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研究综述

2020-10-20韩雪晴

成长 2020年10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青少年影响因素

韩雪晴

摘 要:攻击行为在心理学领域一直备受关注。本文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攻击行为进行概述,梳理攻击行为的概念、起源、分类及影响因素,同时概述干预儿童攻击行为的措施。

關键词:攻击行为 青少年 影响因素

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在人类社会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仅影响人们日常的社会交往,还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研究发现攻击行为经常发生在青少年儿童中,成年后的暴力行为与青少年时期的攻击行为有很高的相关。因此,对攻击行为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儿童与青少年时期。

1 攻击行为概述

1.1 攻击行为的定义

攻击行为是一种意图伤害他人的行为,且对方试图避免受伤,主要特点是意图伤害他人、接受者避免受伤害,同时是一种可观察的行为。但攻击行为并不等于是暴力行为,暴力行为把攻击他人并试图给他人造成严重伤害为目标,是攻击的极端形式。因而所有的暴力都是攻击行为,但不是所有的攻击行为都是暴力行为。

1.2 攻击的起源

目前有两种观点解释攻击行为。进化论和进化发展心理学认为攻击是一种适应性行为,是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进化来的。通过攻击,个体可以获取稀缺资源,可以抵御攻击,比如面对试图夺走自己物品或生命的同类面前,生存的机会取决于防御能力;可以提升社会地位和权力,同时也给同性竞争对手造成损失,因而攻击逐渐成为解决问题的方式。

另一种观点认为攻击性是一种适应不良的行为,比如具有攻击性的孩子更容易被同伴拒绝,学业表现较差,也更容易遭受精神障碍,比如多动症等。由于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不良影响,增加了儿童攻击的可能性,如父母的犯罪行为、虐待儿童、与儿童情感联结较弱等。

1.3 攻击的分类

从攻击的形式可将攻击分为直接攻击和关系攻击。直接攻击是指公开针对他人的行为,目的是造成身体或心理伤害,或强迫他人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关系攻击是指有意损害他人社会地位、友谊或人际关系的行为。两者的区别在于攻击时是否是公开可见的、明显的行为。从攻击的功能可将攻击分为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前者指故意的、有目的地攻击或威胁他人;后者是指个体受到挑衅或威胁时所做出的攻击行为,常伴随着恐惧、愤怒情绪。

2 攻击行为的发展轨迹

攻击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以往研究发现身体攻击行为从出生到2-3岁急剧增加,随后攻击行为逐渐减少。这种发展模式不仅适用于身体攻击,还适用于破坏物品、蔑视规则等行为。

对攻击行为的轨迹分析研究发现,从儿童早期到成年早期,有四个主要的发展轨迹。第一,存在“生命历程持续高”群体,其身体攻击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高水平;第二,“持续低”群体,在幼年时期攻击水平就较低,一生中始终保持低攻击性;第三,“下降”或“童年受限”群体,该群体在儿童初期表现出中或高强度的攻击性,但在儿童早期和中期呈下降趋势;最后,“青春期开始”群体在11-17岁间,攻击行为呈上升趋势。

3 影响因素

攻击行为的研究涉及很多领域,个体的生物学基础、家庭、同伴关系等都会影响其攻击性。

3.1 生物学基础

行为遗传学家通过同/异卵双胞胎和收养研究等设计区分了三种变异来源:遗传效应,共享环境效应(所有家庭成员经历的环境影响)和非共享环境影响(独特的环境影响),发现攻击行为受遗传影响最大,其次是非共享环境因素。

神经心理学家发现了与攻击相关的生理特征。低心率被认为是无畏、寻求感官刺激的生理指标。低觉醒假说认为,低心率儿童具有不典型的低觉醒水平,因此攻击行为可以构成一种策略来刺激他们的唤醒水平达到最佳水平。

3.2 家庭功能

家庭功能有两个重要的维度:依恋和教养方式。儿童与父母间的关系是其社会情感和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不安全依恋会影响儿童随后外部化行为。儿童和父亲间的积极纽带在儿童社会化中有重要作用,例如积极的父子关系会减少15岁儿童的财产犯罪、暴力和药物滥用等行为。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青少年的攻击性息息相关,一些风险因素会增强攻击性,如监督不力、严厉管教、父母不一致的教养方式、父母对儿童活动参与度低、缺乏父母的情感支持等。而父母的温暖可能是一个保护因素,可能会降低儿童攻击性的概率。

3.3 同伴关系

在儿童中期,同伴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同伴关系与儿童和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展存在联系。儿童的攻击行为会导致同伴拒绝,进而能预测随后的攻击性。若儿童和具有攻击性的同伴为伍可能会强化彼此的攻击行为。当然,同伴影响也可能是积极的,例如与非攻击性同伴成为朋友,攻击性儿童的攻击性随着时间推移会减弱。但是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可能难以建立和维持建设性友谊,对友谊关系也有偏见。

4 攻击行为的干预

青少年可塑性较强,因此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干预是必要的,这也是研究攻击行为的目的之一。影响攻击行为的因素很多,当前关于攻击行为的干预研究也是从不同方面入手。以往干预通常针对攻击性儿童,采用认知行为干预,儿童外化行为问题会显著减少;以父母为中心的干预也可以降低儿童攻击行为,比如基于个人和团体的家长培训,但最好是家长和孩子一起接受干预。

参考文献:

[1] 焦永国.儿童攻击行为研究综述[J].西安社会科学,2010,28(03):148-149+152.

[2] 孙丹.儿童青少年的友谊相关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07(01):153-154.

[3] Tina Malti,Kenneth H Rubin(Eds.),Handbook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Aggression[C],New York,NY,US:Guilrord Publications,2018,41-61+107-126.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青少年影响因素
为何有人动辄大打出手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如何应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攻击行为
雌蠼螋会照顾自己的孩子吗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