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中国古代厚葬之风盛行的成因

2020-10-20叶智颖

锦绣·中旬刊 2020年6期

摘 要: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以丧葬观及礼俗为视角切入,深入探究在厚葬之风盛行的成因及发展。明器虽为随葬品,但从美术角度看可以代表陶器、瓷器、雕刻等方面的发展。本文有助于我们认识古代的丧葬习俗与风俗民情,加深对明器这种特殊工艺品的认识,且了解到从中出的折射社会状况与精神风貌。

关键词:丧葬观;厚葬之风;随葬品;明器

第一章 古代丧葬观念与礼俗

1.1丧葬观念

物质决定意识,观念是客观世界的直接反映。丧葬观念是人们对死后的归宿,即所谓的阴间世界的认识与愿景。丧葬观念源于灵魂不灭,其本质内涵就是灵魂永存。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死不是终结,而是去往另一个世界,死去的祖先和亲人的灵魂能回到人间庇护后代子孙,具有祸福本家族的神秘力量。

因而,人们对于死去的祖先和亲人除了存在感情上的怀念,盼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过上美好的生活外,还祈求他们对本家族的子孙后代加以保佑和庇护。为此要善待和继续照顾死去的祖先和亲人,于是就产生了最初的丧葬观念。我们从目前的考古材料看,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已有埋获死者的习俗。

1.2丧葬礼俗

丧葬礼俗是人们其丧葬观念支配下,活人在埋葬死者的过程中所表现的种种仪式与活动。且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演化出了一套隆重复杂的丧葬礼俗和制度。我国葬法主要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树葬、悬棺葬、腹葬等。在葬式方面有一次葬,二次葬,此外还有仰身直肢、屈肢和俯身葬等特殊葬式。丧葬习俗丰富多彩,如做寿衣,给死者点长明灯,给死者提供通行证等。

丧葬习俗是人类特定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形态、社会关系最集中、最生动的表现,凝聚了古人的思想和信仰,折射出古代社会的演进、生产力和物质生活发展的水平。

第二章 隨葬品

2.1随葬品的概念

古代丧葬中,最能反映现实世界和宗教信仰的莫过于随葬品。丧葬习俗中的随葬文化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人文形态。所谓事死如生,意思是对待死去的人要像对待其生前一样。表现在墓葬中,就是竭力营建豪华的墓葬,装饰墓室,随葬墓主生前使用的物品外,还根据墓主地位高下,随葬数量和尺寸不等的明器,各种质地的日常生活用品,以及房屋楼阁,男女陶俑,庖厨畜禽等模型明器,将地下世界充实的应有尽有,与生前的生活场面和生活质量无异。

2.2明器的概念及种类

明器又称“冥器”、“鬼器”、“盟器”,是一种专门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明器按内容可分为两类:一是实用性明器,如碗碟、壶罐等生活日用器物及车船、建筑物、工具、兵器、家具的模型等;另一类为象征性器物,如摇钱树、聚宝盆、买地券等。

第三章 厚葬之风的盛行

3.1厚葬之风盛行的成因

历史上,上至帝王,下到平民百姓,皆崇尚厚葬。厚葬一直在丧葬文化中占据绝对的支配地位,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主流丧葬观。厚葬指的是在丧葬中拥有宏大的墓地、豪华的墓地和棺椁、丰厚的随葬品以及隆重的丧葬仪式,有时甚至有残忍的人牲殉葬等。古时虽然有一些有识之士提倡薄葬,俭葬,甚至像庄子还提出裸葬。但一旦社会稳定后,厚葬又变成了丧葬的主流。

从宗教信仰的角度看,中国传统的灵魂不灭的观念一直支配着古人的心灵。古人为了寻求死去祖先和亲人的保佑,十分重视他们的丧葬,竭尽全力供奉先人的灵魂与尸骨。故厚葬是在信仰的基础上,人们试图将现世的一切享受直接搬到另一个世界。

在伦理道德方面,儒家思想的主体是“礼乐”、“仁义”、“忠恕”、“中庸”、“孝道”。各个时期的儒家学说,为适应当时封建统治的需要而有所不同,但“孝道”观念一直是儒家所推崇和提倡的。“孝道”观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中国人无论贵贱贫富,都深受其影响。儒家的孝道观十分重视“死”,把“送终”看成是尽孝的主要标志之一,《中庸》说:“事死如生,死亡如存,仁智备矣。”《淮南子汜·论训》曰:“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立也。”在这种儒家孝道丧葬观念的支配下,从周至明清,历代都盛行厚葬。

此外,各个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水平也对厚葬观产生了重要影响,阶级出现以后,人与人之间对财产的占有上出现明显不均现象,这种现象也反映在了墓葬之中。

3.2厚葬之风的发展

厚葬之风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总体呈现一种上升的状态,延续了数千年,并且在商周、秦汉、唐朝与明清四个时期得到快速发展甚而达到顶峰。周代开始出现墓葬等级制度,秦汉以后在其基础上发展形成了庞杂的制度,凡是与丧葬有关的事物无一不做的规定,称作“丧礼”、“丧制”、或“凶礼”、“凶制”。其后,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群下葬时能使用的随葬品数量及其尺寸、质地、殓服、墓室的形制大小等都做了重新规定。宋以后帝王贵族墓葬等级依旧森严,但对庶民的规定日趋弛缓,商贾等富裕阶层在其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可以修造大规模墓葬。

历代统治者在丧葬礼制中对坟墓的贵贱等级始终都有明确严格的划分,人们必须遵守办理丧事的指导方针与基本原则,如僭越则为非礼,会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为社会所不容,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为了宣扬皇权且使社会成员始终处在一个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等级体系中来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古代厚葬之风的盛行与当时生产力发展、生活水平及生活习俗的变化历史背景等有着紧密联系,历史上的每一个厚葬高潮都建立在社会相对稳定,生产力得到发展、社会财富相对富足的基础上。相反,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如魏晋南北朝、五代时期等,在社会不稳定,皇权衰弱,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情况下,或因财力不足而无法厚葬,或因盗墓猖獗而不敢厚葬。

结语

厚葬之风的盛行给丧葬明器带来巨大发展,一些随葬明器形制丝毫不逊于日常人们所用的工艺器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古代人们对于丧葬的重视,对厚葬的追求都是有其特定的原因与时代背景的。

参考文献

[1]叶晓军1994《中国墓葬发展史》,甘肃文化出版社;

[2]作者不详 1990《民俗、民间文学影印资料之七十七 中国明器》,上海文艺出版社;

[3]陆建松 1999《魂归何处:中国古代丧葬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

[4]张学峰2009《中国墓葬史》下册,广陵书社;

[5]陈淑君,陈华文 2008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民间丧葬习俗》,中国社会出版社;

[6]崔世平 2017 《中古丧葬艺术、礼俗与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叶智颖(1997-),女,汉族,江西景德镇人,景德镇陶瓷大学在读研究生,专业:工业设计工程,研究方向:陶瓷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