考》这类研究则是从文化品牌塑造城市形象出发,强调文化品牌对城市知名度、美誉度等形象提升的重要性作用。同时,像《商业品牌参照下的少林文化品牌化研究》、《从张艺谋的“印象”系列看文化品牌的打造》、《格萨尔唐卡文化品牌传播与衍生品开发》、《茶马古道文化品牌的商业运作管理研究》等论文,主要是对优势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案例分析,如何走特色品牌发展路径,如何通过塑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如何实现全面、充分发挥品牌效应上做出思考。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人们对品牌意识的增强,学术界对文化品牌的研究也有了进一步细化和深入。

1.3.2高质量发展理论的研究现状

对于高质量发展理论的研究,金碚认为,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看似简单却不易把握的概念,其本质性特征具有多维性和丰富性。刘志彪也认为相对于高速度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是多维的,非常复杂。刘树成认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结构的协调性,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效益的和谐性。狭义的研究往往采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来衡量经济增长质量;广义的研究则多采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如有效性、持续性、创新性、分享性等,或者从竞争质量、民生质量和生态质量进行分析,指标涉及投入要素质量、绿色发展质量、民生发展质量等内容。也有学者提出经济发展质量是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的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应包含经济、生态、制度、社会和心理等多个维度,这些研究从更宏观的层面拓展了发展质量的概念。

因此,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体现在多个维度,不是简单指经济总量和物质财富数量层面的增长,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全面提升,需要着重解决经济社会环境发展中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当前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增长模式亟需转变的新常态背景下,通过消费升级、扩大内需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赵昌文认为,一方面可以识别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来界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是否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判断是否是高质量发展。安乾认为,文化消费能够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影响路径为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的积累、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文化消费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区域差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消费对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4江苏文化品牌建设实证研究

1.4.1样本概况

对于江苏文化品牌建设的研究,本文选取了江苏省内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作为调研地点,共对500人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其中477人进行了有效问卷,得到本次调研的样本。(见表1)

1.4.2文化品牌建设的指标构成

文化品牌是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复杂的系统。目前,学界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品牌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研究,但有初步界定文化品牌范畴的相关指标。(见表2)

文化品牌体系大体上可以从理念、行为和物质三个层面来构建。

一是理念文化。这是文化品牌的核心部分,是人文精神、本质内涵的高度浓缩和概括。理念文化深刻影响着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文化特色的形成,对文化品牌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其一,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个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所体现出的凝聚力、向心力、归属感和认同感,是一个地区全体民众的整体价值观、理想、信念、道德水平的突出反映。其二,文化内涵。文化内涵是市民所共同遵从的核心价值观念和具体行为准则,是文化品牌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支持力,是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精神风貌的综合反映。其三,发展理念。发展理念是一个地区发展获得公共认同的价值目标,也是让生活更美好的共同愿景,它为文化品牌建设指明了方向。能否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发展理念,以及其恪守的发展理念所带来的实际效果,对于文化品牌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二是行为文化。它是理念文化的社会表现,承载着特有的文化气息。人的行为在地域文化中的体现,是通过一定的主体表现出来的社会行为,具体表现为:其一,政府行为。政府的行政文化是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市民素质。市民素质的高低是文化品牌建設的最直接体现。良好的市民素质必然对文化品牌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其三,企业形象。企业是主要的经济实体,其形象往往受所在地域文化的影响,带有区域文化深刻印记。

三是物质文化。它是文化品牌建设体系中各类有形物体体现出来的文化特色,是理念文化在物质上的映像。物质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风景、气候和地理位置等自然环境,对文化资源存量和文化特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二是人工环境,它是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所形成的景观特色,比如城市特有的市容市貌、景观建筑等,反映了城市历史、特色和精神,是文化品牌建设的物质体现。

1.5文化品牌建设与江苏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

高质量发展是与过去经济的高速增长或数量型增长相对应的,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增加;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文化品牌将是当今经济强国抢占国际市场竞争制高点的有力武器。所以,加强江苏文化牌建设是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1.5.1文化产业建设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优化

