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建设对教师发展的促进研究

2020-10-20刘梦洋

广告大观 2020年10期
关键词:类节目电视节目群体

摘要:《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中央电视台文化类节目热播,在社会中形成了一股“文化热潮”。在当下电视节目娱乐化、资本化愈来愈强势的背景下下,中央电视台的《朗读者》作为电视文化类节目,成功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凭借其文学化的叙事与熏陶,唤醒了广大观众对高雅文化的向往与崇尚,向社会传递文化的正能量价值与主流意识形态。教师群体成长过程是在文化接受、文化输出、文化反思、文化创造等的文化培养与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的,其成长的最终内在目标是塑造教师群体更高的文化需求与文化素养,从而通过言传身教传授给下一代的学生,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定期收看文化素养高雅的电视节目,是教师群体日常文化提升的重要途径与切实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文化类电视节目;意识形态

一、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概念界定

刘承武在《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定位及其思考》一文中提出:“在传播上,文化类电视节目主要通过电视的载体进行传播,传播包括了文学艺术、社会现象和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内容上,关注社会人文、尊重历史文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的主流价值观念相结合,是提升受众文化素养的真实写照”,电视节目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形式手段。文化类节目所涉及的人文、艺术、思想等领域的前沿形态的试听表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更是强调电视节目的思想属性、文化属性与群众属性。把相关的文化意涵用电视节目制作手段进行传播,让观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在文化素养与精神文明的面向上有所突破。分析文化类电视节目通过节目定位、节目内容以及节目形式等方面所表达出的主流意识形态与文化价值取向,探索文化类节目的表达手法与传播途径,着重思考如何发挥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社会功能。

二、文化传播中的主流意识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一系列讲话,为我们如何发展新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增强“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其中的重点,必须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正如我国学者周昌忠所言,“中国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需要以“人性”作为依归,把人塑造成进行反思的思维主体。"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需要让人耳目一新的平台,主流意识形态的传达更需要深入人心的方向。《朗读者》节目坚持文化创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途径。创意与创新结合的《朗读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文化创新中为民众喜闻乐见。《朗读者》彰显文化的民族性。在电视传播领域打造文化品牌、拓展文化辐射功能,为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因与生机。每期主持人对嘉宾进行深入采访,通过访谈,观众们再去倾听嘉宾的朗读,充分理解朗读者的内心世界,真正体会到他们的真情实感。

三、教师群体的文化建设

教师承担着继承与传播文化的主要任务,其前提是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文化教育,掌握文化的主要观点。社会文化思潮以及各种文化价值观,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也迫使教师进行知识结构的更新。以中央电视台的文化类电视节目作为日常收看行为,在寓教于乐的同时,又能汲取文学、影视等相关的文化信息,一举多得,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可执行性。

教师群体的成长是以文化为对象,又以文化为载体,其结果是被激活的文化记忆与文化创作动力。

首先、教师群体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内涵来源于文化的传播与文化的整体性构成,一个地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在千百年来形成的共同文化范式中,就自然而然的带有一种文化符号、文化记忆等相关因素,通过教师群体言传身教、以点带面的传播出去。学生在接受这些文化符号、文化记忆等相关因素的时候,教师群体变成了文化传播的载体与渠道。

其次、教师群体在文化接受、文化输出、文化反思、文化创造等活动中,起到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只有教师群体的整体性文化需求、文化素养、文化积累大幅度提升之后,整个民族的文化格调才会最切实的提升。

最后、教师群体进行文化创造的能力,是国家社会整体性文化创作能力链条中必备的一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群体形成文化再生和文化创造的能力更加有力的保障了文化发展的不竭力量。

四、教师群体日常收看节目的行为动机分析

(1)年龄层在45周岁以上的教师群体,对电视媒体已经养成了按时收看的日常习惯,通过央视的文化类节目的传播,能准确提升这一群体的文化素养。

(2)年龄层在25-40周岁之间的教师群体,他们更喜欢用网络来获取相关的资讯与信息。网络视频节目是他们重要的娱乐与休闲方式。所以央视的各大文化类节目,都在网络上有在线观看的平台,央视网全天24小时播放,契合了这一部分人的特点,

(3)合家欢的家庭群聚收看,对于教师群体以及家庭关系,是另一个在社会学方面上具有积极意义的趋势。一家老小共同收看央视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对于教师群体在家庭亲子关系方面上都是正向的行为动机。

(4)部分理工科背景的教师群体,本身也有对于人文艺术、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需求,通过电视节目在轻松愉悦的前提下,得到人文社科知识的积累,对于复合型师资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5)对于青年教师刚刚站上讲台,相应的知识储备与教学经验还不够充分,通过文化类电视节目,可以提供给青年教师一个很好的知识补充机会。

(6)对于高校教师,在如今专业融合、新工科发展与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下,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与文化品味,显得十分的重要。长期以来高校教师在专业前沿领域着墨更多,对于一些人文基础常识涉猎较少。对于收看央视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利用业余闲暇时间补充人文常识,是一个省时省力的方法。

结语

文化的属性是传承与发展,教师群体的责任是把优秀的文化知识得以发扬光大,给学生和下一代更多的文化滋养与知识培育。现实中教师群体也有很多实务面上的压力与负担,课业负担、工作压力、家庭责任等等。除了自身要求不断学习提升之外,客观上寻找一个更可行、更便捷、更可持续化的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的途径,就变得具有现实意义。收看电视节目,特别是闲暇时间家庭成员集体收看,享受温馨美满的家庭生活的同时,也能够拓展文化视野、提升文化品味一举多得!

如今电视频道繁多、信息量巨大,如何的筛选与鉴别,需要教师群体更谨慎的选择。网络碎片文化的充斥,很多负能量与消极面向的信息也对教师群体在加强去伪存真的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中央电视台的文化类电视节目为靶向,教师群体在日常的收看行为中受到熏陶与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满足教师工作的日常需要,增添教师生活的品位格调等,都具有现实意义与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南竺君,熊忠辉.共生与融合:文化教育类节目的现状与未来[J].声屏世界,2013(11):15-17.

[2] 石长顺,钟阳.文化类节目在主流意识形态表達上的创新——以《朗读者》为例[J].南方电视学刊,2017(04):65-68.

[3] 刘济良,赵文慧.文化类电视节目影响下的青少年生命价值观教育——以《朗读者》节目为例[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01):32-37.

[4] 李珂娜.顺应论视角下《朗读者》中董卿的语用身份建构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9,39(01):79-84.

作者简介:刘梦洋,1979年5月出生,男,汉族,辽宁阜新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数字媒体教学。

基金项目:2020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统战和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课题项目结题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创新实践学院)

猜你喜欢

类节目电视节目群体
挖掘乡村意象,新疆文化旅游类节目的地方性特色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调查
中间群体
不喜欢胖的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