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施工人员不安全行为研究
2020-10-20段朝阳李晓培
段朝阳 李晓培
摘 要:地铁施工的复杂工艺、特殊工作环境等特点,导致了地铁施工的高风险性以及高事故率。人的不安全行为、设备(环境)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地铁施工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分析影响施工人员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因素,针对性的提出更为有效防控的方式,以避免或减少由于地铁施工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而导致的地铁施工事故。
关键词:地铁施工;施工人员;不安全行为;安全管理
0 引言
地铁穿行城市,速度快捷、运能较高、时间可控,不仅缓解了地面交通压力,而且满足了人们对“可靠、快捷、便利、安全、舒适”的出行期盼,作为大众出行工具和城市文化的载体,地铁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和城市群发展的新引擎。截止到2019年底,我国内地已有56个城市在建地铁,线路长度规模有5942.7公里。地铁施工安全不单关系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地铁施工安全管理,避免和减少地铁工程事故的发生越发重要。
1 地铁施工事故分析
近年来,各地市在不断地扩展地铁建设的同时,地铁施工事故频频发生,地铁工程建设要下穿城市腹地,受自然环境条件和周边建筑物、基础设施的影响比较大,地铁施工有工作场地狭小、劳动条件较差、技术工艺复杂、不可预见因素多等特点。地铁施工的复杂性和高难度性使得其有较高的事故风险,经过对应急管理部和地方应急管理部门公布的地铁施工事故进行分析,发现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设备(环境)的不安全状态是致使地铁施工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施工人员的违规操作、违规行为等不规范、不安全行为是引起地铁施工事故的主要因素,以下选取四起典型事故进行分析:
2016年2月19日,重庆地铁5号线的施工现场发生高处坠落事故,致使3人死亡,施工人员拆除作业时风险判定不足,对贝雷梁进行无支撑、无牵引保护、盲目无序的切割,违章作业和未按要求配戴安全防护设备共同导致惨剧发生;2017年4月6日,西安地铁4号线的施工现场发生物体打击事故,致使1人死亡,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施工人员擅自进入与本人作业活动无关的挖掘机操作盲区,其行为违反了“无关人员不得进入作业区、操作室内”的相关规定;2017年6月23日,青岛地铁11号线发生车辆伤害事故,致使3人死亡,施工人员违规使用制动装置存在严重缺陷的电缆运输车,在未得到作业令的情况下违规进入轨行区;2019年8月27日,深圳地铁10号线的施工现场发生车辆伤害事故,致使2人死亡、2人受伤,轨道车的间断性制动失灵,导致轨道车未减速停车撞到轨行区内的作业人员,另一主要原因是轨道车的驾驶人员违规超速行驶。
通过对以上以及大量的地铁施工事故进行分析,发现地铁施工人员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有施工人员操作失误、未佩戴安全防护设备、使用不安全设备、违规进入危险区、侥幸行为等。海因里希事故法则表明,一起重伤、死亡或者重大事故的背后,有300个甚至更多的隐患或违章,然而在地铁建设施工中由于工作人员的违规、违章等不安全行为而导致的事故并不罕见。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地铁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和工作审查,减少由于施工人员的不安全行为给地铁施工建设带来的安全隐患,降低地铁施工事故的发生概率,提高地铁工程施工的安全性。
2 导致地铁施工人员不安全行为因素
2.1 个人专业素质
地铁施工人员的操作能力、安全意识水平、身心状态等自身因素是导致不安全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地铁施工建设的工作人员需要具有非常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目前地铁施工人员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对有关安全生产制度不一定能理解到位,作业技能熟练度不够,缺乏安全施工知识,尤其当工艺、设备更新或施工环境发生改变时,不能快速的接受改变。部分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不能很好的自我约束按照规章施工,容易出现冒险心理和省能心理,违反规章制度。疲劳作业或者身体不适、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也容易精神不集中,导致不安全行为产生。
2.2 设备因素
地铁施工使用大量的设施设备,实施设备设计不合理,人机匹配度不佳,增加人体负荷;设备显示、操作标识不清晰;工艺流程太过复杂;防护装置失效等均会在某种条件下影响施工人员信息判断和正常作业,引起不安全行为。
2.3 施工环境