当前江苏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矛盾依然较为突出,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市场竞争结构等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衡,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基于增品种、提品质及创新支持的文化品牌建设代表着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升级方向,有利于供需结构的动态平衡和经济结构优化,有利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从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发展部统计处了解到,2019年,江苏第一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2%,占全社会用电量的0.77%;第二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4%,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2.03%,占比较2018年下降0.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及居民生活用电增长4.3%,占全社会用电总量的27.2%,占比较2018年高出0.5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已经代替第二产业,成为用电量新的增长点。江苏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占比快速提高,反映江苏产业转型正在有序推进,结构不断向好。经济结构优化特别是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优化的经济结构尤其是文化品牌建设的加强,从供需角度来看,主要表现为文化产业的供给与需求之间能保持动态平衡,文化产业供给体系能随需求的变化而实时调整变化,甚至引领需求,而文化产业需求侧的变化也能较为顺畅地传导到文化产业的供给侧。

1.5.2文化品牌建设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的高速增长,但总的来看,过去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建立在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粗放型增长的基础之上,付出了极大的资源、环境、生态和社会代价。推动江苏经济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的动能,特别是要树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力量”的理念,充分发挥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一般来说,文化品牌的创建和升级主要有两类典型的驱动力量:一类是技术驱动,即通过创新取得行业领先的技术优势从而确定品牌优势,而品牌驱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因素。另一类是文化驱动,即文化驱动力主要是来源于强势的主流文化。消费品尤其是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品牌驱动力主要来源于此因素。由此可见,对于文化品牌的建设和升级必须进行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构建和维持品牌的优势地位。故而,文化品牌建设中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对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再者,文化品牌的建设与打造,涉及科学技术、文化、管理等诸多因素,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以及企业软实力提升的文化品牌建设过程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过程,拥有的文化品牌产品越多,其价值增值的空间越大,越有利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1.5.3文化品牌建设有利于促进消费的增长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转变过去江苏经济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出口和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外环境的变化,出口和投资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不断提升。自2013年起,消费便持续成为江苏经济增长第一驱动力,2018年江苏GDP为9.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7%,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8%,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此外,2018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多个促进消费的相关文件,江苏省委、省政府也积极重视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先后印发了《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实施意见》《江苏省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行动方案(2019-2021年)》两个文件,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释放内需潜力。2020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江苏省委办公厅出台了《关于积极应对疫情影响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的若干举措》,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推动文旅体育消费重振提质,适时举办江苏省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活动,通过各项文化品牌建设,提升江苏消费者对国内文化产品的信任度和购买力,促进消费,从而有力推动疫情期间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江苏文化品牌建设现状

江苏在文化形象构建过程中,虽然制定了文化发展战略定位,但缺乏与之相适应的长效的品牌文化形象定位,一直未能明确提出适合江苏特色的文化形象定位,文化品牌形象定位不明确,就无法解决要将江苏建设成一个怎样的文化省份。文化要传承,要发展,一个关键抓手就是打造文化品牌。就目前而言,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江苏文化品牌发展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为:

2.1文化资源分布较为分散且难以形成总体合力

虽然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精彩江苏”文化品牌建设,主要围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民间交流等领域,提出了健全人文交流合作机制、发挥国际友城平台作用等。但各个业务主管部门也提出各自的文化发展计划,如打造“留学江苏”教育品牌,打造“健康江苏”医疗品牌,打造“水韵江苏”旅游品牌,打造“赛事江苏”体育品牌,打造“友好江苏”侨务品牌,打造“丝路青年行”等外事活动品牌,品牌发展缺少全省性统一规划与省政府政策指引。同时,各地提出各自文化品牌发展计划,但因为各种因素,文化资源分布较为分散,都有各自的文化发展计划,难以形成总体合力。

