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鱼谷洞

2020-10-20郑燕英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11期
关键词:溶洞鱼类水位

郑燕英

一、情境呈现

“鱼谷洞”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交汇处,因每年谷雨节气前后从泉口向外涌鱼而出名。一般在天黑以后,成群结队的鱼向泉外涌出,其时,当地的渔民便会拿着竹筐去“鱼谷洞泉”喷鱼的地方接鱼,由此得名”鱼谷洞”。

鱼谷洞内全长约1800 米,共分5层,层层有景,景景奇特,洞中有洞,洞洞相连。鱼谷洞内奇特的地质,形象逼真的石花、云盆、鹅管等钟乳石,这些远古地质遗迹和奇特景观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杰出的作品。

鱼谷洞内泉水清澈,长流不息,平均0.42m3/s,涌水量为每秒0.42立方米,喷鱼最多时达2000余斤,每尾最重约六七两,黑脊白肚,肉味鲜美,鱼骨坚硬,当地人称它为“石口鱼”。

二、原创设计

“鱼谷洞”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脈交汇的北方喀斯特地貌分布处,因每年谷雨节气前后从泉口向外涌鱼而出名,喷鱼最多时达2000余斤,每尾最重约六七两,黑脊白肚,肉味鲜美,鱼骨坚硬,当地人称它为“石口鱼”。这是一种主要生活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水系的短程的洄游鱼类。该泉成为世界“八大怪泉”之一,被列为世界奇闻。但90年代末开始,鱼谷洞内水位下降严重,喷鱼奇观也几乎绝迹,该鱼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读鱼谷洞地理位置和所在水系图,完成下列要求:

(1)“鱼谷洞”所在区域是一个巨大的五层溶洞系统,在北方极其罕见,简析其形成条件。

(2)根据材料推测“鱼谷洞”中鱼类品种单一的原因。

(3)分析“石口鱼”进入和游出“鱼谷洞”的时间和原因。

(4)说明“鱼谷洞”对当地的意义及保护措施。

三、试题分析

(1)【解析】本题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角度,考查学生对喀斯特地貌中多层溶洞形成过程的综合分析能力,其中喀斯特地貌和多层溶洞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地壳抬升运动和水平方向的流水侵蚀、溶蚀作用是多层溶洞系统形成的关键,五层溶洞说明该地区的地壳经历了五次抬升运动,有可能与当地河流沿岸的多级接地相关。         (下转第4版)(上接第1版)

(2)【解析】本题需从区域背景下分析该区域生物物种单一的原因。分析过程中,注意黑暗、无绿色植物是溶洞内暗河不同于江河、湖泊的最大特点,且流水环境是相对静水环境,水温相对恒定。鱼类食物主要是外来有机物或蝙蝠的粪便及尸体等单一来源。在这种特殊和漫长的适应过程中,很少有两种以上的鱼共存。

(3)【解析】本题需从区域自然环境特征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尤其是从气候影响下的水文特征分析生物的活动特征。由题目信息可以得出“石口鱼”不是溶洞原本的生物物种,可能是来自附近的河流水系,溶洞内的地下暗河与地表的河流水系相互连通,在冬季外界气温下降之时,鱼类游入洞穴之中取暖,反之在外界水位上涨之后跟随水流游出,形成“石口鱼”的洄游路径。

(4)【解析】本题需要从材料和前三题的题目信息进一步分析人地协调的发展措施,可以从特色旅游资源、有限的鱼类资源和水质要求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参考答案

(1)【答案】该地区处于地壳运动多发地区,地壳的间歇性抬升使得河流水平流动随之间歇性下降,在不同地壳稳定时期,地表河流沿着岩层缝隙,流入地下,形成暗河,流水进一步对石灰岩侵蚀、溶蚀,让岩层的缝隙不断扩大,形成洞穴。最终形成上下海拔高度不同的五层溶洞系统。

(2)【答案】由于溶洞内无阳光、无绿色植物,暗河中的流水环境是相对静水环境,水温相对恒定,食物来源单一,在漫长的适应过程中,鱼类品种往往比较单一。

(3)【答案】由于溶洞内的暗河水温相对恒定,鱼类在不同季节选择不同的环境生存,可以推断“石口鱼”在冬季外部气温下降之时,进入洞中相对温暖的水体;谷雨节气附近,随着积雪融化、降水增加,河流水位上涨,“石口鱼”随之游出洞穴。

(4)【答案】该处的溶洞等喀斯特地貌景观、喷鱼特色与周边的山地景观构成丰富的旅游资源,“石口鱼”作为当地特色的渔业资源,可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资源优势。但“石口鱼”的产量有限,在溶洞内水位下降或周围水体污染后,可能会带来鱼类的消亡,要加强周围水体、植被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保障洞穴内的水位和水质,形成该地旅游资源和特色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树立品牌效应,加大宣传力度。

猜你喜欢

溶洞鱼类水位
鱼类运动会
出发吧,去溶洞
地下溶洞大营救
引发海啸(上)
地下的世界 秘境溶洞
七年级数学期中测试题(B)