由于進行地铁工程的施工建设往往位于地下,施工现场大多是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施工空间有限,其温度、湿度和风速大多异常于地面环境,会影响施工人员的体能发挥;照明条件差,会影响施工人员的观察力,产生错误认知;施工场地机械设备多,噪声大,会影响施工人员之间的信息准确传递等等,施工人员长时间的处于这种特殊工作环境下会对生理以及心理造成不良影响,进而使行为发生变化,产生不安全行为。
2.4 施工管理
地铁施工管理中对人员安全行为有影响的包括工作安排、安全规章制度、监督检查,教育培训等等,但是地铁建设有施工组织复杂,班组作业交叉性强,人员流动性的特点,管理难度极高,难以实现对施工人员进行全方面的管理和规范,这就间接导致了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作业产生不安全行为,并且很难得到纠正,给地铁工程施工建设埋下一定的隐患。
3 地铁施工人员不安全行为改善对策
3.1 加强安全教育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技能水平,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主要由两方面展开: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技能教育。安全知识教育指的是教授安全理论知识于施工人员,使得施工人员可以充分地了解地铁建设施工的特殊环境以及复杂工艺,使得施工人员清楚认知和掌握到哪些行为是可行,而哪些行为是不可行并且会导致怎样的严重后果。安全技能教育指的是对施工人员开展安全技能教育及培训,使其在工作中能够标准的按照规定完成操作,准确识别危险和隐患,避免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行为,从源头上遏制地铁施工人员的不安全行为。
3.2 开展行为规范考核
制定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操作规范和行为准则,并针对每一个地铁工程施工人员,定期进行工作内容的考核,提高地铁施工人员的行为规范水平,减少违规行为和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几率,从而降低地铁施工工程事故发生的几率。工作行为规范考核需要严格的结合实际的地铁工程施工建设来进行制定和完善,并根据不断发展的地铁工程施工技术,进行不断的更新和改良,并设定一定的行为规范,考核期限和频率,设置行为规范考核不合格分数,剔除一些无法规范自身施工行为的工作人员,降低地铁施工事故发生的几率。
3.3 改善生产条件
改善施工现场工作环境,尽量消除噪声、湿热、灯光等因素带来的不良影响,减少对施工人员身体和心理的伤害,使其可以身心愉悦的开展工作;改善设施设备的设计,使其更符合人机工程学,减少由于信息显示和使用操作带来的不良影响;在施工场地适当增加安全防护设备、警示标志、警示标语的使用,以此来增强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出现。
3.4 建立经济强化制度
建立经济奖励制度,对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未出现事故、举报有违章操作等不安全行为的人员进行的经济奖励和表彰,对于有不安全行为人员进行经济惩罚和批评教育。设置奖励制度是对施工人员的安全行为的正向激励,帮助和鼓励其长期保持安全行为;设置惩罚制度的是对施工人员的不安全行为的负向强化,帮助其控制不安全行为,降低不安全行为的出现频次。
3.5 完善监控系统
完善的监控系统能够辅助工程管理人员进行地铁工程施工人员的管理,同时也能够提高地铁工程施工人员的工作态度,使得地铁工程施工人员更加注重自己在进行工程施工时的行为,从而更好地建设良好的施工行为规范氛围,加快地铁施工工程队伍的行为规范化进程。因此完善的监控系统在进行地铁施工过程中是非常有必要的,需要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监控系统的建设,推动地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另外需要结合监控系统中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状况,设计一定的改善计划和方案,发挥出监控系统更大的作用。
4 总结
地铁建设对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從地铁施工人员的不安全行为着手,分析总结了不安全行为及发生因素,并针对性的提出减少不安全行为发生管理措施,来提高地铁建设施工的安全性,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参考文献:
[1]吴杰.地铁施工人员违规惩罚有效性仿真研究[D].
[2]陈芳,刘凯凯,李苗.基于改进型计划行为理论的机务维修人员违章行为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6,023(002):147-152.
[3]赵挺生,张淼,刘文等.地铁施工工人不安全行为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7(09):31-36.
[4]郭聖煜,郭文会,宫培松.地铁施工工人不安全行为统计过程控制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8,28(07):15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