2.2文化品牌宣传各自为战

从文化品牌宣传来看,广告宣传各自为战,创意单一且效率较低,各地结合自身文化资源纷纷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如“东方水城,天堂苏州”“太湖明珠,魅力无锡”“行世界,知常州”“镇江:一座美得让你吃醋的城市”“人文古城,诗画扬州”“大汉之源,中国徐州”“盐城: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江海明珠,灵秀南通”“常来淮安,幸福平安”“连云港,山海相拥”“泰州,水城慢生活”“宿迁,畅游深呼吸”等文化品牌,一些縣级市也纷纷打出“江南福地,常来常熟”“江南片玉,灵秀昆山”“太湖风光美,精华在吴中”等文化品牌,这些地区通过自身特色文化资源和优势自然资源,带动一些文化旅游和文化产品销售,但是开发的旅游产品较为单调,难以形成“精彩江苏”的品牌效应,文化品牌效益增长缓慢。

2.3对江苏文化品牌的范围认知还很模糊

从当前开展文化品牌建设的情况开看,还不能确定所拥有的多种品牌产品与江苏文化的相互关系。哪些文化产品可以作为江苏文化品牌的代表,甚至对于江苏文化具体内容是什么都不清楚。同时,政府部门也存在模糊的品牌认知,对江苏文化的宣传甚至停留在其公益性宣传上,仅仅认为江苏文化是一个文化符号,认为文化企业单位注册江苏文化品牌或证明商标就完成了产业的品牌化,不知道文化品牌产业化发展。有的地方虽然文化品牌已经逐步开始宣传和打造,但后续发展状况未形成齐抓共管,忽视后续发展的关注与帮扶。

2.4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小、总量低

江苏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占GDP比重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占其GDP的2/3至3/4,成为本国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如日本娱乐业经营收入超过本国汽车工业产值,美国影视业的出口只仅次于其航空航天业,英国文化产业的平均发展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近两倍加大,文化产业规模超过农业、交通通信及信息技术及建筑业。目前江苏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占GDP比重超过5%,但是文化品牌产业授权较为广泛,使得产业链不集中,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内聚力分散。同时由于江苏文化品牌有公益性与经济属性两种性质,又是由公益性发展而来,在经济性方面较弱,品牌产业发展还属于初级阶段。各地的文化品牌从演艺、工艺品、文化旅游地产、茶、酒、饮料、教育、网站等多领域发展,通过自身特色文化资源和优势自然资源,带动一些文化旅游和文化产品销售,但是开发的旅游产品较为单调,一些生产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文化产品和服务较为平庸、浅薄。品牌产品市场存在大众化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产品的同质化,更不意味着品牌产品“克隆”化,更何况是粗制的“克隆”,最终使得品牌形象尽失且出现发展乏力的现象,文化品牌效益增长缓慢,难以形成“精彩江苏”的品牌效应。

2.5文化品牌传播方式固化,营销手段单一

在当今的科技化、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无法想象,信息的传播速度更是惊人,如何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推广宣传,将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发展速度。江苏文化品牌经过多年的宣传推广,在宣传上多采取举办赛事、展销会推介会、节庆宣传、旅游宣传等方式,宣传模式较为固化,缺乏整合创新,营销手段单一,宣传效果较弱,宣传力度不大,在文化品牌推广较好地区,如大连的服装节,青岛的啤酒节,都有着被人广为流传具有文化气息的标志,而江苏却没有让全国人关注的推广途径。省外地区对江苏文化还停留在“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的印象当中,在宣传过程中不能把握宣传主体,缺少与当今时代游客信息获取的主要方式相一致的宣传手段,新媒体时代,宣传虽说不是一个新名词,可是时代在改变,新闻信息在更新,宣传方式在进步,宣传工具在升级。以网络搜索为例,运用百度搜索关于“精彩江苏”相关信息的内容大部分都是提出宣传口号、解读文件,如何实质性的开展文化品牌建设的内容所占比例不高,在推广文化品牌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知晓各地文化品牌的渠道来看相对来说比较传统和单一。(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了解一个城市是从各级各类课本的人达到56%,仅有1%的人是通过各类影视广告才知道一个城市,仅有2%的人是通过各类网站了解一个城市的。城市文化品牌对外传播渠道的单一性,极大程度限制了城市文化品牌的形成。

