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住区规划到参与式社区规划的转型探索

2020-10-20蒋燕孙炯芳

砖瓦世界·下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探索新时代转型

蒋燕 孙炯芳

摘 要: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城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背景下,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自身生活环境也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在住区规划方面,实现了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并且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实现宜居环境与和谐社会相统一。本文联系住区规划发展历程,对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存在差异进行分析,并对参与式社区规划要求进行详尽阐述,以为美好环境构建和和谐社区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社区规划;参与式社区;转型;探索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经济得到突飞猛进发展,并且快速进入到城市化阶段,城市家庭自有住房拥有率也急剧升高,然而存量时代下城乡规划更加注重新城、新区开发,对社会生活引发的不同利益主体矛盾解决不够关注,而新时代下社区规划朝着内涵式方向发展,并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致力于社区氛围营造和品质提升,也为现代宜居城市建设提供新的动力[1]。基于此,对新时代住区规划到参与式社区规划的转型进行探索和分析。

1 住区规划发展历程概述

1.1 住区规划

住区作为城市发展重要空间,以往受“先生产、后生活”观念影响,使住区规划发展遭受到制约,但是伴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住区规划也渐渐呈现出多样化发展局面,无论是人们居住环境,还是居住品质都得到显著提高,尤其是开放式社区的出现,开发项目规模和封闭管理范围都日益扩大,交通网密度低、公共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人们也开始意识到小区规划并不是越封闭越好,而是要保持开放适当,并形成了以街坊、组团、单栋为主的住区规划形势,不仅使社区与城市之间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和和谐,还能够为城市发展和人们生活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公共空间[2]

1.2 参与式规划

社会公众参与到城乡规划当中始于英国《城乡规划法》以后,公众迫切希望能够参与到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当中,并建立起政府、企业、社区规划和决策机制,使社会公众意见真正发挥作用。而我国参与式规划发展主要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法》以后,尤其是在对东部沿海地区进行城市规划时,公众参与规划编制及实施取得长足进步,但是实际操作时依然凸显出工作力度不够深入、利益主体体现不精准等问题。

1.3 社区规划

社会学中认为“社区”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关系,在强调人与人社会关系基础上,对社区最为主要的构成元素“人”与“空间”进行详尽阐述,认为这一关系实现要兼顾地域归属感和认同感。尽管我国社区建设开展比较早,但是历经了计划经济时代,城镇居住空间由政府主导和分配,社区规划作用不能够凸现出来,直到进入21世纪以后,民生问题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探讨,社区规划工作和作用也得到充分重视,并预示着我国社区规划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2-3]

2 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对比分析

对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进行比较,主要存在以下区别:(1)规划范畴,住区规划更侧重于物质空间规划,在规划时需对空间环境、空气环境、视觉环境、生态环境等进行全面考虑,并对物质空间规划进行强调,然而针对社区规划,不仅仅关注物质空间规划,对地域空间和社会秩序也会高度重视,通过将物质要素与精神要素有效结合起来,使社区充分展现活力,并满足人的实质需求;(2)规划视角,住区规划视角为城市规划,由于住区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构成部分,并且住区空间所占据的城市空间比例比较大,为此需要对住区结构、布局等进行系统性考虑,而社区规划视角为社会学科,主要是通过人与人关系,对新的社会网络进行构建,整个规划的重点在人的构成和人的行为;(3)规划周期,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周期存在较大差异,前者表现为住区完成居民入住,后者包含了社区建造、改造和维护内容,具有动态性特征;(4)规划目标,住区规划建立在建筑物和周围环境基础之上,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同时,做好休憩、教育、交往等空间规划,进而为人们打造一个适合居住的物质空间,而社区规划则追求人与环境相统一,通过对社区空间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使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社区居民交流、文化等精神需求也能得以实现,进而使整个社区焕发崭新活力[3]

3 新时代住区规划到参与式社区规划的转型探索

3.1 注重文化传承

文化是文明城市建设的根基,而参与式社区规划涉及到的利益主体比较多,为了获得多方利益主体参与和支持,就要对社区基本文化加以确定,并在规划时提取、加工以后,使之成为社区规划的文化载体。同时,通过对各种物质载体进行优化设计,使文化被充分融入到社区规划当中,不仅可以留住家的概念,形成集体归属感,还能够获得社区居民文化认同感,使之成为真正的社区。

3.2 关注生态保护

现阶段,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对生态环境保护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自身生存环境和质量也提出更高要求,在进行社区规划时也要考虑到生态建设,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和统一[4]。实际规划时需要参照参与者对环境的实际要求,避免社区人工环境建设与自然环境之间产生巨大冲突,同时让社区居民共同参与进来,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甚至还能够引入一系列体制,预防出現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3.3 社会公众参与

社区规划好坏、可执行性都能够通过社会公众参与程度进行判断,并且越多利益主体参与到社区规划当中,最终利益分配均匀度也会更高,社区规划可执行性也越强。为此,在进行社区规划时要积极鼓励更多利益主体参与进来,并对社区规划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在不断改善和优化过程中,各利益主体亲自参与到各个空间规划、设计和建设当中,最终形成的归属感也会更强烈,相应社区社会网络也会日益完善。

3.4 科学技术运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在社会各领域中也得到十分广泛应用,在开展参与式社区规划工作时,也要仰赖现代先进技术,对不同居民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便于更好掌握居民物质和精神特征,也为社区规划提供数据支持,并指明规划方向。同时,后期进行社区建设和管理时,也能够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障建筑质量和实现智慧社区建设,进而为人们开展理想优质生活保驾护航[5]

4 结语

参与式社区规划不仅满足了人们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还实现了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真正做好住区规划“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本”方向转变,实际操作中要将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公众参与、科学技术等有效联合起来,推进居民参与和营造良好的社区生活圈。

参考文献:

[1]吴秋晴.上海近期社区规划师制度的实践困境与对策浅议[J].上海城市规划,2019,(z1):48-52.

[2]刘佳燕,邓翔宇.基于多元、共享和参与的邻里生活中心营造——清河生活馆设计[J].建筑技艺,2019,(11):61-67.

[3]顾大治,蔚丹.城市更新视角下的社区规划建设——国外街区制的实践与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7,(8):121-129.

[4]刘佳燕,谈小燕,程情仪.转型背景下参与式社区规划的实践和思考——以北京市清河街道Y社区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7,(2):23-28.

[5]单学军.以社区规划师制度促进公众参与社区微更新的模式探索 ——以大连市西岗区白云街道迎春小区为例[J].中国房地产业,2019,(11):5.

作者简介:蒋燕(1987—),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工程师;浙江上虞人;主要从事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工作和研究 。

猜你喜欢

探索新时代转型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