传统的大众媒介目前依然是城市文化品牌对外传播的主流渠道。但是,新媒介的高速发展,使得单纯依赖传统媒体进行传播并不能满足实际的传播需求。消费者对于品牌的接触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单一的渠道传播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城市文化品牌传播的需要,新媒介的介入和针对性的有效传播将大大提升城市的知名度,有利于打造城市的文化品牌。

2.6文化品牌知名度差异较大

江苏作为经济文化大省,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是具体到江苏13个地级市而言,彼此之间的差异相当明显。

从表4中,我们发现,南京、无锡、苏州、扬州、徐州和连云港等重要的旅游城市,相关的了解度较高,一些旅游知名度较低的城市,其消费者的了解程度也偏低。知名度最高的是南京,最低的是宿迁。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又是六朝古都,其政治经济旅游等资源丰富,知名度较高;而宿迁,作为江苏最年轻的地级市,尽管拥有“中国白酒之都”的称号,但是无论从知名度、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而言,都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和宿迁相类似的还有南通、淮安、泰州、盐城、镇江等城市,虽然这些城市在经济、历史、文化和旅游等方面也各具特色,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这些城市的知名度较低。

3.江苏文化品牌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要树立良好的江苏文化品牌形象,必须要立足于提升知名度,从多方面为提升文化水平,加强对文化品牌的认知,增加江苏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江苏文化品牌建设走的是可持续发展道路,不能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依靠“高复制率、低质量化”产品生产方式博取低层次的竞争力,为了推動江苏高质量发展,加快江苏文化品牌的建设,增强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江苏文化品牌提出几方面的对策建议。

3.1完善对外文化贸易推进机制

依托国家参与的国际文化贸易规则谈判活动,抓住机遇及时与利益诉求接近的国家进行国贸谈判,推动文化“走出去”,扶持文化产业输出,着力打造符合国际标准又兼具江苏特色的文化产业。江苏在构建对外文化“走出去”贸易机制推进过程中要注重保护文化多样性,合理均衡贸易与文化保护之间的节点。在构建基本贸易机制的基础上,设置一定的灵活、可调控的文化产业类贸易措施,支撑江苏文化产业和相关服务“走出去”,全方位拓展、延伸对外文化交流的合作领域。

3.2完善国际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机制

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目前推动江苏文化高效稳健“走出去”的有效途径。建立专业的海外高层次文化人才信息库,积极调动海外华人华侨资源,在推动江苏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发挥切身传播江苏文化、展示江苏良好国际形象、推动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作用。面向世界选拔、引进、培养一批文化创意、语言翻译、公关推广等方面的高水平专业人才。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专家库和机构库,培育和培养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传承名家、文化传播代表人物与机构。加强江苏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建设,以民间机构的名义参与组织协调文化“走出去”工作。

3.3完善文化走出去激励机制

加强文化走出去激励政策的研究、制定与落实机制,可探索设立江苏文化“走出去”专项资金,完善和优化投入机制及有关奖励政策,提高文化资源向经济产业的转化率、利用率,最大化避免功能重叠与资源浪费现象,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对推动江苏文化国际化进程和城市形象对外塑造领域发挥重要积极作用的机构、个人和作品,实施相应的鼓励措施,允许并鼓励一些拥有特殊才能或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享有企业股份或参与利润分配,激发高水平文化产业人才工作的积极性。

3.4增强江苏文化品牌国际竞争力

增强江苏文化品牌国际竞争力,积极对外展现江苏优秀历史文化魅力,推动江苏文化踏实稳定地“走出去”。要进一步深化与国际组织的战略合作,将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打造成为在世界城市层面推进文化发展战略、以文化驱动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高端平台。与国际知名博物馆合作,共同举办“国际艺术博物馆馆长论坛”和“世界艺术博物馆大展”;与世界知名设计机构合作,举办中国非遗原创设计巡展及国际文化新经济论坛;与世界著名设计院校、时尚品牌等合作,实施国际设计师南京驻地计划,将江苏优秀文化通过世界时尚文化平台进行推广。

大力推动江苏品牌塑造新突破。积极申报“世界图书之都”和“世界文学之都”,培育和塑造江苏文化产业品牌。探索以文学、历史为依托的特色文化产业模式,并将其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的路径和方式,策划举办国际青年诗歌节、青春国际文学节、文学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高峰论坛等活动。实施开展“国际文学青年江苏成长营”和“江苏文学名人雕塑”等计划,在境外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的城市建立“中国-江苏图书之窗”,搭建国际文学合作交流平台,彰显江苏气质与文化品位。

3.5加强江苏文化传播能力建设

加强江苏文化传播能力建设,由资源优势向交流优势转变,打造丰富多样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借助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国际友城、境外文化交流基地等渠道,参与国家“央地合作计划”,每两年在世界一个洲举办“中国江苏文化周”活动。借力“感知中国”“欢乐春节”等国家项目,深化人文江苏形象推介活动。依托中法、中意等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深化中法艺术家高端人才合作项目,拓展与意大利在遗产保护、非遗活化等方面的合作。

发挥江苏省“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和诸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集聚的资源优势,拓宽与美国、俄罗斯、韩国以及我国台湾等地区的双边和多边文化交流。发挥百家对外文化交流基地和百名对外文化交流使者作用,举办中日二胡音乐会和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构建与主流央媒外媒合作的传播体系。加强江苏省文化知名企业与CNN、BBC、俄塔社等境外知名媒体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力争在世界知名媒体上有关江苏文化的报道量逐年递增。积极参与中国日报、国际广播电台等国家外宣媒体牵头开展的传播项目。构建包括境外社交媒体平台、英文网站、客户端等载体的互联网传播集群,重点打造江苏文化在脸书、推特、ins等境外社交媒体专页,配合江苏省国际性经贸、文化、体育活动,与世界知名组织、机构互粉互动,实现传播效力的快速提升和持续放大。

3.6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

江苏是一个非常有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的地方,现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座、位居全国第一;可移动文物280余万件,不可移动文物2000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錄”项目10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6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32名、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11个、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00名、省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21个。如苏州刺绣、无锡泥人、南京织锦、扬州漆器、宜兴紫砂壶、东海水晶等文化品牌在全国居于重要地位,素以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品类丰富、地方特色鲜明著称于世。要围绕江苏文化特色,抓重点、抓品牌、抓融合,以点带面,处理好经济与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与宣传的关系。培育一批文化遗产品牌,在活化传统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中推进文化品牌建设跨越发展。通过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好各类非物质遗产和传统习俗,弘扬好文化精髓和价值理念,突出以文化为引领推动江苏区域协调发展,不断赋予江苏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是打造江苏文化品牌形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根基。

参考文献

[1]李伟.高质量发展有六大内涵 [J].中国总会计师,2018(2):9.

[2]陈柳.自主品牌的驱动研究:基于产业层面的分析框架 [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7).

[3]舒咏平,詹茜岚.从华为看“品质成就品牌” [J].企业研究,2017,(3).

[4]舒咏平,戴世福,饶鉴.中国品牌与环境的海外消费者认知 [J].品牌研究,2016,(3).

[5]舒咏平,杨敏丽.自主品牌:华夏文明的致效媒介 [J].现 代传播,2014,(1).

[6]杨松,庄晋财,唐步龙.信息不对称下考虑消费者品牌 偏好的激励策略 [J].企业经济,2018,(3).

作者简介:

蔡泳,男,1976年出生,籍贯:江苏省淮安市,汉族,硕士研究生,现工作于中共淮安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文化品牌高质量发展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贵阳市阳明文化品牌塑造策略探析
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看中原优秀文化品牌的构建
图说江苏制造
如何做好以“公寓特色为基,文化育人为本”的大学生公寓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